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陈颀  敖雅萱 《社会学研究》2023,(5):134-156+229
非正规的空间资源为何能让农村流动群体实现家庭再生产,是一项有待研究的议题。本文通过流动摊贩进城案例的研究发现,草根秩序下的空间包容性是摊贩获得谋生地和扎根城市的前提。居住地邻近谋生地的空间安排有利于他们兼顾生计和家务,让成员聚居、代际合作,进而使下一代进城更具可能性。然而,空间秩序正规化的转变可能会封闭草根秩序下的包容性。一旦在谋生地遭遇驱逐,流动群体就难以延续原有空间安排的统合意义,他们在本地的城市化路径也可能由此中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家不断重视农民工的生计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无偿培训农民工,提高农民工谋生技能,是国家针对数量众多的弱势群体农民工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国家的又一项惠民政策.  相似文献   

3.
张晗 《城市》2012,(10):56-59
有关我国农村社会生计方式变迁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我国农村社会生计方式发生变迁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一方面,政府以补偿款及其他补偿措施为条件征用农民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带来的多元的生计选择也诱使农民改变传统的以渔粮为主的生计方式。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应该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社会的生计方式变迁进行整体的、科学的研究,并提出一些有益的理论构想,这将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农户生计重建与发展是一个重大挑战.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四川省绵竹市土门镇民乐村通过支持创办合作制社会企业的方式推进农户生计重建与发展的实践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吕伟伟 《现代妇女》2014,(2):192-194
本文以英国国际发展部(DIFD)的可持续生计方法分析框架中的生计资本为研究切入点,在对甘肃省调研的基础上,量化分析了山区农户生计资本的特征及脆弱性程度。研究表明:山区农户的生计资本非常脆弱,尤其自然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相对较高,但对于低收入和贫困农户,人力资本也异常脆弱。  相似文献   

6.
人们谋生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人靠种田,有的人靠做工,有的人靠经商,有的人靠从政……然而,还有另一类人,他们的谋生的手段和常人却显然不同,他们不劳动,但他们和乞丐、妓女、罪犯不同,他们以自己的身体为本钱,向社会提供着特殊的产品。请看:  相似文献   

7.
邵军 《职业》2007,(12):115
学会学习,尤其是学会高效地学习,是我们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形势下必须具备的技能.当今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获得,而是一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谋生手段和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8.
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四川社工站(原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是由2008年6月24日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板房区成立的广州社工站发展而来,至今已经扎根灾区四年多.当时,在广州市民政局的支持下,社工站主要在资源链接、心理抚慰、妇女生计能力建设、羌藏刺绣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灾区紧急救援向社区恢复重建过渡,社工站开始回应社区中的生计、文化、社会关系重建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社工长期与社区民众同行,分别在映秀张家坪村发育了"映秀母亲"客栈小组和草坡乡金波村的民宿小组,以推动社区关系的重建和可持续生计发展.本文将着重以金波村民宿项目为案例,介绍绿耕在灾后社区生计重建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人生其实很简单,只有两件事:谋生与乐生。“谋生”是一个苦涩的词语,它意味着忍受、付出、疲累、无奈、受气、披星戴月、流汗流泪……谋生是人为之“人”必需的本事,会谋生才不会成为社会的负累,才能担当家庭的各种责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有关史料和文献中对职业流浪者的记载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这种生存状态中沉浮的儿童群体产生和维系的原因.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对于流浪者有一种特殊的宽容,在这种宽容下,为了通过一种比较容易的方式获得经济利益,部分家庭形成了流浪的传统.在这种传统的熏陶下,部分儿童的认知扭曲,自愿选择流浪这种不被常态社会认可的生存和谋生方式,同时对自由的过度要求令他们已经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虽然学界广泛认同流浪生活对儿童健康发展不利,但现有的救助制度却仅限于部分非自愿或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帮助这类"自愿"的、有家庭的流浪儿童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绕不过的"活路"问题 2006年是绿耕在农村工作的一个转折点,一个看似偶然实际必然的拐点. 似乎是突然之间,我们发现田野间漫游的年轻人,集体聚会里欢声笑语的年轻人,和部分中年长辈一同,随着打工潮汹涌奔向了城市工厂,愿意留在村里"搞活动"的人越来越少了.以往最爱与我们一起做事的年轻人,也都出去了. 村民都说,在家没活路了. 其实几年前我们初进村,他们就讲过"活路"(生计)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觉得身为社工的自己没有能力回应生计问题,另一方面也习惯性地绕过了村民生计艰苦的现实、从贫困/落后的建构来解读村民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在前期浅尝的几个生计项目一一落败后,不敢再踏入"雷区". 社区空壳化,昔日一起共力推动社区改造的人也离开,农村社工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要么离开,要么留下来直面生计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给侄女的信     
你必须找到除了爱情之外,能够使你用双脚坚强站在大地上的东西。你要找到谋生的方式。你必须把那些浮如飘絮的思绪,渐渐转化为清晰的思路和简单的文字。  相似文献   

