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5 毫秒
1.
乡村与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两大地域单元,传统乡村有别于城市的主要特点在于:1)人口居住分散;2)经济活动简单;3)生活方式、习俗具传统特色;4)职业分工远不如城市复杂;5)经济、文化、技术相对落后。乡村人口城市化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向乡村地区的扩散过程,这个过程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乡村人口及经济活动的非农化;2)乡村人口及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有一定程度的集聚;3)乡村人口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的城市化。本文研究涉及的范围是除城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以外北京市所有的区县。一、乡村人D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式与城镇化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城市化是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的过程,它既是以人口的重新分布为特征的人口现象,也是反映城市社区聚结构成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人口自乡村向城镇的转移既受乡村的推拉力的影响,又受城镇的拉拒力的制约。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推拉力决定着乡村人口转移和城市化的速度、过程和模式。近年来,我国大批乡村人口开始向城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部门开始向非农业生产部门转化,城镇以及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世界上还没有如此宏大规模的人口城市化的现成经验供我们参考。城市化的研究在我国成为一个重要的崭新的领域吸引着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许多研究乡村人口转移和城镇化的论文和专著相继发表、出版。本文试对近年来关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化、乡村人口转移和城镇化的讨论进行归纳,并力图理清已经研究、涉及的领域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几次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对贵州女性文化素质状况进行初步分析 ,探索其特点和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阐明提高贵州女性文化素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逆城市化     
张善余在《人口与经济》1987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谈到最近十年以来,在一些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里,人口地理分布的演变出现了一种相反的新趋向:大城市明显萎缩,人口由中心城市大量向郊区乃至更外围的乡村地区迁移,中小城镇发展加速,乡村人口在经历了长时期的持续减少以后,出现回升,甚至导致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绝对下降。外国学者称这种现象为“逆城市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大量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市中,这就是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过程。我国随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将出现较多的乡村人口向市镇(城市和城镇的简称)集中,这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和提高人口质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人口城市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城市人口及乡村人口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以及职业、文化程度等,都有很大不同,政府的各项工作,都需要对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因此,完善市、镇建制,正确划分城乡人口,求得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城乡人口数字,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的各项行政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现就这两项工作,提出下列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关于城乡人口迁移的汇总资料,为深入分析乡村人口城镇化发展态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普查登记的迁移人口仅限于跨县、市迁移人口。并不包括市、县内各类城乡地域(乡、镇、城市街道)之间特别是县内由乡至镇的迁移。而从近些年来我国乡村人口城镇化的实际发展态势和以往有关调查结果看,却显示着两个重要特点。即:在乡村人口向市镇的迁移或转移量中,向镇的转移占着主要份额;在向镇的转移量中,近地域的县内转移又占着主要份颔。例如,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国由县(不含镇)向市镇(市不含县)的迁移人口中,迁入镇的人口占55.32%;按净迁移量计,镇的净入量占县净迁出量的57.82%。需要指出,该项调查是把县内(含县辖镇)乡村与镇之间的迁移作为迁移处理的。  相似文献   

8.
李永贤  杨军昌 《西北人口》2011,32(2):119-123
统筹贵州城乡人口文化建设工作的实践中。农村地区人1:7文化因为民族性和传统性而显得更加复杂,开展程度参差不齐、形式多样。有的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有的以多种多样的创新形式专门开展,这更彰显了农村地区人口文化建设研究的重要性。当前的人口文化建设模式还存在问题,这项工程在农村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和困境。因而,符合贵州农村地区人口文化建设要求的科学道路,是一条包含了主流新型人口文化、民族人口文化和传统地域性人1:7文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互推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乡村人口为65656万人,这标志着我国大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快速发展的人口城市化给中国的城乡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于贵州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民族传统生育文化积淀很深,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和行为规范,导致了少数民族人口出现增长较快、生育水平偏高、早婚早育等问题,给贵州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本文结合贵州高原地理环境的特征,从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的角度对少数民族传统生育文化的形成的地理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H Liu 《人口研究》1983,(6):7-12
The population problem exists around the world and each country shows som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1 billion population of China, about 800 million people belong to the rural population. This number is very large and is increasing rapidly. The average age of the Chinese rural population is comparatively young and early marriage is widespread. A traditional Chinese belief in having many children is still popular. In addition, households with more children get more grain supplie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rationing system, and the concept of birth control is not popular because of the low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levels. As a result, the growth rate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has remained high for a long time. In order to reach the goa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of population growth by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priority efforts have to be made to curb the increasing rural popula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peasant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elevate their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evels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Adequate birth control measures and health care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rural areas.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easants and the government will bring down the fast growing rate of increase in the rural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2.
论人口素质在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素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相联系,又给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巨大的推动作用。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口素质的提高。充分认识人口素质在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将利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人口素质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加速和谐社会的发展;人口政治素质能够调节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人口身体素质能够推动经济进步,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人口综合素质能够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提高人口素质观的认识,确保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任克强 《西北人口》2007,28(2):8-12,16
本文通过在BWZ村的实地调查,主要是观察和访谈,发现当前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不断升高是当前的生育政策、传统的生育观念、村落文化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政府监管的漏洞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了建立偏重纯女户家庭的养老保障、加强对B超检测技术的监管和提高村计生专职主任工资等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的中国农村养老问题透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农村养老是中国下一世纪的战略难题” ,而在中国农村 ,家庭养老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家庭养老方式既是农村老年人的自然选择 ,更是其精神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家庭的养老功能日渐削弱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型养老方式又不适应我国国情 ,稳步实行“家庭社会”养老双轨制 ,才是中国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家庭养老的道德教化与制度完善 ,是中国农村养老走向正规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孝文化与养老保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考虑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影响。而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也可以延续和弘扬孝文化。本文分析了二者相互的关系,提倡建立一种依托于“孝”为文化基础的符合中国国民性格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推动优秀孝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 ,从人口、经济、思想文化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形成北京市就业压力的成因 :人口增长因素 (包括自然增长、迁移增长、外来流动人口 )是形成北京市就业压力的人口原因 ;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包括北京传统工业的结构性调整和北京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是形成北京就业压力的经济原因 ;思想文化历史积淀中的负面影响是形成北京就业压力的思想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转型中生育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育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总的看来,我国生育文化仍处在由传统生育文化向现代生育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文化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生育文化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府对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正确引导,逐渐消除传统生育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条件,创造出有利于新型生育文化发展的宏观、微观条件。  相似文献   

18.
贵州所特有的山地高原地形以及喀斯特地质条件,是形成贵州自然环境复杂性和脆弱性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该区人口分布不平衡性增大的主要因素。在高原地区,人口的分布明显受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形坡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贵州高原人口分布又具有特殊性:人口分布并不完全遵循随海拔升高而减少,随海拔降低而增加的规律;喀斯特地质地貌成为制约人口分布实现空间转移的主要因素;在非喀斯特地区,人口分布受侵蚀区面积的影响程度较大,呈现出一种低地指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既是养老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事实上,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程度偏低,其原因在于我国农村存在着种种制约养老社会化发展的因素。加快农村养老社会化发展的措施主要是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健全社会养老法律制度,社会养老与农业政策紧密结合,加大国家经济支持力度,理顺社会养老管理体制,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20.
苏南苏北农村生育文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探讨苏南苏北农村生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存在的社会经济背景,揭示苏南苏北农村生育文化在地区人口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从苏南和苏北的实际出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推动江苏的人口控制工作不断再上新的台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