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为了降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我们计划生育政策的重点放在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上。各项措施的重点也是放在奖励生一个孩子上。但在具体的实施中碰到了不少困难,尤其在农村的阻力很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没有造成人们少生少育的客观条件。例如,在实行经济措施后,农村老年社员无儿养老的困难并未解决,人们对奖金并不感兴趣。独生子女领证率,除城市发展较快外,全国平均并不高,在已领证的人中间,自觉性较高的人不占优势,多数人是运动卷进来的。人们生育多少孩子,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它牵涉到家庭的切身利益,牵涉到一系  相似文献   

2.
首先提一个问题:一瓶水值多少钱?我想这个问题就连一个小孩都能快速回答上来,更何况大多数人呢。再问一个问题:农村的一亩农田价值多少、城市的一亩地块价值多少?这个问题也会有一部分人快速回答出来。 对上面两个问题,我们的回答与大家既一致,也不一致。差异在于看你从哪个角度去想、去回答这些问题。比如说,一瓶水到底值多少钱?如果是普通的纯净水,超市的标签标价可能是1元钱。  相似文献   

3.
在计划生育工作中,避孕是最主要的方法。人们不断地发明出更简便更有效的避孕工具和方法。现在,避孕已经成为夫妻日常生活中正常和重要的内容,成为全社会广泛普及的一项基本生活知识。但是,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现代科学避孕方法是经历了几千年漫长曲折的过程,与愚昧和迷信,尤其是与当时社会的种种禁令反复搏斗,才得以诞生发展的。了解这段历史,会使我们更加珍惜这一人类文明之硕果来之不易,从而更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  相似文献   

4.
<正> 一、问题的提出为了降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我国的人口政策是:限制人口数量,奖励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困难不小,阻力很大。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我们没有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没有造成人们少生少育的客观条件。人们生育多少孩子,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它牵涉到家庭利益,也牵涉到一系列的社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要摸清人们要求多生多育的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我们要注重“生小”与“养老”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从内部去影响人口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 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人口和经济这两个根本因素。没有人口,社会就不成其为人类社会;没有经济,社会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人口与经济既是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们之间就必然有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人口与经济的辩证统一就是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正> 任何科学都是以一定的客观事物及其特殊矛盾作为研究对象的。反过来,任何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都会形成、产生相应独立的科学来研究、反映它的客观本质及其矛盾运动规律。老年人,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的一个人口群体,它有特定的内涵——一定年龄以上的人口;有一定的特征——存在着与其他人群不同的特点;它有独自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他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有一些特殊的需要,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仍有一些特殊的作用等等。因此,必然会产生研究、反映老年群体特殊矛盾的独立科学。  相似文献   

7.
<正> 人口,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体,没有了人,也就不存在社会生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马恩全集》46卷上37页)。既然如此,人口状况如何,就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人口与社会和经济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人口与社会和经济必须协调发展,保持相互适应的比例关系。但是,社会主义之前,根本不存在自觉的有计划的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而人口的发展也就不能不是盲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 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论家马克思虽然离开我们一百周年了,但他和恩格斯创立的“两种生产”观仍在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在纪念这位伟大人物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刻,我国理论界认真讨论“两种生产”理论,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种生产”理论的大拨乱为避免误解,首先要明确指出,这里讲的“两种生产”,是人类社会两种生产的通称,是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简称。大家知道,“两种生产”观,本来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一贯坚持的正确思想。1864年在他们合作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义说“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  相似文献   

