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正>搜索"严歌苓",最先跃入眼帘的是这样几条信息:她的英文小说《赴宴者》最新推出了中文版;另两部作品《金陵十三钗》和《灰舞鞋》分别被名导张艺谋和姜文购买了电影版权。虽然备受关注,但严歌苓称这些关注不会改变她原有的生活。不堪回首的初恋和第一次失败的婚姻严歌苓的父亲和爷爷都是  相似文献   

2.
在北美华文文坛中,严歌苓是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移民文学作家,她的作品是审视着人性变迁,展示着人性的魅力,呈现出人性的力量。严歌苓作品中的主角基本上都是身处极致环境中的弱女子,但是她们以自己强大的生命力诠释着严歌苓对女性的解读。严歌苓的小说中,将女性与民族、文化等联系在一起,并被审视与书写,将女性最纯粹的内心展示出来。本文就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叙事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以美国恐怖小说为题材改编的影视剧逐渐丰富起来并被人们追捧喜爱。《吸血鬼日记》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恐怖题材的美国电视剧风靡全世界。"吸血鬼""女巫"等传统恐怖形象不再是人们不敢踏足的冰山一角。影视剧展现了很多性格独立、自信善良的女性角色。编者也不再使用过往女性的弱小来衬托恐怖色彩氛围的手法,这是女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女性主义在恐怖元素中的完美运用,开辟了这一类作品的另一新视角,让观众在欣赏恐怖影视剧的同时,以现代积极的方式认识当代女性。本文将以此部电视剧为研究依据,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吸血鬼日记中恐怖形象的创作、改编及特定情节的审美元素。  相似文献   

4.
《第九个寡妇》[1]是严歌苓创作由理性转向形象的很重要的一部作品。本文就小说词语方面的修辞,从词语的转类、词语的降用、词语的仿用、词语的析用、词语的讳饰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自19世纪,随着大批华人劳工进入美国,华人形象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经历了各种变化。19世纪初期,不少美国作家开始在其文学作品中表达对华人的讽刺和挖苦,塑造各种负面的华人形象。之后,由于黄祸论的影响,华人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愈加负面。20世纪30年代,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美国作家通过塑造不同的华人形象,毫不掩饰对华人的歧视和恐惧。然而,随着时间变化,华人形象积极的一面被挖掘,并一步一步被强化。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在《芳华》中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活雷锋"刘峰这一人物形象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代"英雄人物"的经历遭遇。本文将围绕电影《芳华》中"活雷锋"刘峰一生的经历,分阶段分析刘峰这一"英雄"形象在《芳华》中的起伏变化,并由此探讨刘峰所代表的"英雄"形象以及其背后所隐射的英雄文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上世纪"迷惘一代"作家的杰出代表,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自身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各种勇猛无畏的硬汉形象。在小说《永别了武器》当中,主人公亨利正是被塑造成这样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对待人生的态度从满腔热忱到漫无目的,在经历各种磨难之后,亨利的硬汉形象更加透彻,然而其最终的悲戚命运也不免令人心生遗憾。这是世界大战对民众心理造成的精神危机,作品中亨利形象的塑造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生的新一轮思考。  相似文献   

