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向政府提出了以下三大要求:在社会组织和运动对社会治理过程的参与上,它要求政府促进而不是限制;在履行社会治理职能的行动方式上,它要求政府服务而不是控制;在与其它社会治理主体的关系模式上,它要求政府谋求合作而不是竞争。同样的,多元治理主体的平等、合作、多中心和网络化特征,内在的要求社会治理以公益和公德、信任和宽容、责任和契约为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愈加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使得公共危机出现常态化发展趋向,在政府力量不足以应对的现实情况下引入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成为必然。但是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内外环境的不利因素仍制约着其优势的充分发挥,需要通过与政府建立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并完善法律法规、提高社会参与积极性、充盈非政府组织的人力资源、提升非政府组织的财务管理能力等措施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有效地参与公共危机治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社会服务领域中不同类型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本文以法团主义和市民社会为理论视角,对四个不同类型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试图从中建构出一个初步的类型学。与笼统地谈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做法不同,本文希望上述类型学的建构能够更加具体地展现两者互动关系的实态。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标志着我国治理模式将由政府管理模式转变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新的治理模式建立在成熟的公民社会基础之上。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①社会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主要载体将在我国治理模式转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和公众对于社会组织有了新的角色期待。但是现阶段,社会组织在运行中未能完全发挥其角色功能。本文将分析治理模式转变中对社会组织的角色期待,其在发挥角色功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来,作为国际社会新的参与者和行为体,非政府组织正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使得现代法律制度面临一系列新问题。 自近代以来,主权国家始终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主体,国际法正是以主权国家之间关系作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体系。而现在,非政府组织与各国国内政府以及政府间组织之间,构成了一种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通  相似文献   

6.
非政府组织的组织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即NGO.)是当今国际上的一种通行说法,一般指那些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范围的发展很快,在世界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非政府组织广泛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领域里的活动,如扶贫、计划生育、妇女儿童保护、教育.卫生保健、农村发展、环境保护、人道主义救援以及人权保障等.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各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都将非政府组织当作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中的合作伙伴,其中有很多已作出了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上的安排.随着我国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以往由政府包办的大量社会工作将要转而由民间社会组织承担,民间的非营利性的志愿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势必成为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承担者.所以,借鉴世界各国非政府组织扩展的经验,对我国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非政府组织的组织扩展问题,即非政府组织在建立之后,如何通过组织的扩展更好地实现其使命.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的成功是其执政党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在公众视野中淡化自我形象,全力支持政府作为,并通过外围组织吸纳人才、务实执政之基;政府则主张在其主导的合作架构内,使公众的社会政治参与被控制在现有体制内,在处理与市场的关系上秉持着自由与引导的主张,主动退出营利性组织经营过程,让利于民。我们从新加坡执政党和政府两个方面来分析其治理模式并期许得出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具有非政府性与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非营利组织成为政府职能转换和公共服务的替代性提供者,有着各社会生活领域的业务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力量.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发展的困境也同时显现,这些问题阻碍了其更大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非政府组织依据自身使命和社会需求,一直致力于农村扶贫。但是,由于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影响其长远发展。本文就在分析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扶贫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对策建议,以求推进非政府组织在扶贫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学广 《城市观察》2012,(5):105-116
在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促进区域政府合作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理性选择。大珠三角西岸地区“一国两制”背景下的跨境治理过程中,政府干预型协调模式的应用是弥补市场制度供给不足的一种必然选择。本文梳理了澳门与珠西地区从民间自发经贸合作到政府主导下的制度性协作的渐进发展过程,考察了大珠西地区跨境治理在组织架构、制度架构、规划指引和空间平台等方面的主要构成特征,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并从制度、组织、规划、经济和设施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区域整合的策略,以期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建立起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加规范化的合作关系,来推动大珠西地区跨境区域治理机制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的“伙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政府与作为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工作机构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呢?