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肖潇  万小龙 《现代交际》2023,(8):46-53+122
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立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展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守正创新的精神内涵,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守正创新做出重要贡献,最终形成对历史唯物主义守正创新的重大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充分证明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守正创新的精神伟力。  相似文献   

2.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为批判杜林的庸俗社会主义观点而著,杜林用先验主义方法论将平等看作绝对的概念,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反驳了杜林的平等思想,并从平等的特点、实质内容及实现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平等的真正内涵。《反杜林论》第一次系统性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平等概念进行了论述,其平等理论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强调:“一定要讲政治”。随后,中共中央决定,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这就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中央的决定及时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呼声,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区别,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本文仅就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一、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管理体制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我国社会变革与发展中是一支丝毫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研究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基础工程建设的大事,也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大事,本文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一、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农民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加…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任务。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观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进社会发展进步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存在于同一个历史进程中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6.
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建设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从改善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做起为第一个阶段;着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理顺社会关系,形成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现代经济结构相协调的合理、开放、包容的现代社会结构为第二个阶段;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现代化为第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探讨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的政治社会化程度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教育实效性不高、大学生政治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历史唯物主义是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关键的元素,更是体现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科学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呆板的内容体,而是指导我们行动的一个重要的指南。历史唯物主义向我们表明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是推动一切历史事件前进的重要的源泉和动力,而促使生产力进步的推动力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这更是区分不同社会阶级的标尺。历史唯物主义更加注重对现实社会事件、现实人类的生活的关注,这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的价值所在,更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现实关注的重要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内涵并非是抽象空洞的,它注重对社会实践的研究,引领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时候要持有自由、平等的心态,更是在传达倡导一种勇于直面现实、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当下,我们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本真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1]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科学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固本之策。  相似文献   

11.
《论十大关系》是毛主席于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讲话,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在深刻总结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它从十个方面论述了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其中这十个方面也蕴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王丽 《城市》2011,(4):34-3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中,专门论述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以生态文明为视角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的思考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应有的认知基础。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有的题中之义,在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又被赋予了更高的战略意义。对此,在新时期如何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婕 《城市》2007,(3):30-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些理论问题需要深化认识,有些政策问题需要认真把握.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对我国政治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思想品格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立足于中国实际,使之真正体现中国的时代特色。本文就“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主题,从几个方面提出看法与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特征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把握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性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想观,它建立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上,建立在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的科学把握上。  相似文献   

18.
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因此他们的思想及信仰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为了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必须努力确保他们在走向社会时树立起正确的信念,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中国发展现状,根据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存在的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形成富有本土性、时代性的话语体系,一方面丰富与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指导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针对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重要要求与根本目标,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广为人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大众的理论认知,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