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娟 《人口学刊》2002,(6):23-26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人口结构体系中各种不同规模城市的比重发生变化,其中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比重下降。另外,通过比较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人口结构发现,西部地区的城市人口结构不合理,大城市的比重过少。  相似文献   

2.
针对常用人口抚养负担评价方法的缺陷,构建了抚养负担数量指数和抚养负担质量指数,以便科学反映区域人口的抚养负担。并选取中国为实证对象,进行了有效验证。研究表明:从抚养负担数量指数看,除城镇外,农村和全国的抚养负担都在减轻;从抚养负担质量指数看,农村、城镇和全国的抚养负担都在大幅度减轻。相关分析显示中国非劳动人口比重下降的根源在于农村非劳动人口比重的减少,不过减小人口抚养负担的关键在于增强劳动人口的创收能力,并非仅依赖于非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城市人口规模调控政策的回顾与反思--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冯晓英 《人口研究》2005,29(5):40-47
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对建国50年来城乡分治的"人口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回顾中国户籍制度下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的制度变迁,以北京为例反思传统路径依赖下社会政策对城市流动人口区别对待产生的诸多问题,从建立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政府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人口生活质量区域性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人口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国内不同区域人口生活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构建评价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运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2005年中国31个地区16项反映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截面数据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同时,根据计算结果对中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4个区域31个地区城市人口生活质量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人口城市化不仅是一个城市人口在一国总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城市人口在不同规模的城市间分布不断变化、走向均衡的过程。尽管各个国家对大中小城市的划分没有统一标准,但目前从世界范围看,仍可发现人口城市化有在大城市加速增长,而在中小城市则增长缓慢,甚至有停滞、下降的趋势。如[表1]所示,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比重由1950年的25.8%增至1975年的33.66%,据预测还将继续增长;而五十万人以下的中小城市的人口比重则逐年下降,由1950年的64.82降至1975年的56.07%。  相似文献   

6.
在评述已有关于人口压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适度人口与实际人口比较的城市人口压力系数概念,从技术层面构建基于社会净收益动态最优的短板模型来测度城市适度人口.在此基础上,以2010年和2013年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进行实证测度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人口压力可以分为适度偏低、 相对适度和超越适度三种类型,大约呈现21.18%、66.32%和12.50%的分布,东、 中部和西部存在一定差异;对降低我国城市人口压力存在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城市经济发展能力、 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城市居民就业和职工工资水平、 大学教育对经济的带动、 城市资源的节约意识等.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口学刊》2018,(1):45-55
本文基于1995~2015年东北地区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与经济数据,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空间集聚程度、空间整体相关性,探讨东北地区基本生产要素区域内部流动趋势及其空间配置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人口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看,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缺乏区位优势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口外流最为明显。从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化特征看,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要素呈现明显的"南密北疏、内高外低"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人口集聚明显滞后于经济集聚。全局型Moran’s I指数和局域型LISA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分布集聚趋势不强,关联性相对较弱,总体呈现低—高(L-H)、低—低(L-L)的人口—经济集聚态势,实现区域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而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与集聚水平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全面测算我国省级区域中心城市人口与经济首位度,分析中心城市经济与人口的聚集程度和区域城市规模分布基尼系数。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市体系中人口与经济首位城市绝大部分为省会城市,省域内其他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失常。经济过度集中于省会中心城市,省域内其他中心城市经济承载能力不高,经济聚拢效应较弱。当前,从城市规模基尼系数来看,我国未出现高集聚城市人口规模,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还没有达到较高的集聚水平。我国区域之间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集聚水平不尽相同,一些区域经济集聚水平整体较高,而人口集聚水平较低。从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来看,大部分区域经济高位序大城市发育不突出,区域人口低位序中小城市发育不健全。我国绝大部分省级空间单元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均符合齐普夫指数的幂律分布,但是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及经济规模的齐普夫指数差异较大,整体上人口规模齐普夫指数大于经济规模齐普夫指数。  相似文献   

9.
我国特大城市的功能布局与人口疏解研究——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大城市功能准确定位被认为是破解"城市病"的一项良策。以北京为例,从城市功能结构入手,在分析其城市功能及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探究特大城市功能布局在疏解人口规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缓解城市病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北京政治功能较为稳定,经济功能明显增强,文化科技功能有所减弱。北京各区县实际发展不符合城市内部主体功能规划、政府投入偏差等原因加重了城市功能调控人口规模难度,因此,应该促使城市发展与其功能定位相符,减少核心功能区在经济功能方面的绝对优势地位,尊重市场机制对人口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这样才有利于缓解特大城市的"城市病",达到疏解中心城区人口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态势逐渐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本文指出当前人口流动和迁移已超越生育与死亡,成为决定我国人口形势的主导力量;面临着全新的人口形势,我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人口城市化的到来。文中通过对北京和德国的案例分析,从"城市体系"的视角来考察城市规模,提出城市的功能需要在一个"城市体系"中去恰当地定位。目前需要的不仅是在理论上正本清源,认清城市化对我国现代化的实现的重要意义,而且要在实践中消除妨碍人口城市化的种种不利因素,从各方面为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积极推进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