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史薇  谢宇 《西北人口》2015,(1):48-54
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基础,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多元主义为我国国家主导型社会福利政策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当前我国城市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市场化机制开始建立,老年群体对政府、社区依赖较高,对市场化服务供给主体的认可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满足不同社会人口和经济特征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创建多元化服务格局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家庭和个人等各方参与主体明确权责,分工协作,扩大有效需求,统筹地区协调发展,凝聚推动供需两旺良性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科技与养老服务双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发展方兴未艾。优化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供给是构建整体性智慧养老服务布局的关键环节,对完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价值。运用多案例研究法,对北京、天津等国内多地典型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实例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是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应用服务层、表现层的有机系统,各层均具有其特定结构和功能。其服务流程包括工单流转、工单生成、监督考评、收费核计、统计分析与服务调适六个闭环节点。基于服务流程推演,提出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供给主体责任网络,这一网络由老年人、信息技术系统、家庭系统、公共部门系统和社会系统彼此交互构成。这一责任网络搭载了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功能集成,其对家庭养老功能、政府养老功能和社会化养老功能的实现均具有贡献。当前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存在发展难题,包括供给主体责任网络形态尚未成熟、作为责任网络枢纽的信息平台资源链接有限、智慧服务多维延展不足等多重现实约束。以“供给目标—供给主体—供给工具”三维分析框架,探讨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供给机制的系统构建;供给目标维度聚焦降低交易成本,供给主体维度关注多重协同赋能,供给工具维度则在于...  相似文献   

3.
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由于家庭结构小型化,经济社会的转型,大量人口的异地流动,现代老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导致“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空巢老人”随之产生。研究表明,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使“空巢老人”在生活中面临如经济支持、精神需求、疾病医护、生活照料、人身安全等诸多问题。现有社会条件下,多数老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因此探索出一条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社区建立“空巢老人”档案可以为社区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老人自助养老提供帮助,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武汉和深圳两个城市727位流动老人的调查数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社会支持对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老人主要的社会支持主体是政府、社区和家庭;社会融合包括社会适应、心理融合和行为融合三个因子.实证结果表明,除家庭的经济支持外,社会支持的其他维度对流动老人的社会融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总体社会融合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情感支持,其次是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支持和医疗服务支持,再次是政府提供的老年福利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基于此,本文从政府、社区和家庭三个层面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政府应增加流动老人的福利,并推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方便流动老人就医和报销;社区支持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医养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家庭成员须加大情感支持力度,关心流动老人的情感需求,并支持其继续学习,帮助流动老人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5.
李俏  许文 《西北人口》2017,(5):51-57
农村养老服务是国家和社会为了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为其提供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卫生护理及精神慰藉等服务的总称.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并因农村老年群体分异而出现了需求分化现象,但从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结构的布局上看,无论是供给内容、供给主体还是供给模式都不能有效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存在着供需失衡的结构性困境.为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可从坚持政府的核心供给地位、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养老服务、激发市场供给的活力和鼓励家庭养老的优先供给四个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6.
陈为智 《西北人口》2016,(3):100-104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典型的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型养老模式。结合青岛、上海等地的养老实践,在政府承担有限福利责任背景下,围绕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需求、运作机制四个关键要素,反思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问题,表现为:基层制度安排缺位、绩效导向、服务主体不明,服务权责不清、服务内容与服务需求不契合等关键问题,社区居家养老福利政策中心化、服务主体三位一体,需求导向、制度植入,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趋向等,是未来社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的着重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7.
激活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是提高社会养老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基于综合计划行为理论与态度—行为—情境理论构建的分析框架,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通过logit-ISM模型分析了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各因素间的逻辑层次关系。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悖离,近30%的老年人未将需求意愿转化为实际的利用行为。感知行为控制因素,家庭、社区与社会层面的情境因素,以及老年人的偏好因素能够很好地解释悖离产生的原因;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程度,增强家庭养老资源,增加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和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均可显著降低悖离发生的概率,而老年人对传统养老模式偏好的淡化则可显著提高悖离发生的概率。其中,收入、家庭养老资源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是影响悖离的深层根源因素,通过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和健康状况等中间层间接因素,作用于居家养老服务认知度、传统养老模式偏好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率等表层直接驱动因素,最终影响到意愿和行为的悖离。  相似文献   

8.
养老方式可分为家庭赡养和社会赡养两种。前者是晚辈对上辈的赡养;后者是由社会通过养老金、退休金、“五保户”、“敬老院”等形式对老年人口进行赡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养老方式的趋势正在逐渐由家庭赡养方式转向社会赡养方式。  相似文献   