13.
随着2012年底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城乡合作、公平贸易、共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生计"项目获民政部"首届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选活动"一等奖,绿耕人经历12年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生计"农村社会工作模式有了一个阶段性结果. 在广东从化,绿耕人的"长流村城乡合作项目"成为广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也是广州市33个试点项目中唯一的一个农村社会工作试点. 在四川映秀,汶川县草坡乡政府将当年汕头援建指挥部用的楼房和庭院交给绿耕人打造成社区公共空间,开展城乡合作. 在云南,平寨项目未来3年的发展规划、各小组未来3年的发展规划都在2012年底出笼. 绿耕12年的探索告诉我们,农村的发展不只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更是生态文明和可持续生计的问题.中国农民守住家园的路虽漫长但不乏希望.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过去已经两年多,"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时限即将到达,按照重大灾害重建的一般规律,灾害发生后2-3年为救援和早期重建阶段,之后的5-8年将进入到长期生计发展阶段.地震灾区贫困村的灾后重建在完成了住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改善等主要重建任务后,早期重建阶段的核心目标基本实现,接下来即将跨入长远生计恢复阶段.  相似文献   

15.
如果你已经过了20岁但还不到25岁的活,你必须找到除了爱情之外,能够使你用双脚坚强站在大地上的东西。你要找到谋生的方式。现在考虑不晚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扶贫实践中出现的"贫困户生计能力提升不足"倾向源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与现代贫困观念之间的冲突,而"社会参与"则为解决冲突提供了一种可能。2020年后,面对新的贫困现象和贫困结构,"参与式"反贫困理念能够通过社会参与链接可持续生计框架和现代贫困观念,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充分体现贫困者的参与性,形成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个体或家庭改善生计系统的能力,使其摆脱困境、规避陷入贫困的风险,进而形成权利-义务相平衡、对城市和农村具有包容性、常态化、可持续的贫困治理策略,使全体社会成员实现不虞匮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王星 《社会学研究》2012,(2):20-34,242
城市基层社会的参与者分为生计型参与者和权责型参与者两类。在基层社会管理实践中,代表国家的权责型参与者与代表社会的生计型参与者内部均存在着利益分化。权责型参与者处于强势地位,可以在部门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自由切换;生计型参与者处于弱势地位,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却使"社区自治"陷入需要权责型参与者重新介入才能达成的尴尬境地。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秩序建构中的"悖论事实"要求我们的理论研究必须转向——从规范理论走向实证理论。  相似文献   

18.
文中利用可持续分析框架来说明新农村建设对实现农民生计可持续的影响。首先叙述了可持续框架的基本内容,接着分析我国农民的生计状况,最后分析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生计可持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会学习,尤其是学会高效地学习,是我们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形势下必须具备的技能。当今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获得,而是一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谋生手段和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0.
现代工业社会催生“新中间阶层”在西方社会理论中,“新中间阶层”是和“旧中间阶层”相对立的概念。“旧中间阶层”通常指产生于前工业革命初期的诸如小农、店主、独立经营者等小资产者和自雇者,他们依赖自己借以谋生的财产所有权独立经营。对于“新中间阶层”的界定,在不同学派的理论中有不同的解释。不过,研究者们对“新中间阶层”的特征在一些方面仍取得了共识:1.职业构成以脑力劳动职业者为主;2.具有较高学历,接受过专业化训练;3.以工资、薪金谋生的被雇佣者;4.程度不同地拥有对劳动过程的直接控制权,对社会公共事务一定的发言权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