这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社会工作服务方面,政府不能也不可能包打天下,社会工作机构也不能脱离政府的支持和监管而独立自行。政府和社会工作机构应该建立一种互信、互助、互补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孙媛 《城市》2021,(8):28-34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积极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近些年,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逐渐走向深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三地对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整体目标存在偏好差异、行政区划导致体制性障碍、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以及缺乏区域协同治理合作组织等问题愈发凸显.更好地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需要进一步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推动生态环境多元治理协作机制建设、组织生态环境区域统一信息化网络体系以及构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组织.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代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体系的生成中,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一切实际行动的基础.从马克思哲学角度来看,"社会有机体"理论则是从唯物主义角度对社区内部组织权力重新调整和分配的探究,有助于厘清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源.在中国化社会治理思想的演变过程中,从早期高度集中的"单位制"到实现自治功能和多元参与治理的"社区制",充分体现了中国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发展方向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此外,对国外治理的研究方法的借鉴也有利于新时代下我国社区治理中党组织与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对我国的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有意义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浅析美国现代环保运动中的非政府环保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非政府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影响力和作用不断增加,逐步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作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主要载体,非政府环保组织始终是美国现代环保运动的中坚力量,对美国环保政策和环境治理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美国现代环保运动的框架下,梳理了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发展历程,探讨了非政府环保组织在美国环境治理中的主要角色及存在的不足,以期对非政府环保组织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后工业化时代的人类社会面临着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的难题,在此背景下公共治理理论从传统的政府统制,逐渐走向以民主与参与为特征的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但这两种理论由于受制于传统治理模式的系统惯性与原有路径依赖,难以运用于实际之中,于是合作治理模式应运而生。然而合作治理模式在范围上存在适用性制问题,在实际中出现多重困境,在此对合作治理模式现实案例进行解读,以分析合作治理面临的多重困境何在,并对适用性困境提出相关重建性对策。  相似文献   

16.
张浩晨 《现代妇女》2014,(12):I0018-I0018
国家是互动中的国际社会的构成素。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体之间发生接触、产生问题的时候,需一国拿出应对的对外政策做指导。对外政策是一国“对他国政府、政府问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NGO)和国际环境中的各种关系,有意或无意的给予影响的公共政策。”对外政策也称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制定有几种模式。目前,除了传统的政策决定理论外,还有理性选择模式、组织过程模式、政治过程模式、认识过程模式等。理性选择模式的决定过程拥有便利性和筒约性的特点,一直以来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分析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本文主是对外交政策制定中的理性选择理论模型和方法论的浅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稳定的因素逐渐增多,灾害发生的风险还有加大的趋势。而非政府组织作为新兴的公民自治组织,在突如其来的灾害应对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政府作为城市管理的主体,与非政府组织进行资源整合,加强二者的合作,成为城市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海龙 《城市》2010,(7):52-57
一、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选择 Alan Digatano与Elizabeth Strom提出了几种组织模式划分标准:治理关系,政府与私营部门(经济或社群)之间的关系模式;治理逻辑,政治决策制定的过程或模式;关键决策制定者,包括政治群体、政府和公民参与等;政治目标,治理的预期收益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信力是一切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组织的公信力主要体现在对外部的承诺和践诺能力,同时也在于自身对角色及功能的定位和发展。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这已是理论界的一大成果,也是非政府组织确定自身作用领域和功能的主要依据。同时,在研究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方面,我们必须对其自身的局限性(志愿失灵)进行研究,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只有依托其自身的功能和工具才能得到提高。只有明确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领域和有效工具,才能有效提高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王发臣 《现代交际》2011,(6):121-121
服务型社会的建设需要政府职能转变,而政府职能转变则意味着某些原属政府的社会治理功能将转移给非政府主体。因此,政府职能的转变即为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政府职能转变后,多元主体的公共治理格局将取代传统的一元主体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治理模式,呈现为社会治理的开放性、公共性、合作性及民主性。在期待和乐见公共治理格局形成的同时,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政府在社会治理的某些职能领域能够退出、应该退出,但其始终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对公共治理中非政府行为的规范与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