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是一个植根于香港、不分宗派的社会服务机构,本着“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信念,代表香港各教会为“全人的发展”而努力,其目标与宗旨为:(1)向那些在体能、智力、情绪、群体或灵性上有需要的人提供教育、辅导、治疗等服务;(2)为在急剧转变的社会中被忽略的人士探求和推动新的服务;(3)促进基督徒及一般市民对社会的关注,进而参与社会服务;(4)倡导更理想的社会福利政策,使每一个人得到充分的照顾和保障;(5)联同各教会把基督为人服务的精神带至人群当中;(6)联合世界各地教会,共同谋求…  相似文献   

2.
帕:作为一个相信耶稣基督的人,我认为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基督与社会安定有直接关系,因为真正的基督徒会尊重社会上的掌权者。基督与智慧上的寻求和永恒的生命有很大关系。有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为什么我在这里?我将要去哪里?我生存的目标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基督都给我们答案。基督对我们心理平衡、家庭和睦、伦理道德、消除社会的罪恶和邪恶等方面都有影响。基督与社会经济也有关系,“不做工就不应该吃饭”的原则,能推动人们勤劳的精神,上帝尊重和赏识那些诚实的人。  相似文献   

3.
《金色年华》2007,(6):40-41
在红军长征队伍中,有一位传奇的外国人。他就是英国传教士勃沙特(汉名薄复礼)。勃沙特是瑞士人,后随父母移居英国,供职于基督教会。1922年10月,英国基督教会派25岁的勃沙特前往中国,在贵州境内镇远、黄平、遵义一带传教。勃沙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根据孔子讲的“克己复礼”,取了中文名字“薄复礼”。  相似文献   

4.
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国家里面,耶稣基督不仅仅是一种宗教的象征,更是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融入了西方社会中,俄国即是如此,其形象在俄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有思想的俄国作家们将基督的形象融入文学作品,于文学作品之中寄托他们的精神和思想,把对耶稣基督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意义的探索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周宁 《中外书摘》2007,(1):33-35
17世纪传教士到中国,传播科技是为了传教;中国容许传教,是因为传教士传播科技。双方两者间微妙的平衡,成为福音得以进入中国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平衡复杂敏感得难以维持。传教士过分传播科技,不仅会破坏天主教的神学基础,还会使中国人与传教士不知不觉中忽略了教义与教务;过分传播宗教,没有科技的保护他们就无法居留中国,中国当局也会因为他们教众过多、势力太大威胁到政教安全而禁止或驱逐他们。以科学传宗教。科学在世界观本质上是与基督教相矛盾的。此时在欧洲已经出现科学与神学的矛盾,在中国传播科学,迟早会自毁传教的信仰基础。更何况此时的中国,没有福音的土壤,未必就有科学的土壤。传教士的传教地位岌岌可危,科学地位也岌岌可危。中国的学术传统,儒家世界观,僧道势力,民族心理与民间知识道德基础,既不能容纳基督教,也不能容纳科学。在中国,传教事业纠缠在科技与宗教、基督教与中国传统、西方教会与朝廷等等矛盾关系中,这些矛盾随时可能触发,将传教士们多少年含辛茹苦、小心翼翼取得的成就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社会学家帕累托(V.Pareto),还是米歇尔斯(R.Michels),他们提出的精英理论都认为,不管是在自由民主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精英在一个社会组织机构内,只要有机可乘,便会想尽办法谋取更多的资源和财富。在他们的笔下,精英(elite)可不是个好词。精英主义(elitism)就更是“斯为下矣”。  相似文献   

