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使用中国199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是否通过改变劳动力市场结构对地区收入水平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收入水平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能显著提高地区收入水平,相比服务业,这一增长效应在制造业中更为明显。(2)2009年以后,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提高对制造业收入的增长效应显著增强;文化、体育与传媒、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支出对制造业增长效应更为明显;而科技支出则需要更长时期的积累才能提高制造业的收入水平。(3)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2009年以后,基本公共服务的提升显著提高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逐渐形成劳动力的“素质红利”,从而带动地区制造业收入增长。(4)社会保障支出的提升不仅能在长期提高地区内的制造业收入水平,还能明显提高区域间制造业的收敛速度,从而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新  刘伟 《西北人口》2013,(4):78-82
利用我国东、中、西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采用完全修正最小二乘法(FMOLS)考察教育投入、社会保障支出及其联合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全国而言,教育投入、社会保障支出及其联合均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教育投入有利于缩小东、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加剧了西部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支出扩大了西部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了东、中部的差距,但对东部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扩大了西部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了东、中部收入差距,但对中部的影响不及东部影响大。  相似文献   

3.
陈立泰  王鹏 《西北人口》2012,33(5):41-45,52
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用中国28个省市1990—2010年的数据,检验了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就业和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从规模上看,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就业和增长具有正向效应,地方支出的作用弹性大于中央支出。从结构上看,中央支出对服务业就业具有一定挤出效应,与服务业增长具有微弱的正向关系,地方支出在就业和增长两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但是,地方财政社会保障类支出缺陷,对服务业就业和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为调整产业结构适应产业转移新形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中央财政应增加社会保障和跨区域协调建设支出;相关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扶持适宜的服务业,来增加就业促进增长,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4.
1992~2006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1992年以来,中国社会保障支出随国民经济的增长稳步增长,但社会保障水平与其他社会保险型模式国家相比还比较低,与国内社会保障需求相比呈现出严重的不适度性.文章认为,在于中国的社会保障供需之间存在着缺口,有限的社会保障供给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在当前企业社会保障负担过重的情况下,要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就必须突出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当在财政支持、资金筹集、基金管理及立法司法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比较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伟  吴永求 《西北人口》2011,32(3):83-87,93
本文在构建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计算了各省市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各省区域间协调度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省份和大多数中部地区省份,社会保障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西部地区则与之相反,社会保障发展水平高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对各地区协调度差异的原因分析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均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额、所有制结构是影响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毛慧晓 《西北人口》2010,31(1):108-112,119
中国改革进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深刻影响着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30年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居民的零风险预期,导致居民的支出和收入不确定性预期迅速增加,流动性约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预期。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消费信贷发展,是减少居民不确定性预期、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我国2000~2011年的省际间面板数据对人力资本与我国总体及四大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教育经费支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在东北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影响,说明在该地区高等人才存在一定的外流趋势;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普通高校数量的增加确实对该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固定资本投资依然是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说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是我国今后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适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化,仅对西部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影响,这说明单纯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时期已经结束,需要在进一步提升劳动力素质方面多做努力。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琳 《人口学刊》2014,(2):74-81
文章利用我国2000~2011年的省际间面板数据对人力资本与我国总体及四大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教育经费支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在东北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影响,说明在该地区高等人才存在一定的外流趋势;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普通高校数量的增加确实对该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固定资本投资依然是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说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是我国今后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适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化,仅对西部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影响,这说明单纯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时期已经结束,需要在进一步提升劳动力素质方面多做努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生命周期假说为基础,运用动态面板数据GMM估计方法,对我国西部民族自治地区人15/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发现老年抚养系数和少儿抚养系数均与居民消费率显著正相关。结果还发现这些地区居民消费习惯较为稳定。控制了影响居民消费的其他因素后,本文的结果基本稳健。  相似文献   