9.
每当人们见到一个统计数字时,很自然地会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如何?”从统计工作的角度看,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准确的统计资料才是真正的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它会帮助人们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从而有可能对进一步改造客观世界提出正确的方针、政策、计划和措施。人口统计资料,与其他的统计资料一样,要把提高数字的质量放在首位。但是,应该看到,在搜集统计资料的实际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社会的,思想的,也有技术上的种种问题。由于这些原因,就有必要对已经搜集到的统计资料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给一个人带来许多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衰老。古往今来,寿命和衰老是人们颇为关心的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再生产逐渐呈现出:出生率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特点。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因而,对衰老和长寿的研究受到重视,很多人在探索衰老的原因和长寿的规律,希望能因势利导,促进人们延迟衰老,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和理想适度人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在极左理论干扰之下,不加任何区分地一概将适度人口说成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变种”,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反马克思主义学说”,说成是一种实际上不存在的“杜撰”的理论,致使这一科学的命题,成为人口学“禁区”中的“禁地”,无人敢于问津。那么,适度人口是否存在,如果存在,从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资源出发,根据未来经济发展可能达到的速度和水平,其适度人口数量是多少呢?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是关系到百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达到什么样的生活水平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对于人类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在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与环境已经形成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改变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生活或生存。然而,在谈到环境污染对人类影响素质时,人们往往只注意到环境污染使人群引起各种中毒、疾病(如砷、汞的急、慢性中毒、白血病、癌症等)、而往往忽略了环境污染对人造成的遗传损伤和对下一代造成的危害。实质上环境污染对人类素质的潜在危害要比一般想象的严重得很。环境污染对人类遗传的危害主要有两  相似文献   

13.
去年3月16日,世界的人口之钟指到了45亿。现在,世界人口以每月750万或每年0.9亿的速度增长。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如果我们看一看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就会发现这个地区中一些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其它许多国家。 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国家中,只有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这就是日本。其它大多数国家仍然处于人口增长的高峰。一些地方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虽然值得一提,但就整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人类未来的命运首先取决于改造人类本身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人类用解放了的双手和思维的大脑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人们在劳动中提高了智慧,成了宇宙的主人。人类未来的命运,不仅取决于改造社会和自然,更取决于改造人类本身。按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率和死亡率不变为准进行推算,五十年后(即2030年),世界人口将会超过100亿,这将是世界人口的极限。因此,要控制人口数量。我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这就要求整个年轻一代的素质更高一些。提高人口质量,就是指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把领导行为和管理行为混为一谈,但却忽略了这两种行为在功用和形式上存在着差异,如果不加以分别,就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在需要加强领导时,却加强管理;而在  相似文献   

16.
<正> 已经确定的人口政策,是以制订人口政策时人们对人口变动规律的认识为理论根据的,但是,人们对人口变动规律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所以反映人们对人口规模认识水平的人口政策,就应当进行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这是因为:第一,我们对人口变动规律的认识,总是随着整个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会发现以前尚未认识到的许多规律机制;第二,人口又总是处于一个复杂的永不停息的变动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新情况和新问题出现,需要我们及时分析、认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人口超过了我们的资源吗?如果超过了,我们该怎么办?这是全世界很多政府深感忧虑的问题。人口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即使现在就采取行动也须在多年之后才能慢慢地表现其效果。更因为行动的迟延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危险的压力,所以人口问题又是当前一个急迫的问题。世界人口数字是令人震惊的。自1950年至1980年,全世界人口就从25亿增长到44亿,而到2000年的人口数字,根据最近的预测将为62亿,——是1950年的二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历来认为社会除了物质资料生产之外,还有人类自身的生产。他们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把人类自身生产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这两种生产是客观存在的,在  相似文献   

19.
<正> 今天,谁都不会否认,“家族”、“血统”、“姓氏”这些传统观念所给予人们的影响正在日趋减退。对于这种进程,本来我们尽可以采取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就象当初人类任其自然产生一样而任其自然消亡。然而,一项在当今必须严格实行的国策即计划生育政策却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现在,我们有没有必要和有没有可能把这些正在衰落的观念加速扬弃?当然,让人们一下子抛弃他们早已适应了的观念习俗绝非易事。但是,只要我们加强思想工作,搞好宣传教育,反复讲清道理,那么,逐步削弱以至扫清这种封建思想的严重影响,也是可以做到的。  相似文献   

20.
人类从产生之日始,就不断地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口不断迁移的历史。没有人口迁移,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人类的现代化。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迁移更趋活跃。国际移民成为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在各国内部,人口迁移也异常地活跃。在我国,自20世纪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