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乡统筹发展条件下的城市农民工居住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庆明 《城市》2007,(6):13-16
一、城市农民工居住问题与城乡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并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第二阶段是迁移劳动力中的成功者在"乐业"之后寻求"安居",在迁入地居住下来.农村人口只有顺利地走完以上两个过程,才能实现人口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农民工群体。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生的农民工在城市化的建设、社会转型、社会结构调整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已经成为我国的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市民化的进程,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进行简要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傅晨 《城市观察》2014,(1):153-159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农民在职业、生活方式、社会身份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市民化转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强烈愿望,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中国特色,对象是农民工及其家人,城乡二元制度改革滞后是主要障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为三个阶段,具有不同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化水平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41.8%。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世界银行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1000- 1500美元、经济步入中等发展中国家行列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0%-60%,2005年我国人均GDP为1700美元。由此可见,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是农民市民化的舞台和载体,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结果和目的。要顺利完成农民市民化的发展,应该从以下路径出发。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城乡转移及就业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主体将伴随我国城市化的过程而长期存在。本文基于2007—2008年对山东省16县(市)区1000余户农村农民实地问卷调研情况收集的数据,反映当前我国农村农民尤其是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在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特征、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赵洪波  黄晓利  吴岚 《职业时空》2008,4(9):219-219
晏阳初是现代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他在长期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平民教育思想理论。在当前,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应有之义。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农民市民化进程的一个特殊的阶段。考察当代中国农民工群体,可以发现他们仅仅是实现了地域和职业的转换,但在身份认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换上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要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成功转化,除了制度安排、体制障碍、社会环境等因素外,农民工自身素质提高也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研究城市社区建设是我近几年给自己定的一个工作内容。我从研究乡土社会开始 ,到研究小城镇 ,现在进入了大城市、大都市 ,伴随中国社会走过了一条城市化道路。我认为 ,如果把传统中国社会看作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一端 ,那么 ,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完成整个城市化过程。这个未完成不单单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或者工业化的过程 ,还指人本身的变化过程———从农民到市民的变化过程。即使像上海这样已经形成多年的大城市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也面临着本市和外来农民的市民化以及他们和原有市民的现代化问题。今天的社区建设可以看作是一个城市化…  相似文献   

8.
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从适应到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第二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市民化问题正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他们是否成功融入城市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当前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处于从适应城市社会向融入城市社会的过渡过程,并呈现如下特点:强市民化意愿与弱市民化能力形成反差;主动的经济性适应与社会、心理排斥形成对比;"成年礼"的社会化与人格现代化使其获得市民化的内在精神;双重边缘心理影响第二代农民工的未来道路的选择。研究表明,阻碍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的制度障碍、昂贵的市民化成本、弱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有限的个人素质。本文认为,促进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思路主要是:降低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提高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为其融入城市生活营造社会环境和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9.
过去30年来,我们的城市化基本上是依靠城市扩张、增加原有城市容量、吸纳周边农村人口并同时吸纳外来农民工来提高城市化率和实现城市化的。这种城市化之路,是与我国当时的国情相符的。但是,当前我国城市规模已经超大,原有城市的容量也到了极限。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一场金融海啸,不仅使成千上万农民工丢了工作,两代衣民工的“市民化之梦”暂时破灭了,而且,城市各行各业都在裁员,大学生已经连续多年出现“毕业即失业”现象。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城镇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城镇化有很明显的政府烙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的总体素质与农民市民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城市病"问题突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提高城镇化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构建进城农民素质教育大平台;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从我到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把根留在城市。"6月4日,20来岁的农民工张思路在接受燕赵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发出了想要留在城市的强烈呼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与上一代农民工只想挣点钱然后回乡下不同,新一代民工大多像张思路一样有留在城市的强烈愿望。然而,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下,他们必须仍然守着农民的身份。二十几年来,尽管农民工群体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人数甚至已经超过城市产业工人,但他们始终无法改变农民的身份,无法转变为真正的产业工人。不过,"农民工"终是一种过渡性的职业身份状态,近年来"民工荒"的不断出现,说明这个过渡性已经走到一个临界点,中国的工业化不可能永远靠"农民工"来支撑,没有他们的"市民化"和"产业工人化",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如果不能突破目前低技术水平的产业瓶颈,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2.
张军涛  刘建国 《城市》2011,(3):44-48
一、引言 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经济的发展会导致城市化,经济发展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推动力。经济发展初期,农业部门总是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到非农部门,并且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主要工程。  相似文献   

