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与自然环境进行类比,译者能够凭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出发,追求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和谐,从而实现"三赢"的结果。用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依据,以白睿文的To Live(即《活着》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作品中对熟语的英译,包括其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效果等。  相似文献   

2.
刘琼 《现代交际》2012,(4):12-13
本文运用女权主义的视角,对贺兴思的《三字经注解备要》和以其为底本的赵彦春英译本进行评析,探讨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字经》是否蕴含男权主义观念,如果存在,其呈现方式是什么?当代译者赵彦春又如何在翻译活动中对其进行处理?通过对原作和译文句对句的比读,笔者发现《三字经》蕴含浓厚的男权观念,中国妇女在政治、教育、心理、社会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从而对中国当下《三字经》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普遍的"歌功颂德现象"提出了质疑。另外,译者赵彦春在处理带有性别歧视痕迹的语句时遵循了"忠实于原作"的翻译模式,换言之,不回避"女权主义"的社会敏感热点话题,从而很好地再现了原作的思想内涵,客观地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女性受歧视的艰难生活处境。  相似文献   

3.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不当的菜名翻译会让外国人产生不良的联想,从而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误解。在翻译中式菜名时,要正确认识中西饮食文化和语言运用上的差异,正确处理菜肴名称中的中国文化。根据菜名的类型和翻译的目的,译者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不能一味地采用直译或意译,而应该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邓玉羽 《现代交际》2011,(10):51+50-51,50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是一部有关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的翻译对任何译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本文借鉴前人对两个译本(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翻译策略、翻译效果的研究,通过分析两个译本对《红楼梦》文化内容的翻译,进一步对比分析和探讨了两个译本中对文化内容翻译,意在发掘更多影响译者对文化内容翻译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与自然环境进行类比,译者凭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从语言、交际和文化三个维度出发,追求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和谐。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是政治文献英译的主要内容,其翻译效果对于国家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和国家形象来说十分重要。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对政治文献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6.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尤其在中国典籍文化翻译中,译者更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许渊冲先生作为一位颇有成就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雨霖铃》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美学观和文化观三方面,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阐释学哲学架构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道德经》之"上善若水"篇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系统地解读了美国学者Witter Bynner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董淑新  张瑾 《现代交际》2012,(10):51-52
有"学者小说"之称的《围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引起了很多国外学者的兴趣和关注。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运用了大量的幽默语言,让读者在为幽默捧腹大笑的同时,能够深刻领会到作者的用意。但是,这些幽默语言的运用却为《围城》这部作品的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同时保留原文中幽默的效果并且传达出作者的深意是译者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围城》及其英译本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根据关联理论翻译观,在跨语言、跨文化和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交际活动中,再现各种幽默线索,以保证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的方式将交际意图明示于译文读者,使译文具有同原文一样的幽默效应。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因其思想博大精深,吸引着许多外国学者对它不断探索,因此出现了许多翻译版本。每位译者都试图用自己的理解来阐释《道德经》。本文从阐释学的角度来分析《道德经》的翻译,以其找出不同翻译版本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医经典文献《伤寒论》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本文从医德教育、著述体例等几个方面对《伤寒论》进行了考察,认为《伤寒论》中包含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内容,对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在其英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是英译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从阐释学翻译理论尤其是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的视角出发,探讨《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过程,以期对中医经典著作的英译及中医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2.
刘建刚 《现代交际》2010,(12):49-49
中国饮食文化的英译还要求译者既要掌握两种语言,又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全面考虑翻译中涉及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因素。为确保两种文化的有效交流,本文试图从翻译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探讨翻译中国饮食文化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文化离散与翻译结合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通过文本翻译,离散译者肩负着在异域文化中传播家园文化的历史重任,而他们文化身份与他们采用的翻译策略及译本的最后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文化离散的视角着手,通过对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学而》篇的分析研究,本文旨在探讨离散译者特殊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策略及译本最终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中医药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医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瓶颈因素。目前涉及中医药术语英译标准的国内外词典主要有世中联制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以及WHO西太区主持制定的《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笔者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并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5.
《古兰经》不仅是伊斯兰教的最高法典,也是1300多年来阿拉伯语文的典范,它在伊斯兰宗教史和阿拉伯文学史上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广大的中国穆斯林来说,学习和研究《古兰经》,一般只有通过中文译本。因此,译文是否确切,就显得非常重要。《古兰经》的中文译本正式出版的已有七部之多。最后一个版本是1981年出版的马坚先生的译本。马坚先生毕生从事阿拉伯语言和伊斯兰教的研究。抗战前就开始进行《古兰经》的翻译工作。虽然他的译本1981年才出版,但其译文在1945年就已基本完成。这个译本超过了以前所有的译本,是当前广大中国穆斯林阅读和学习的主要版本。由于《古兰经》的内容浩如烟海,伊斯兰教学者们对它又有许多不同的注释,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只有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6.
《浮生六记》有诸多英译本,雪莉·布莱克的译本与其他译本相比在译文标题、译文内容和注释方法上的不同。借助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其进行探究,发现雪莉·布莱克译本对文章内容的大量删减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适应,即译者对于翻译生态环境中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的选择和适应。同时指出,不仅翻译生态环境影响译者的行为,译者也对翻译生态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翻译现象的研究应该放入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多方考量。  相似文献   

17.
语用模糊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在曹禺的著名戏剧《雷雨》中多次被运用,可以说是中国戏剧语言魅力的表现之一;但在翻译中如何处理这种语言模糊性,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对比《雷雨》两个英译版本,可以清楚地看到翻译作品对语用模糊性的不同处理,这一探索能为学界今后的语用模糊翻译打开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被忽略。随着翻译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和热点。西方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从阐释学的观点提出翻译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文将从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作为理论基础,以张培基先生英译《致蒋经国信》为例,讨论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被忽略的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发挥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京华烟云》两个译本为范本从选择文本、解读原文、决定翻译方法及决定表达方式和应用翻译技巧四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进而揭示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翻译也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论语》的内容涵盖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多个领域。两千多年《论语》中传达的儒家精神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论语》一度被西方的学者称为中国的圣经。本文选取辜鸿铭和安乐哲及亨利·罗思文的合译本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论语》英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尝试从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角度对论语的翻译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