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的文化消费紧贴时代发展潮流、彰显市民社会精神生活、带动新型经济发展,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化消费的新趋向。2012年,上海文化消费在体现都市文化消费延续性特征的同时,彰显众多新的面貌:实体性文化消费持续攀升,精神性文化消费正扩大份额,创意性文化消费异军突起、引领全国风尚,综合性文化消费显示出更强生命力。后世博时代的上海,文化消费载体的体系性建构、新型文化消费空间的开拓、市民文化个性与趣味的养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政府和市场双引擎模式的确立等都成为上海文化消费的新特征。上海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区位优势,上海文化消费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基本责任与发展方向,其中城市休闲文化发展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面对市民游憩休闲与游客旅游休闲需求,促进"城市文化休闲化、城市休闲文化化",建设城市休闲文化,丰富市民与游客休闲生活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之一。  相似文献   

3.
荐书录     
《中外书摘》2011,(1):46-46
连环画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书体,如果将之看作一种文化符号,堪与中国京剧比肩,称为“国粹”艺术。上海作为中国开埠较早的城市,市民特有的文化需求、印刷技术的进步及发行网络的发达,为中国连环画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便利条件,成为中国连环画的滥觞之地。  相似文献   

4.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需要研究公共服务"要素配置""生产率提升"等问题,让公共文化服务从保基本需求的需求引导型公共文化建设向需求引导型和消费引导型相结合的"大都会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转型,打通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交互配置的渠道,探索适合上海国际文化大都会、国际创意城市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建构政府、企业和公益性志愿机构多主体参与的竞争机制,激发文化服务"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陈国强 《社会学》2007,(1):14-17
语言是社会资本的一个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结构。上海新市民的出现,给上海文化结构带来了变动的契机。普通话以其表达的准确全面、全民性、普及性受到了新市民的广泛推崇,上海话作为“身份象征”依然在起着重要作用,方言是新市民永远不会忘怀的自己心灵的归宿。新市民与上海市民之间的语言文化正日益处于交织与融合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王璐 《科学发展》2012,(1):77-80
我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城市就业逐步转化为新市民,他们在享受城市化生活的同时也面临了许多困境,在文化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本文将主要分析这部分新市民的城市归属感、子女教育、现代化市民教育和文化生活孤岛化等四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五个对策以加快推进新市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当前,上海正处在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杨浦是上海重要的文教城区,处于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和文化杨浦转型的重要阶段。发展杨浦文化大格局,对于助推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应充分发挥杨浦在文教方面的优势条件,对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定位进行重新梳理,在历史与未来文化交汇中寻绎发展路径;结合杨浦滨江开发战略,重绘"一圈一带三轴"文化空间;重点打造五角场市民中心、大学节、出版高地、教育服务高地、滨江文化产业园区等重大会务活动和项目,充分展示杨浦在上海都市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上海流动人口在主要精神生活领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围绕实现好、保障好流动人口基本文化权益,满足流动人口基本文化需求,改善流动人口"文化民生"的基本目标,上海迫切需要厘清政府、用工企业和社区的职责,形成促进流动人口文化建设的合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流动人口文化工作机制,将流动人口文化服务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范畴。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的生存、生活空间逐渐移向社区,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他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强烈,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文化环境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社区青少年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分析,提出了社区青年文化建设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公关世界》2008,(12):30-31
项目背景 1、文化互动工程是中共忻州市委宣传部着力实施的一项旨在挖掘地区文化资源,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激励市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各项精品艺术凸现,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融合与促进产生广泛影响,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民大院文化呈现多彩局面。以“家庭”为代表的社会细胞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融合的需求呈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扩大上海文化消费包括文化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文化消费结构的优化两方面,这对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提高人口素质、社会稳定和增强城市软实力均具有重要意义。扩大上海文化消费,关键在于树立都市文化消费品牌,发展文化消费价值链或集聚带,提升文化内涵和形象;重点是抓好"三网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和大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机制,培育原创文化,吸引文化人才,建立文化高地;推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是产业金融领域的一大普遍性难题。上海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快文化金融服务创新,成为全国文化金融创新的领头者。但从银行贷款、投资基金、上市融资、政府投资等几种模式比较来看,上海文化投融资现状不容乐观。调研发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难有着自身的特殊原因,需要在突破投融资模式政策举措的选择上引起关注。鉴此,综合已有研究及国内外成功经验,从信息对接、重点聚焦、主体示范等方面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具有明显的顺差,但是,从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进出口结构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出口的文化产品大部分为依赖我国廉价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的"硬件产品",而属于内容创意产业的"软件产品"则比例不高。即便是实现贸易顺差的动画产业,其出口的大部分产品也仅集中于欧美以外的非主流市场。为强化上海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功能,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增加内容创意产品在出口中的比例,应从组织保障和促进重点建设两个方面来推动上海对外文化贸易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许正林 《科学发展》2010,(7):96-102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逐步在上海经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角色,但是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分析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产生与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及目前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类型等问题,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如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不足,同质化严重等八大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3个解决要点,即重新整合规划创意产业集聚区、强化孵化意识突出孵化功能、强化人文关怀意识,以促进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10上海世博会以其独特的理念、新颖的形式成为全世界的视觉盛宴,其中各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合理运用成为主要特点。本文针对上海世博会展馆对中国文化艺术元素的运用进行梳理,并寻找出规律,进而对其传播效果进行分析,以期对上海城市文化研究、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以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并对弘扬世博精神、传播城市文化、发展先进理念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上海对外文化贸易持续发展,实现了贸易顺差,但对外文化贸易总量仍然较少,对外文化贸易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存在着贸易范围不够广、产品特色不明显、企业经营限制多等问题。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文化服务开放上的改革方案也呈现出"摸着石头过河"多于"顶层设计"、经济考量多于文化开放战略考量的问题。因此,上海只有扩大文化开放水平,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抓住"自贸区"机遇,制定上海自贸试验区文化服务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路线图,才能真正提高文化繁荣程度,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职业教育历来拥有"使命文化"、"精神文化"和"观念文化"等文化"基因"。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中国职业教育却遭遇着使命模糊、精神缺少、观念偏颇等文化困境。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从文化角度去改革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其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上海文化体制改革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有自身的困境和难点,如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带来文化自信不足、文化观念上的束缚带来改革力度上的不足、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突破口与对策,在于实施大部制、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建立新型宏观文化管理体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建立现代企业法人制度和合格市场主体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丹 《科学发展》2013,(2):100-106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问题愈加突出。在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基本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指出目前人才发展问题主要受认定机制、培养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长效生活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的影响,上海应重视人才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发展策略,加大政策创新突破力度,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其创意成果的转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推动城市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