7.
北京社会实进会是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步济时于1912年创办的,目的是组织学生参与基督教的社会服务工作,以达到改造社会和救治中国的目的。它的最初名称是北京学生团社会实进会,由来自北京3所教会学校和3所公立学校的40名学生组成,隶属于北京青年会。1914年6月得到内务部的批准,被承认为“服务社会的组织”,名称也改为北京社会实进会。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大学?今天中国的大学制度是从西方引进的。university在西方中世纪是指研究事物本质或“事物的一般概念”的机构,最初由教会掌握,因为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只有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才配得上称之为教授universal的知识,即无所不包的知识的学校,也才配叫做“大学(University)”。但教会机构在学术方面要听神学学者和教授们的,所以大学对于教会和世俗政权逐渐取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形成了自治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上海基督教两堂的调查发现:当代中国都市青年基督徒这一信仰群体,在身份上表现出“移民”、“高知”和“白领”的特点;他们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比较正统,在信仰倾向上,体现出保守性和“福音派”的特点。当代都市青年基督徒的基本精神状况比较健康,并对基督教的发展前景表现乐观,这体现了他们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可,以及对基督教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上海基督教两堂的调查发现:当代中国都市青年基督徒这一信仰群体,在身份上表现出“移民”、“高知”和“白领”的特点;他们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比较正统,在信仰倾向上,体现出保守性和“福音派”的特点。当代都市青年基督徒的基本精神状况比较健康,并对基督教的发展前景表现乐观,这体现了他们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可,以及对基督教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1.
基督的博爱宽容看起来十分伟岸高大,涵纳一切,却模糊了凶手与受难者之间的本质区别。谴责暴力是必须放在第一位的,宽恕也是有边界的,人类的基本价值与共同利益应该置于宗教怜悯之上。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美国调整了中东政策,但通过扶持和偏袒以色列来制衡阿拉伯世界的基本原则和控制中东地区的战略意图没有变。结果它既没有造就一个安全而稳定的以色列,也没有有效地控制中东地区,其政策目标与实现手段存在着悖论。本文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包括美国是一个宗教社会,犹太教一基督新教是美国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准则的基础,决定着美国外交的大方向;犹太教的“教族合一”奠定了美国犹太人支持以色列的基础,而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同一性造就了绝大多数美国国民对以色列的强烈认同;美国犹太人与以色列在美国的院外集团联手左右着美国的中东政策等。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美国调整了中东政策,但通过扶持和偏袒以色列来制衡阿拉伯世界的基本原则和控制中东地区的战略意图没有变。结果它既没有造就一个安全而稳定的以色列,也没有有效地控制中东地区,其政策目标与实现手段存在着悖论。本文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包括美国是一个宗教社会,犹太教一基督新教是美国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准则的基础,决定着美国外交的大方向;犹太教的“教族合一”奠定了美国犹太人支持以色列的基础,而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同一性造就了绝大多数美国国民对以色列的强烈认同;美国犹太人与以色列在美国的院外集团联手左右着美国的中东政策等。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基督教的“为上帝服务”与西方“寻找黄金”两大动机有机地不可拆分地浓缩在一起后。接二连三地发动了十字军东征.面向全球对外扩张.向有利可图和所有基督教徒认为是异端的可以征服、拯救、使他们皈依为合格臣民的任何国家、任何地域,不断发动全面的进攻。本文试图以基督教会的发展路线为核心线索来分析基督教全球扩张趋势并对基督教全球扩张趋势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期使公众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基督教在我国乃至全球的迅速发展.并尽量为国家政府相关部门规范宗教事务管理,加强国际宗教交流合作,抵御宗教渗透,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天主教与新教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多种文本都记载了两组关于中国基督宗教信徒的数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天主教徒人数为320多万人,中国的新教徒人数为70万。也就是说,当时的天主教徒是新教徒的4.5倍多。半个世纪之后,中国天主教徒的官方统计数字为530万人(参见傅铁山主教在2004年中国天主教第七届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各种民间估计大概集中在2000万人左右;中国新教徒的官方统计数字为2000万人,民间(包括海外)各种估计数字大约集中在7000万人左右。换言之,不论哪一种统计,今天中国天主教徒的人数只是新教徒的1/4强。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指具有“依智提哈德”(法律创制)资格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如明清之际的刘智、王岱舆等)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环境、新挑战,依据伊斯兰教的一整套立法原则和规程所做的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7.
荐书录     
《中外书摘》2014,(11):40-40
《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全44册) 梵蒂冈图书馆是欧洲收藏汉籍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其收藏汉籍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6世纪末。现藏汉籍约1300余部,大致可分为六类:基督宗教类、西方科学类、中国古籍类、辞典类、艺术类、舆图星图类。这批文献对中国明清史、思想文化史、天主教史、翻译史、语言史乃至对西方汉学史和全球化史研究,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但长期以来这批稀世珍宝只能沉睡于图书馆中,随着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外学界迫切呼唤其早日面世。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与"以儒诠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指具有“依智提哈德”(法律创制)资格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如明清之际的刘智、王岱舆等)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环境、新挑战,依据伊斯兰教的一整套立法原则和规程所做的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9.
喜欢贾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枪炮、细菌与钢铁》(Guns,Germs,and Steel)的读者,在关于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地区获得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支配地位的辩论中,或许迫切等待接下来的枪炮话题,但是洛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的新作《理性的胜利——基督教是如何带来自由,资本主义和西方成功》(The Victory of Reason How Christianity Led to Freedom, Capitalism, and Western Success )不大可能吸引同样的读者。单单挑衅性的标题“理性的胜利——基督教是如何带来自由,资本主义和西方成功的”就可能引起当今意识形态上的两极反应,宗教保守分子可能点头赞许,而世俗的自由主义者恐怕会大发雷霆。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武汉市一位青年基督教徒的个案式访谈,描述了他的信教史、生活观念和信仰实践以及他对中国宗教和社会、教会与组织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认识,揭示出了信仰是如何在他的观念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以及他是如何借用一般生活经验和中国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来为他的信仰辩护的。以微观的角度对一个个案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认识了解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状况,以及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条件、状况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