10.
居民消费增长的路径选择——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1991~2009年中国31个省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口、消费支出和收入的数据,基于居民总消费分解模型,进行省际面板回归估计。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对中国居民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贡献率位列第二,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农村向城镇人口迁移引起的消费支出增长的贡献率位列第三。考虑到城乡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差异,文章认为,居民总消费增长的路径将主要依赖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和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并提出通过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放宽并完善人口迁移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静态和动态视角,构建5个维度20项省际、区域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测度评估2001~2010年中国31个省份和东、中、西部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状态,并对31个省份的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发展状态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2001~2010年省际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发展不均衡,但程度在逐渐缩小;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财政支持社会保障发展缺乏制度约束,社会保障财政依存度存在风险因素,社会保障流动性不足是非均衡的重要因素;东部与中、西部之间非均衡程度显著,中、西部之间非均衡程度逐渐缩小,需要从经济均衡发展、社会保障匹配经济水平、提高制度流动性、规范财政投入制度约束和防范财政依存度风险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改变非均衡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核算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作者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增长差异的比较分析发现,改革开放初期,西部地区一些省份(如甘肃、新疆、四川等)与东部大部分地区在资本积累上基本无差距或差距较小。然而,20多年来西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却大大落后于东部省份,表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还缺乏另外的动力,这就是人力资本以及由此引起的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因素产生的动力。文章通过东西部地区的比较,证实在未来西部发展中应注重人力资本的集聚和开发。  相似文献   

13.
张恒 《西北人口》2012,33(5):121-124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明显落后于全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依赖于粗放型经济增长,不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确定经济发展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入手,统筹各种经济关系,提升经济发展转变的内涵,真正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金融周期理论分析了金融周期对居民消费的直接效应和间接调节效应,并利用1999~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研究表明:(1)消费顺金融周期变动,正向金融冲击增加居民消费支出,负向金融冲击减少居民消费支出。(2)收入差距不仅抑制居民消费支出,而且对消费顺金融周期性存在显著负面调节效应。收入差距会削弱正向金融冲击对消费支出的促进效应,加剧负向金融冲击对消费支出的削减效应。(3)从全国层面看,城乡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差距的负面调节效应更大;分区域看,城乡工资性、经营性收入差距对中部负面调节效应更大,城乡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差距对东部负面调节效应更大。(4)城镇中高、中等和中低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差距的负面调节效应更大。降低收入差距对消费顺金融周期性负面调节效应进而促进居民消费支出和消费持续恢复应精准收入来源、收入群体和区域施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和财政压力加大的背景,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和财政压力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影响,选取200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模型的构建及比较,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在全国和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具有显著正效应,而在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作用不显著。在全国和高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财政压力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具体而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在降低教育支出的同时,也会增加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而财政压力会降低教育、医疗卫生支出,增加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在全国和高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人口老龄化和财政压力共同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存在着显著的负向影响效应。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河北省社会保障水平现状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是指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要在能够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和劳动积极性的基础上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本文以河北省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作为社会保障水平指标进行测算,并对其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口态势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应用STIRPAT扩展模型,考察近30年来我国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居民消费及技术进步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居民消费与人口结构变化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已超过人口规模的单一影响力。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与碳排放增长高度相关,居民消费模式变化正在成为我国碳排放的新的增长点;人口结构因素中,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通过对化石能源消费、水泥制造及土地利用变化等的影响导致碳排放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生产的影响大于对消费的影响,其对碳排放影响的主要途径是生产领域劳动力的丰富供应;家庭户规模减小导致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加及总户数消费规模的扩张,以家庭户为分析单位考察其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解释力。针对分析结果,探讨了未来我国低碳社会发展的相关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曲线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穆怀中 《人口研究》2003,27(2):22-28
经济学理论通常认为工资和社会保障具有刚性。文章依据分配结构、老年人口比重、人均GDP增长等因素 ,在理论上论证了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具有绝对刚性 ,进而提出了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曲线假说 ,并通过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从 1 960~ 1 995年期间的发展轨迹 ,对这一假说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杨俊  吕林光  罗莹 《西北人口》2007,28(6):17-19,24
本文从人力资本存量的角度考察了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高等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高度正相关,但地理位置因素也会影响到其强弱。(2)高等教育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京津及东部沿海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3)总体来看,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仍然偏低。因此,应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高其对经济增长贡献。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对子女经济供养老人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实地调研数据,控制其他变量基础上,重点分析社会保障对子女经济供养老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保障总体上对子女经济供养老人的水平具有挤入效应,老年人获得社会保障总体上将提高子女对其经济供养水平。而解释机制分析则发现,原因在于医疗保障释放了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而增加了相应支出,并最终导致子女增加了经济供养支出。进一步分析发现了该效应的群体差异性,而该效应实质是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分配的阶层性差异,根源在于现行医疗卫生制度存在的各种弊病。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公平的健康保障与福利改进体系等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