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铁 《职业》2011,(18):49-50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及全面健康和社会适应内化到体育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形式,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当前,高校体育只靠每周2学时的体育课教学已无法适应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如何深化体育改革,提高和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已是摆在每一位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体育教学不单单是锻炼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融入不同的教学模式,形成独具一格、风格各异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个性发展等融合进来,形成全面化的教学需要模式,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本文将围绕高校体育教学个性化教育模式运用的重要性分析,进而探讨个性化教育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是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职业中等教育的重视和资金投入的加大,技工学校体育教育的地位得到巩固,体育教学的目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现代体育教学将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主,而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与"主体性"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曾庆国 《职业时空》2008,4(10):177-17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自2003年,在全国所有高校实施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转折,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体育也由单纯的体育课转变成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课程,不再是简单的运动技术和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与健康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意识和行为。  相似文献   

5.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高校体育教学应立足现在,勇于探索,改变以往"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观念,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建立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体育观。同时,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体育观。本文主要就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的对策,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想法或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对人才标准要求的提升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传统教学模式下单纯地依靠日常训练已经难以满足初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在这样的问题下,拓展训练被引入初中体育教学,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和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让学生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冯宏伟 《职业时空》2009,5(10):120-120
高校体育教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重视学生运动的自觉能动性,使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体育教育使学生终身受益。科学培养跨世纪人才,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21世纪教育发展必然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文中从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以及体育道德、文化素质这三要素进行分析,突出了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要树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开发;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教育其中一部分的体育田径教学,要如何实现科学教育和认为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目标,要如何对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大学生运动员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这个特殊群体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在高校教育改革中显得尤为突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更应对受教育者加强精神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教育,这不仅是学术水平的体现,更是文化教养的象征。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它必须关注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拥有一种更全面、更宏观、更远大的视野。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完善人格的养成以及客观、全面的思维方式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即对高校田径运动中的实施作出了一些剖析。  相似文献   

11.
乔樑 《职业》2017,(25)
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这就必须要树立起以学生健康为第一位的指导思想. 一、体育教学的现状 首先,当代社会对于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化.这种转化十分有利于我国培养出全方面、多层次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与其说是专业教育不如说是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学科之一,高校体育教育自然承担着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功能。为了能够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影响,促进体育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必须改革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模式。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素质教育的要求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心"育人     
陈媛 《职业》2017,(15):45-46
本文提出,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做到热心、诚心、爱心、公心、细心.通过"五心"育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中健康发展,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双重进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依据体卫两个工作《条例》和学校体育特色工作要求,并根据沈阳市教育局"关于推进沈阳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工作的通知"(沈教发[2012]151号)要求,学校根据体育学科的具体发展情况,确定体育与健康学科为特色学科,明确其发展方向和特色建设目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坚持不懈地抓好课外体育活动和小型比赛,经过不断努力,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各学校、教育机构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行新课程改革,目的是要全面提高教师任课质量,为社会培养大量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本文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为例,就高职教师在新课改政策下围绕"阳光体育"这一体育理念对体育专业教学的规划和专业成长做分析调研。在新课改背景下"阳光体育"理念对任教老师的具体规范以及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中的教师如果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等做了详细的解说。以期各阶层体育教师在"阳光体育"这一背景下,在专业范畴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人们对于体育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其不但是具体的教学课程,而且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但是体育课程的时间毕竟有限,运动条件也不是非常充足,这就难免会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健康。群体活动是一种大家比较喜好的体育锻炼方式,其不但可以创造出一定的竞争氛围,还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促进其交际能力的提高。本文对影响到学生体制健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群体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旨在更好地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热情。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研究性教学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因此,如何利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变革高校体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如何让"教师研究性教"与"学生研究性学"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先从理论方面对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再利用实际案例说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建构。  相似文献   

18.
宫菲 《职业》2009,(23)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社会的发展要求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要摒弃之前的"应试教育"而转向"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铁军 《现代交际》2014,(2):253-253
高校体育教学是从技术为中心向强化体质的模式转变的一个过程,可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改革力度十分的薄弱。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趣味性低下,怎样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并且深入的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现在已经成为了各界教育人士最为关心的一个研究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理解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展开素质教育活动。文中从素质教育的一般要求作为研究切入点,结合"快乐足球"的教学理念,组建成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全新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新模式,建立高校体育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0.
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对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塑造健康人格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