8.
当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外交流,大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文化导入模式作为一种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教学模式,已被广泛使用;将美国通俗文化因素,如美国影视文化、通俗文学作品等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男性权威和政治强权这两个社会背景之下,简要论述了严歌苓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性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橄榄型"社会是中产阶级占社会大多数,以"中间大、两头小"为基本特征、形同"橄榄"的收入格局的社会。"橄榄型"社会被普遍认为是稳定社会。从国内阶级关系和国际角度分析,美国不是真正稳定的"橄榄型"社会。正确认识美国"橄榄型"社会,对正确认识美国和如何构建真正稳定的"橄榄型"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9·11"事件后,在"反恐"的名义下,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继而又发动伊拉克战争.在军事打压的同时,小布什政府又提出"大中东倡议",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进行"柔性改造",亦即借传媒力量来影响和控制阿拉伯-伊斯兰国家,进而争得民心,实现军事手段所无法达到的目的.因主客观原因,修复美国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形象成为美传媒外交的重要内容.从目前来看,小布什政府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传媒外交尚未取得成功,美国的国家形象也未获得改善,甚至有愈抹愈黑的迹象.这与美国在中东一贯推行的双重标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本土传媒的反弹和美的霸权心态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计量统计的分析方法,对严歌苓小说研究的成果量及其学术发展变化进行学术史的钩沉分析,旨在动态把握中国学界目前对严歌苓小说的研究状况,这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研究热点是什么,不同阶段有何差异等。从研究内容看,人物形象、文化身份、人性意识、作品和影视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总体来看,尽管研究论文数量可观,但是大多是单篇的作品短评,且追捧现象严重,缺乏理性的文学批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的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特征,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张爱玲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20世纪40年代震撼中国文坛。这两位不同性别、不同国度和不同年代的伟大作家,在自己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都不同于传统的、理想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世俗浮华生活下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14.
"9·11"后,美国的公共外交特别是针对伊斯兰世界的战略传播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急剧上升,成为美国实施反恐战略的重要手段.本文集中探讨"9·11"后布什政府对中东实行的战略传播策略.通过对美国战略目标、传播途径、策略选择、机制整合等方面进行剖析并对战略传播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作者认为,外交政策和文化差异是影响战略传播效能的重要变量.由此,本文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把作为一种财富的社会再分配手段的社会主义看作是洪水猛兽,认为任何形式的社会主义都侵犯了神圣的私有财产权。用这种洪水猛兽的形象来吓唬选民是美国共和党人最常用的一个伎俩。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并不是指把个人财产收归国有的那种做法,而不过是像提供全民医疗保险和提高一些富人的所得税比例那样的政策。就是因为试图推动这两项政策,奥巴马总统就被很多保守而客气的美国人戴上了“社会主义”的桂冠。  相似文献   

16.
历史向来是男人的舞台,即使在西方自由开放的思想被引入,传统守旧的男尊女卑思想被解构的今天,历史留下的男权制度的阴霾仍然笼罩着当下社会,男性仍然是众多女性悲情命运的缔造者和催化剂。在莫言的小说《蛙》中,呈现了以"姑姑"为首的一系列性格刚毅的女性形象,然而作为缔造她们悲情命运的原因之一的男性往往被忽视,本文就从这部作品中几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他们在男性影响下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7.
成敏 《现代交际》2010,(7):40-42
在美国文学中,"上帝"是一个频频出现的重要概念,且其形象内涵一直在发生变化。本文以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知识点的有效传达为立足点,从"上帝"一词的内涵着眼,追踪了美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殖民地时期、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时期、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至今这几个典型阶段中"上帝"形象的变化发展,并辅之以简笔漫画作为补充说明,从而使其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8.
吉登斯在诊断"晚期现代性"或者"后传统社会"时,提出了"乌托邦现实主义"的主张,但对于这一主张何以可能与何以可取,他并未提出充分的论证。本文首先从吉登斯有关社会生活和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阐发这一主张的思想背景;接着讨论了乌托邦现实主义中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张力,尤其是当代社会现实的异质性和多元性乃至碎片性给乌托邦现实主义带来的困境;然后尝试着以吉登斯有关"情感民主"的观点为例,说明乌托邦现实主义的启发意义和理论限度。文章最后从修辞策略的角度讨论了吉登斯社会理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仍有大量青少年文盲尤其是"功能性文盲"存在.非英语移民、家庭贫困中学辍学者等构成了美国青少年文盲的主体.青少年文盲的大量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美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大力开展扫盲教育.  相似文献   

20.
国家认同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按照政治哲学家的观点,除了世界主义者和乌托邦无政府主义者之外,每个人都需要国家认同。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国家认同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而主要从国际体系、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内政与外交的关系以及决策者的个性等层面探讨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源。随着冷战后世界范围民族主义的复兴和美国国内身份政治的兴起,身份认同与政策主张之间的关系开始引起学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