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图片新闻已经成为我们最常见的新闻传播方式,其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或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让受众一目了然,具有形象的舆论监督方式.但由于图片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受传者及传播过程中的情景意义的不同,使其具有不同的监督作用,所以图片新闻的误读现象常常会出现,但作为承载图片的媒体及新闻传播者、受众等要尽可能的去避免这些误读,从而为社会为他人带来积极的监督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当下微传播时代,高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在发布学校新闻、服务在校师生、引导网络舆情和传播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通过加强两者的协同融合,可以实现传播影响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网络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快速崛起,传媒生态被改变,媒介格局被颠覆。新媒体能够与受众实现真正的双向联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进行大众传播,同时受众的主动性明显增加,使信息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主要界定了新媒体环境的内涵,并从受众的地位与角色、传播者中心地位和传播秩序三方面综合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随着文化全球化时代和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成功地铸就了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在自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逐渐向虚拟空间拓展,而且已经进入了交互式的双向传播模式,在校师生在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发挥的自主能动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雾霾段子为研究对象,以自我赋权为研究视角,力求发现在雾霾段子传播中出现的受众表达与行动断裂的原因,为雾霾话语建构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自我赋权是雾霾段子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受众的表达与行动之间的断裂却没有帮助问题的解决,这与自我赋权的隐蔽性、受众在公共领域的自我意识缺乏以及雾霾问题传播本身的话语建构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诸多“后现代主义”色彩,传播者、受众、传播效果都具有了不确定性,这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承担了更大风险,又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不小的机遇,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把握新媒体的机遇,就要看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如何“走好”新媒体传播这步“棋”.  相似文献   

7.
传播与接受——不同媒介对大学生影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群体是当今很多传播活动的重要目标受众,在针对此受众群体进行传播活动时,媒介渠道的选择和策略性安排对传播效果的达成至关重要。本研究根据对上海大学生进行的实证研究,对数字化时代全新媒介环境中大学生对不同媒体渠道的接触状况以及各种渠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进行探究。在以大学生为目标受众的传播活动中如何实现媒介策略的最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微时代是以数字化信心为基础,通过互联网、通讯技术为平台,凭借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微信、微博等通讯交流软件作为媒介的传播形式.本文探讨了微时代的定义及对大学生的影响,微时代带来的相关问题,提出了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接收信息的途径与渠道也走向多元化。随着受众群体的文化分流与民族地域的不同,昔日在中国传播领域起主要作用的传统广播媒体黯然失色。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下,传统广播的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只有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才能在激烈的传播竞争中为传统广播转型指明道路。在这个存在机遇又充满挑战的环境下,只有充分利用整合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才能在媒介融合时代巩固传统广播地位。本文以新媒体发展时代为背景,分析广播在其环境下的转型与网络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仅仅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无法与校园文化的传播者信息互动,无法反馈意见和建议,然而,微信平台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互联网+"时代,大学师生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手段获取校园文化相关信息。大学生更热衷于微信平台这种灵活互动、能够及时反馈信息的传播方式。微信成为大学生获取校园文化最新动态的渠道,在及时分享和转发校园文化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效果。但是基于微信平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问题。如何控制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负能量舆论信息在微信上肆意传播?大学生是否按需订阅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信息?通过什么程序可以解决以上问题?怎样运行微信平台才能更好地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以上问题对提升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用效果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语云"天有不测风云"。危机作为一个不稳定的抽象概念,时刻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潜藏、萌生。尤其是当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和深度延伸,传统意义上的传者与受众的界限己日渐模糊,新兴媒体的信息网状互动模式取代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多信道新闻发布的隐匿性、迅捷性与话语纷乱性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共部门新闻发布、化解公共危机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谈论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共部门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发展,媒体融合已初见成效;但不可否认,融合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采编力量不足、融合深度不够、受众黏度不高等现实问题。要推动媒体融合进一步深化,既要激发内部活力,及时快捷传播权威信息,又要提供各类公共服务,通过媒体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强新闻传播力、舆论引导力、信息公信力和群众影响力,从而实现县级媒体受众黏性的提升,吸引受众向县级融媒体不断靠拢。  相似文献   

13.
陈曦 《职业》2016,(8):32-33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理念对技工类院校校园文化的影响,从加强德育教育、构建网络校园文化和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技工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以期为技工类院校在互联网+时代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传播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介传播形式、传播内容的更新切实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诸多习惯,几乎每一个公民都是传者、受着的结合体,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申不断受到来自新媒体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打造政府在媒介中的形象,如何提升地方的美誉度,对于曾经深受伤害的河南可以说是个至关重要的话题。重塑河南的媒介形象进而改变世人对河南的刻板成见,成为河南政府和媒体的近10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微博谣言的传播状况与微博自身特性、微博受众的心理因素、批判能力及社会环境都有着密切关系。在微博谣言的传播与覆灭中,微博能够使谣言和辟谣信息迅速扩散,呈现出强大的微博力;而传统媒体在辟谣时发挥的作用体现了它的公信力,但有时也因其公信力而成为谣言进一步扩散的助推器。面对谣言,各类媒体都应有所担当。微博运营商应制定完善的身份审查制度,微博用户自身要提升媒介素养,传统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的媒体传播已经进入到微时代。微时代的到来,为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驱使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新的途径和方式来进行,所以,微时代下如何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微思政"为高校思政教育开辟了新天地,但多元的网络环境削弱了其话语权,"议程设置"理论着眼于改变受众的认知,从而引导舆论,影响受教育者的态度和行为,这与"微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契合。因此"微思政"应充分把握"议程设置"的内涵和意义,通过提升媒介素养、做好把关人、活化传播语言表达等方式建构"微思政"话语权,增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牢牢把握网络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集体行动(群体事件)是我国转型期较新的社会问题,信息传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议程设置、大众传播的理论出发分析在这些集体行动(群体事件)中信息传播的环境,对信息环境环境化形成的媒介、意见领袖、受众三方面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谭昆智 《公关世界》2016,(15):42-47
传播环境的裂变大大冲击了过往传统媒体/权威传媒体的把关人角色,信息的传播去中心化。在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的时代,作为公共关系的挑战在于:双向的信息沟通链条和信息传播的路径更分散和复杂。如传播技术与媒体环境、商业传播模式、组织的危机管理等,有挑战必有机遇,公共关系传播的机遇的体现在生存样态、公关多元化的未来发展,提高到公共关系的共享意识与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20.
朱海燕 《职业》2016,(20):53-54
随着传播媒介和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的主体意识逐渐加强,学校信息宣传的理念也逐步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面对受众心理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如何创新学校信息宣传思路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本文旨在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阐述受众心理学视阈下学校信息宣传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