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大学英语视听说成为了我国教学与国外教学的有机整合,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大学视听说是信息技术和教学课程的延伸体,是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新探索。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教学体系主要是由五大板块构成,"1+1+X+X"课程设置,基于计算机的互动教学模式,综合性教学评价机制,动态化教学管理机制以及立体化教学资源。在平时的网络教学体系中,提倡以过程大于结果、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国家教育部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要整合以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正是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开始的,经过几年的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在职业学校中,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还存在以下几个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时代,现代化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新型教学方式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现代体育信息技术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改善体育教学的质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要以信息技术为契机,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政府于2015年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力求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创新教学手段。在此大背景之下,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知识的整合势在必行。Koehler和Mishra提出的TPACK框架(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为外语教师整合技术与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教师可以通过外语教学与技术结合,构建出一个TPACK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外语读写课程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5.
TPACK是信息化时代教师使用技术开展有效教学的必备知识基础。从信息技术与开放大学的教学整合整体观念、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等方面对TPACK的内涵与具体要求进行分析,并对TPACK背景下开放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建立教师TPACK发展的保障机制,促进开放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翻转课堂成为高校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教学模式,融入多样化教学过程。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师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学实践过程中,翻转课堂具有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质量的有效手段的明显优势。同时,翻转课堂也存在师生互动方式单一,教师领导角色过重,学生间互动缺乏、教师对课堂节奏把控力弱等现象。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需针对学生能力水平和目标需求,精准办学定位,完善课程环节,优化教学策略,提升翻转课堂实效性和有用性,逐步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构建"高效、有趣、高质"的课程内涵。  相似文献   

7.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较差,数学这门课程又极具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难点,农村小学教学设备较差,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相对有限,无法利用便捷的交通和各种资源开展户外活动,这时我们就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形式提升教学效率,将有限的信息技术资源与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8.
在大学的体育课程设置中,健美操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健美对于大学生的形体塑造和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要保证健美操课程的教学效果,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十分重要。随着课改的推行和市场发展变化的需求,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提升。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体制和模式,通过"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将合作学习和程序教学进行结合,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大学健美操课程的主要内容,对当前健美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具体分析"程序—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改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内容到方式再到方法都进行深刻的变革。本文首先介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优越性,进而阐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及其内涵,最后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从五个方面阐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也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充分借助网络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策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数字化写作教学环境下,任务型教学策略应该发生哪些变化呢?本文结合句酷批改网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略谈数字化写作教学环境下的任务型教学策略与转变,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推广、普及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全新的教育理念,在高校基础课程的开展中引入"翻转课堂"这一全新形式,对学生、学校以及整个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提供了机遇,其关键是要把握实施翻转课堂的要素及条件,然后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寻求能够与课程、与学生协同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每个高校各有注重。在目前的美术高考大环境下,在学生大学时期怎样进行"设计专业基础课"的灵活教学,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又是什么,课程的配置与教学的目的如何进行有效的结合,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们平时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检验,本文着重进行建设性的探究,力求找出解决"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最佳计划。  相似文献   

13.
赵维东 《职业》2008,(32):119-119
<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的实践,并通过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是当前最先进的最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而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素质提高之本,应该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施行教育这一活动,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更高的科技水平。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说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很难满足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因此,网络在线课程成为对传统教学模式革新的一种必然。本文通过分析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介绍基于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混合式英语教学,旨在探究一种对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现民办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王贺 《现代交际》2011,(10):153-153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及信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怎样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怎样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本文作了一定深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培养知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种高度的统一融合,不同于形式上的结合,而是内在的融合高层次的相互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变革了传统教学的结构和模式,引发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其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变化,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机,创建了一个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多彩课堂,同时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锻炼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实践能力方面,有着良好的裨益。  相似文献   

18.
李磊  彭涛 《职业》2016,(34):118-119
基于微型课程理论和写作教学理论而产生的微写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便携式设备的普及,正在成为人们最常用的写作形式.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引入微写作的概念并大力实践,是提高中职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陈跃 《职业》2010,(23)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多媒体教学?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多媒体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使得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必然。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课程和其他学科互利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等作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