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英国念书的时候,我一直住在云杰家里。我们是远房亲戚,远到几乎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的远房,因为我要去英国念书,父母才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他们家的联系方  相似文献   

2.
我与同学小华,外形极其相似,同样的瘦高个,外加近视眼。在大学念书时被同学戏称为“一双筷子”。外形相象的我们,个性却迥然不同。一个内向,一个外露;一个不善言辞,一个舌生莲花;一个以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一个信奉朋友多多益善。大学毕业,我选择了一所学校,做了与世无争、安份守己的教书匠。她则看中了一家企业的销售员职位,当了个八面玲珑、四处奔波的推销员。真所谓各得其所哉!从此,我一如既往,与书为伴。生活的轨迹简单至极:备课、上课、上班、归家。生活虽清寒,但正*于校园这方如土中,我自温旧.小华呢,在*的岗位…  相似文献   

3.
王兴华 《老年世界》2007,(24):39-39
从前有一个读书人.念书,劳动,非常勤奋。他每天早晨上山砍柴,回到家里就磨豆腐卖,省吃俭用,一文钱一文钱地积攒着。他每晚还要读书、写文章;  相似文献   

4.
跟很多普通的故事一样,我是个特困生,是村子里唯一的大学生,我们那么穷的家,终于看到希望了,终于有人要到北京去念书了。他们不知道我在城里同学面前是多么自卑,不知道我是怎样费尽心血去学普通话,练英文,不知道我靠做家教交上一年年的学费。我的生活一直是念书、上课、考试、赚钱,只要有兼  相似文献   

5.
笑话     
《中国社会导刊》2011,(30):62-62
名人录 我念书时就爱写作,参加工作几十年也写了上百篇文章在省市报刊上发表,但没人来理我。前年,我被提拔到某厂当副厂长,写了一篇企业管理的文章,发表在某省级刊物上,文章末尾注明作者为某厂副厂长。  相似文献   

6.
黄斌 《金色年华》2007,(4):30-30
那年,我考上了高中,为了凑足上千元的学费,妈妈没日没夜地忙碌了几个月,也叩了数家的门,终于才让我继续上了学。在把那钱递给我时,她手指发颤,连连说:“儿,一定要争气,好好念书,也记得多感恩。”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也让我更加懂得生活的艰辛。  相似文献   

7.
我的大学     
傅明海 《老年世界》2010,(24):19-21
人们总认为我是知识分子,有文化,能写点东西。实际上,我的学历不高。我于1936年1月出生,12岁参加工作,实际学历是小学肄业。并且由于战乱年代,没正经上几天课。父亲是铁路上的穷工人,没有文化,没有能力供我念书。但是,在革命队伍里,我努力工作,社会成了我没有围墙的“大学”。  相似文献   

8.
马朝兰 《老年世界》2011,(15):30-30
终于决定去北方念书了。为了能去那个冬天有雪的世界,我和母亲坐在昏暗的书房里争执了很长时间。家庭会议,父亲给我投下了决定性的一票。当母亲板起脸来,他无奈地笑笑,“算了,孩子大了,别老替他做决定,他也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相似文献   

9.
来阳逃难     
《老年人》1995,(8)
来阳逃难@刘植完1944年,我13岁,随父在宋阳念书。初夏,日寇沿粤汉线向南逼进。敌机常来骚扰,我们每天都要去探"警报"。在那潮湿的防空洞里,蚊叮虫咬,我染上了疟疾。一天,我一人留在家里,恰好来了敌机,机沧子弹从瓦顶穿进屋里,打在煤灶的坛盖上又反弹击...  相似文献   

10.
范玉泉 《老年世界》2010,(13):27-27
1970年母亲去世,我当时16岁,妹妹9岁,二弟7岁,三弟3岁。父亲在察右后旗皮毛厂当工人,那年我正读初中,三弟因太小无人抚养,父亲将他送回到河北姥姥家。父亲回来后就告诉我们,“咱们困难,你就不要念书了,打零工挣点钱吧!”第二年我初中毕业了,不久学校将高中录取通知书送到皮毛厂父亲手里,父亲也没有告诉我,不几天在街道里给我找了点零工做。  相似文献   