9.
同春芬  汪连杰 《西北人口》2015,(1):73-78,84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本文构建一个以家庭、社区、国家和社会为主体的居家养老的四维责任框架。从自身属性和社会保障的角度来说,政府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存在着四种模式,即"依托第三方组织"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社区主导"模式和"家庭主导"模式,不同的服务模式,政府的责任的体现也不尽相同。文章最后构建出我国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责任体系,主要包括总体责任和政策制定、监督管理、资金投入、政策实施四个具体责任。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当前,国家对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越来越重视,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在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服务不均等、不均衡的现象。利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数据,详细分析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供给与利用状况,着重分析城市与农村,东部、中部与西部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需求与利用之间的差异。认为我国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着明显的不均等现象,需要针对城乡和不同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情况与老年人的需求状况分别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据老年照料的主体不同,将老年照料划分为亲情模式、友情模式、自愿者模式、市场模式和福利模式。通过对2011年7月在湖北京山和钟祥进行的抽样调查的资料分析,发现当前农村老年照料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照料模式单一、部分老年人的照料需求得不到满足、老年生活照料问题有不断严重的趋势。导致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亲情模式不断弱化,而福利模式等其他模式没能及时跟进补充。建议在继续发挥家庭照料作用的同时,加强福利模式在农村老年照料中的作用,同时,积极培育老年照料市场,调动多种资源形成老年照料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实地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对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地区的、具有不同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农村老年人,其农业劳动供给行为不同。其中,劳动力流动并没有增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时间,但在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依然是发达地区老年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建立全覆盖、高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是提高农村老年人晚年福利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梁宏 《南方人口》2022,(1):1-14
务工型老年流动人口是一个兼具独特性与复杂性的流动人口群体.虽然务工型老年流动人口的诸多特征看似介于非务工型老年流动人口与务工型中年流动人口之间,但是,本文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健康状态与在业状况对定居意愿影响模式的分析与比较发现,生命周期及代际支持理论对务工型老年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适用性远高于市场...  相似文献   

14.
Old age and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umma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upon the potential supply of, and demand for, family support for the aged in Australia. Using census and survey information on population cohorts entering old age, comparisons are drawn concerning their surviving issue, household composition and family membership. Long-term changes in fertility are shown to have had only a small impact upon the supply of potential carers among relatives and, although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 has led to a more universal inclusion of old people in family networks, there have not been major changes through time in the proportions living in extended family households. Short-term changes, however, such as low fertility during the 1930s, have caused disordered cohort flow, with the result that current generations of the elderly are members of deprived cohorts in terms of their access to family support.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流动老人社会融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建构该概念的测量指标体系。流动老人兼具老年和流动的双重特征,使得老年社会学和流动人口两种研究视角交织在一条轨道上来理解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内涵。流动老人社会融合是指流动老人在流入地通过自我应对,尤其是社会支持等途径,消减遭受社会排斥的风险,建立起与其生活空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从而满足各种老年生活基本需要,实现生活质量提高的状态。从流动老人所处生活空间的角度分析,流动老人社会融合包括心理认同、家庭融洽、社区融合、区域适应、制度包融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若干代表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是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文章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析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多分类Logit回归模型比较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分析发现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受个体、家庭、社区三类因素的共同影响,呈现多元化特点,而对农村老年人居住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则基本集中于家庭因素.结果表明城市老年人更趋向于独立居住或入住养老机构,而农村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取决于家庭成员的态度和支持程度.  相似文献   

17.
影响北京市女儿养老支持作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峙 《西北人口》2007,28(1):116-120,124
随着北京市人口的急速老龄化,养老问题对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构成巨大的挑战,提倡和鼓励女儿养老的呼声越来越高。通过北京市老年人调查数据发现,在经济帮助、生活照料、心理慰藉三个方面,女儿都为老年人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宏观角度,社会经济文化是影响女儿养老支持的大背景。微观角度,女儿和老年人自身的特征是影响女儿养老支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老年人口迁移的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描述老年人口跨地市级迁移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口依旧把经济发达地带、大城市作为主要迁入地,与青壮年人口迁移方向产生同构。城乡老年迁移人口在迁移动机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城市户籍老年迁移人口受家庭因素驱动更大,农村户籍老年人的迁移原因更多元。从对迁入地的影响来看,国内老年迁移人口的迁入地过于集中,将对迁入地的社会医疗服务设施等构成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General social reports on ageing and the elderly in Sweden have been published regularly since the 1970s, within the regular system of social reporting for Sweden, based on large-scale annual social surveys ongoing since three decades (ULF). This paper presents key findings from the recent social report for the elderly (Vogel et al., 2000). The recent report studies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change in living conditions (trends over two decades; 1980–1998; register and survey data; n = 112,400), comparing between all three generations (youth, elderly, and mid-age), using a set of 82 social indicators within 12 social domains, and furthermore decomposing change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by additional cleavages (social class, gender, family, region). Age variation and trends in living conditions are interpreted with respect to the changing welfare mix, i.e. the institutional configuration between labour market, welfare state and family.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a generally widening generation gap, with improved living conditions for the elderly, and decreased conditions for the youngest generation.  相似文献   

20.
杨春 《人口学刊》2011,(3):80-86
江苏为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之一,2009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已达17%。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的重心将由农村转入城市。2009年江苏的调查数据表明,城市老年人心理状况及精神生活现状总体上较好,但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的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健康老龄化的推进还不相适应。要强化对老年人精神赡养和亲情关爱重要性的认识,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