13.
在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从农民工市民化实现的动态过程出发,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测度了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104个主要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净成本。结果表明:(1)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需要巨额资金,政府和企业存在较大压力;(2)住房成本和土地流转收益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个人主要成本与收益;(3)二三线城市快速发展将提供农民工市民化的容纳空间;(4)农民工市民化后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成本与工资成本不相上下,用工成本提高。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舒玲玲 《职业》2011,(18):9-12
南孔圣地、钱江之源,衢州市曾因突出的教育成就而获得城市管理进步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衢州市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推动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举动。重新评估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我们发现了职业教育的衢州经验。  相似文献   

15.
引入家庭社会学视角,有利于分析家庭结构变迁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影响及其机制。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普遍形成以家庭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新生代农民工是其有机构成部分。代际分工结构具有社会性的资源配置能力,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市民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代际支持功能,表现在进城购房、隔代抚养和自主养老三个层面。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农民家庭的代际分工塑造了"接力式进城"城镇化模式,扭转了长期失衡的城乡关系,为"人的城镇化"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西亮 《城市观察》2015,(6):161-167
伴随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的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到城市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必然造成影响.本文利用2005年广东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对城市工资的影响,发现总体上农民工对城市工资没有显著影响,但农民工对城市低技能工资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对城市高技能工资有正面影响,而对城市中等技能工资没有显著影响.背后的影响机制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会诱导企业资本调整,通过资本扩张或新创企业的形式利用便宜的低技能劳动力,从而在农民工流入不断推动城市劳动力供给增加的同时增加了劳动力需求,抵消了农民工对城市工资可能的负面影响.另外,农民工与城市高技能工人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从而促进城市高技能工资的上升.如果考虑到农民工收入与消费的分离,可以推断"市民化"政策的作用可能使农民工对城市工资的影响变成正值,因而,本文的结果对"市民化"政策的实施也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17.
张玉峰 《职业时空》2008,4(2):58-59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是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他们是农民户口,但又从事着非农产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从传统意义上讲,他们既不是真正的农民,也不是真正的工人。于是人就干脆给了他们一个有概括性的名字:农民工或者边缘人。农民工一方面为工业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刘庆斌 《城市》2012,(10):52-55
城镇化既是解决国内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是影响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这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表明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由于我国的二元城乡结构的影响,农民工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保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在权利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平等和缺失,加上农民工在城市中大都没有稳定的居住场所,还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城镇化的质量并不高。  相似文献   

19.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客观依据是农民分化及其市民化意愿和土地产权诉求变化。对广东的调查显示,农民已分化为非农农民、务农农民和兼业农民三种基本类型,构成比例大约为5∶4∶1。不同类型分化农民均有市民化意愿,市民化意愿与非农化程度正相关。分化农民的土地功能重要性结构不同,土地产权诉求存在差异。承包地和宅基地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核心问题。如果给予城市户籍,仅有10%左右的分化农民愿意放弃。如果给予城市户籍、土地和房产赔偿,再给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子女读书、住房等综合补偿,35%的务农农民和近50%的非农农民愿意放弃。  相似文献   

20.
付义荣 《社会学》2004,(2):23-27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而在这场城市化浪潮中,农民无疑承担着主要角色,因为我国城市化的最主要内容就是扭转农村人口比重过大的局面,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转移到城镇。那么身处浪潮之中的中国农民究竟是如何实现自己的“城市化”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