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鉴派是二三十年代萌芽于法国的史学流派,经过逐步的发展,到六十年代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年鉴派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四代历程,不幸的是,这个盛行一时的史学流派只是昙花一现。到了七十年代,随着"问题史学"的提出,年鉴派自身的矛盾最终使它走向了衰落。本文详细论述了年鉴派的产生、发展历程、以及年鉴派存在的意义和贡献,最后分析了年鉴派走向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京都学派是日本近代从事东洋史学研究的重要学派,其研究在学术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本文对东洋史学京都学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学术成果和治学方法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分析,以期对日本东洋史学京都学派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西史学比较研究正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而杜维运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是比较有建树的一人,他建立了系统地比较理论与方法,其中《中西古代史学比较》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书中通过中西方古代史学起源、史学原理创获、史学著述成绩的比较,让更多的人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史学的特殊性、体现中国史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维和塔西佗并称罗马史学双擘,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史学遗产。两人都是罗马道德史观的重要实践者,但从撰写史书的态度、选择史料的眼光、取舍材料的兴趣、著述的目的等方面,两人具有一些相异之处。本文力求考察他们史学风格的异同点,并分析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自20世纪初叶即流布于中国,并逐渐成为主流历史观.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早期唯物史观的传入奠定基础.唯物史观的传入极大的改变了中国传统史学观,也丰富了中国史学研究的内容,不仅加快了中国史学发展的步伐,而且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进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史学中的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受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挑战,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出积极的应对,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史学源远流长,已经有几千年的时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与西方古典史学的发展相比较,中国古代史学是一个统一式特征,而西方古典史学的发展是一个分裂式特征,两者之所以有不同的特征是因为有发展进程和思想上的不同,并且由不同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大学的诞生     
近年来,西方历史学界悄然兴起一股大学热。特别是对早期大学的研究,著作层出不穷。大学诞生在文艺复兴之前,代表着一场“学术革命”。传统史学只重文艺复兴而忽视早期的大学,好像中世纪的“黑暗”是在14世纪被突然打破的。这不仅妨碍我们理解大学,也影响我们阐述历史。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记录的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包括文学内容和史学内容,对于时代特征有较好的总结。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够更加客观地分析现当代中国社会文学形式的变化,对于探究其文学价值有重要作用。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进行研究,阐述研究背景,探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历程,并提出"史学化"趋势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颜李学派是明清经世致用思潮中具有一定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学术流派之一,其中著名思想家李塨的学术思想,尤其是他的史学思想值得重视和研究。他的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阅史郗视》《瘳忘编》《拟太平策》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塨史学思想的几个特点,本文试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70年代末,微观史学在整个西方史学界形成为一种独特的史学趋势,微观史学注意个别的、具体的事实,一个或几个事实,或地方性事件。较之西方微观史学成就斐然,名家辈出,著作宏富,研究中国历史的微观史学著述就显得拙陋和简单了。尤其《王氏之死》这样的精品之作,仔细品读,对于我们的史学研究深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1898——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近些年来,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逐渐成熟,而限于红灯照史料的缺乏及其影响力优先,史学研究中具体涉及红灯照的部分较少。笔者认为,虽红灯照整体影响不大,但其参与者多为女性,故对晚清下层妇女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对红灯照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法国年鉴学派在20世纪后半叶的史学实践中有着重要影响。作者彼得·伯克在《法国史学革命》一书中自如运笔,简明扼要地将年鉴派的一轮花甲历程分析得丝丝入扣。此书优长,在乎言简意赅,然限于篇幅,于学派所当论者,亦多缺遗。故是书所无者,如学术政治、兴起背景、可能之写作手法等,皆应为读者知。  相似文献   

13.
文中通过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志异小说产生的原因以及当时人把志异小说当作真实事件记载的现象,从侧面揭示出,当时情境下,文学与史学展现出共存和融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朱孝远著《史学的意蕴》集史学、美学、文学于一体,其系统严谨清晰,资料丰富翔实,语言富有诗意,是一本集学术性、思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可读性强的美学史书著作。  相似文献   

15.
荐书录     
《中外书摘》2010,(1):46-46
《中国地下社会》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地下社会(或称秘密社会)的史学专著,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有极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青年研究的史学范式与理论图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历史中发现青年和在青年中发现历史,对于青年的历史研究以及一般青年研究,都具有一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引入现代史学研究范式,综合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理论路径,是克服青年研究缺乏对历史的必要关注和理解的理论缺憾的比较现实的选择。青年史的重建是青年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在青年研究中强调历史观点和方法的运用,进而形成一种关于青年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建构青年研究的新的理论图景和展示青年的历史画卷,担当起青年研究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使命。则是更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首先叙述出对传统的和新的史学研究范式的理解,然后把这些理解与从《病夫治国》的分析中得出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叙述方式相比较,得出新史学的研究范式中保留许多旧史学研究范式的合理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理念或者理论的形成,都有不同时代的痕迹,随着时间点的推移,理论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新的阐释。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经历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本文从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历程入手,解析理论存在的特点和时代背景,从而进一步的推演古代历史理论的共性特征。文末阐述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重大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公议:“‘文革’在中国,‘文革学’在国外。”这大致是针对国际上的“文革”研究发端于1966年,且在论著、课程和资料库等方面均有建设和积累来说的。然而,我认为国外“文革”研究的总体水平不高,尤其从起始时政治战略研究的角度向当今史学研究的方向转型,并由此在学术价值层面获得展开和确立,尚缺乏根本性的支撑。这里,除了大量深部和细部的“文革”史料尚未开掘,外国学者对“文革”的许多关系和问题难以树立“中国式的体悟”,是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一曰:“二十三(指虚岁)罗成关。”这大抵是受演义《说唐全传》勃和据此而编的戏曲《罗成叫关》的影响。唐初,秦王李世民被诬下狱,其弟齐王李元吉为剪除李世民的势力,在奉命征讨苏烈(即苏定方)时,保荐世民部将罗成为先锋,欲借此暗害罗成。罗成出战得胜,元吉令其再战;罗成再战归来,元吉闭城不纳,罗成乃咬指写了血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