11.
1947年解放石家庄时,我正在平山县大川完全小学念书。当时,我村接到温塘区政府命令:村里派出一副担架,随军前往,支援前线,准备随时随地接送伤员。一副担架,4名青壮年参加,自带炒米炒面、水壶,以备急用。  相似文献   

12.
童馨儿 《现代交际》2008,(11):60-61
1十七岁,我在某县城读二中。头发枯黄,身材矮小,眼睛太大,表情冷傲,基本上是属于不讨人喜欢的女生类型。父亲试图用一个陌生的城市来逼迫我专注念书。我辜负了他的苦  相似文献   

13.
夸老伴     
夸老伴唐金陵我老伴邓艾伶,今年59岁,退休前是江华县林化厂的工会主席。在厂里她是“老先进”,在家里孝敬公婆她更是有名。1958年,我因被错划“右派”下放,二十六七岁的人了,还没结婚。那时,父亲上班,小妹妹念书,家务事就靠体弱多病的母亲去做。有时母亲病...  相似文献   

14.
当煤黑子的岁月,我真正了解了地火的性格;同时,在那大山的腹地,我找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象征。 21世纪之初的2008年,中国文学馆想留下我劳改历史中当煤黑子的影像资料,该馆的青年学者傅光明曾带着摄像器材与山西作协秘书长顾大同等人同行,一起回访了我当“黑鬼”的那座劳改煤矿。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每天都面对电视流泪……”虽然大地震已经过去4年多,但一回想起来,高宏仍泪满眼眶。“那些失去父母和家庭的孩子,他们悲痛和无助的目光像钢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我资助他们念书,帮助他们生活,没有别的想法,就是希望给他们活下去的决心和力量,给他们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追求美好人生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年轻时爱情不是结婚的理由卫军是我高中时的男友,成天粘着我,上课时也给我写情书,念书哪还有什么心思?高考我们自然都考得一塌糊涂。不过,我们都出身于干部家庭,在家玩了一些日  相似文献   

17.
尧树 《女性天地》2010,(3):11-13
一 我的二哥梁晓声与共和国同龄,比大哥梁绍先小6岁。1957年,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大哥一边读书,一边帮母亲操持家务。1964年夏,大哥考上唐山铁道学院,父亲却来信叫他不要再念书了,早点找工作帮家里维持生活。大哥无奈之下想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二哥却说:“大哥,你考上大学不容易,去报到吧,家里有我呢。”因为二哥的支持,大哥这才圆了大学梦。  相似文献   

18.
成长的代价     
那些月赚5000元的都是少数的教授,而且教授很难当了,因为进上教授就终身了,年轻的教师越来越难。我就是后来念书当教师的,都40了还是副教授,在我们学校月工资才3600元。想想读了硕士、博士7年呀,搭钱搭时间,7年多少钱,换来的才是普通公务员的工资,不合理的,以后谁还愿意读书当教师了  相似文献   

19.
我跟王小波的相遇说起来非常凑巧,1984年8月29日,我离开北京去美国匹兹堡大学念书。到匹兹堡之后,第一件头痛事就是找房子。匹兹堡大学所在的小镇叫奥克兰(Oakland),奥克兰镇是个典型的大学城,学生有好几万人,租房的价位相对不低,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刚从中国内地出去的人——那个时代我们在国内住集体宿舍,  相似文献   

20.
怀念母亲     
母亲是位身材弱小的缠足妇,没读过一天书.她就是凭着那双小脚、那副弱小的身躯和如柴的双手,跟父亲一起担负着繁重的农务劳作,还要整天为全家人的吃饭穿衣精打细算.然而就在我长到7岁时,妈妈竟下定决心,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宣布要送我去学堂念书.记得那次妈妈说:"我想了想,只有念书,学到文化,才能改变咱们一辈子在地里刨食的命运.我看小三挺机灵的,是块当先生的料,让他去念书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