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平均消费倾向相对偏低,同时消费支出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是目前上海市民消费的两大基本特征。影响市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水平、投资意愿、消费观念以及消费品供给等。应紧紧抓住当前市民在网络、汽车、文化等方面的消费热点,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尽可能化解制约消费扩大的各项不利因素,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推动上海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新媒体时代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碎片化的小额消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商业消费,互联网消费金融进入公众视野,逐渐成为主流的消费模式,极大地刺激了公众的消费。研究将结合新媒体和互联网,探讨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公众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的文化消费紧贴时代发展潮流、彰显市民社会精神生活、带动新型经济发展,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化消费的新趋向。2012年,上海文化消费在体现都市文化消费延续性特征的同时,彰显众多新的面貌:实体性文化消费持续攀升,精神性文化消费正扩大份额,创意性文化消费异军突起、引领全国风尚,综合性文化消费显示出更强生命力。后世博时代的上海,文化消费载体的体系性建构、新型文化消费空间的开拓、市民文化个性与趣味的养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政府和市场双引擎模式的确立等都成为上海文化消费的新特征。上海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区位优势,上海文化消费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4.
张亮 《社会学》2003,(3):16-19,5
本研究考察的是上海女性的消费生活方式。在西方的研究中,受传统的阶级分析的影响,学者们很少考虑消费生活方式的社会性别差异,而在国内的研究中,虽然有少数涉及到妇女的消费生活方式,却只是把妇女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没有考察妇女之间的差异。因此,本研究不但将性别纳入解释变量,考  相似文献   

5.
以省钱、节约为宗旨的“拼客”消费引领了一股新的时尚潮流,这种类似于“AA制”的消费吸引了越来越多青年人的加盟,且衍生出众多“拼法”。拼车、拼房、拼吃、拼玩、拼贿等众多“拼”消费已成为都市青年人的另类时尚,“拼”的项目几乎覆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他们认同“花钱少,办事多”的生活方式,期待用最小的经济成本追求全方位的品位生活。随着都市“拼”客一族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在创造节约消费文化的同时.也给城市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本研究于2009年1月以杭州、宁波两地的上班青年为研究个案。通过对9人深度访谈和852人问卷调查,描述了上班青年拼客消费的现状。分析和解释了“拼客”消费呈上升趋势的原因和弊端。  相似文献   

6.
时尚消费与青年精神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时尚消费是一种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作为一种关注自我、张扬个性的方式,获得了许多人的青睐,尤其是年轻人居多。但时尚消费在彰显个性的同时,也对青年精神产生了一些负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传统发展观和消费主义价值观建立在接受性价值观之上,它诱发并强化了人们的贪婪动机,物化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是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接受性价值与创造性价值的统一体。本文指出“作为人”的消费的三重规定,并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背景,阐述了通过自主性消费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结点,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与沟通的渠道,是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要部分。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不仅是国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其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进而作用和影响一代青年的消费趋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张瀚文 《现代妇女》2010,(9):114-116
2006年中国消费者协会主题为“消费与环境”,其含义是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利;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消费保护环境。本文在基本阐述了消费、环境以及消费与环境的关系基础上,针对消费与环境这一主题,论述了社会环境对消费文化的影响、消费文明与消费心理,分析了我国当前消费环境与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营造安全和谐消费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1.
张翼 《社会学研究》2016,(4):74-97,243,244
本文利用2013年CSS数据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消费倾向进行分析,发现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较高;但受收入约束,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将消费进一步区别为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之后,显示的趋势是: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的生存性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新中产阶层与之相反,其生存性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发展性边际消费倾向却很高。由此可见,在顶层设计居民消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需要在生存性消费上瞄准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在发展性消费上瞄准新中产阶层和业主阶层。  相似文献   

12.
扩大上海文化消费包括文化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文化消费结构的优化两方面,这对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提高人口素质、社会稳定和增强城市软实力均具有重要意义。扩大上海文化消费,关键在于树立都市文化消费品牌,发展文化消费价值链或集聚带,提升文化内涵和形象;重点是抓好"三网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和大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机制,培育原创文化,吸引文化人才,建立文化高地;推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消费日益呈现出新业态,发展前景越来越乐观,逐渐成为我国公民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但新媒体时代我国公民网络文化消费活动既存在个性化、大众化、共享化等特点,也存在非理性、娱乐化、无序化等问题,急需找到正确的引导途径。应该针对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和网络文化消费活动的特点,开展网络文化产品内容建设和消费引导,实现网络文化消费与传统文化消费的优势互补、合理共存,让网络文化消费走在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14.
笔者于2005年3~6月对1161名首都青少年的消费能力及具体的消费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及在不同青少年群体中的构成状况,并指出追求享受型消费者并不是青少年的主流。青少年对品牌的认识与对高科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价值持积极的态度,对它们的使用与消费有助于维护自我的形象并在群体中得到认同。  相似文献   

15.
最近有许多报道说,专家认为,今年春节消费市场火爆,应该而且必然。但笔者认为:假日消费是短期性消费行为,有可能提前释放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百姓消费实力,激发市民消费欲望,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长远之策。  相似文献   

16.
移动消费平台即在移动互联网购买商品或服务并实现支付的平台的总称,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大学生消费群体是移动消费平台发展不可忽视的关键群体。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生活费水平与其在移动消费平台消费意愿无相关,移动消费平台的便捷性、安全性、信息展示度、服务质量与大学生消费意愿显著正相关,移动消费平台的消费成本与大学生消费意愿显著负相关,消费平台开发大学生垂直服务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的收入以及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农村受到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的影响,消费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要理解并且认识到农村市场的特殊性,在把握农民消费的心理和特征,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宣传引导农民在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健康地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和以手机为代表的各种互联网终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购物越来越成为许多人的购物首选手段。各种各样的电商或是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崛起,并大举进军消费金融市场。本文对电商消费金融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对其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新新 《现代交际》2016,(4):117-118
文化消费过程实际上是人们选择、接受、消化知识化产品的过程,大学生离不开文化消费,而其文化消费的质量直接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及城市文化的发展。本文针对长春市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了解我市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征和内容,揭示其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研究对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推动长春市城市文化的飞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消费水平偏高,消费水平差异大,消费结构不舍理等不良倾向,这客观地反映了在校学生正确消费教育的缺失.学校和家庭应针对这种不良消费倾向的成因,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推行适合学生特点的理财教育等措施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