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驾齐驱。如何建立和巩固文化自信成为新时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课题。基层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打牢我国文化事业的根基,推动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在经费保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仍不完善,可以从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文化组织队伍建设、提升群众参与的积极主动性等方面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2.
孙悦 《公关世界》2023,(1):72-73
认识文化来源有利于正视本民族文化,反思文化面临的现实挑战有益于时刻注意文化发展的危机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践路径的探析更有利于加强本民族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作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坚实底气,将建设文化强国作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前进动力,增强中国人民对本民族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其在不断创新探索中稳步向前。  相似文献   

3.
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关注到我国的文化发展,还关系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应当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文中将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三个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关系到我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及政治稳定。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文化自信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要求我们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明确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方向;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丰富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落实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我国通过长期的努力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近年来学术界对文化自信的讨论成果颇多,本文将通过整理文化自信的内涵、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以及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进一步论述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的根基来源于我们历史悠久、经时间沉淀、拥有广博内涵与底蕴的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建设对于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输送强大精神力量。具有中国特色且不断传承发展的中国先进文化在多元化的今天被更加丰富而全面地展示给我们。然而越来越繁荣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建设正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从传统纸媒的代表图书馆和现代新媒体两方面来分析,提出在当前我国增强文化自信建设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塑造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巩固树立文化自信,坚决捍卫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是一国主体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可和肯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一脉相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固基石、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所在。进入新时代,提升文化自信需要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实开放发展新理念三个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王珏 《公关世界》2023,(8):85-87
增强文化自信,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化自信的理论来源和培育路径展开分析,以期为推动全民族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参考。从理论来源来看,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从重要意义来看,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培育路径来看,需要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作用,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开展好高校思政课三个部分入手,从而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发展时期,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综合素质提升有积极的意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当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要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优化教学方式、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几个方面入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讲到我们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贡献、新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理应通晓"四个自信"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针对性,从而在深刻洞察"四个自信"学理基础上坚定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只有在文化上站起来,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自信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着强大的基础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谁在文化发展中占据制高点,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新时代文化自信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其生成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科学认识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生成逻辑,进一步把握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道路自信,还是理论自信,抑或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是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深深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为了增强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应对西方文化渗透、增强文化自信,我国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准净化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现代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3.
侯辰龙 《现代交际》2012,(5):103+102
政治文化属于主观价值范畴,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能够提高公民政治素质,增强民众对政治参与的热情,加强政治凝聚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提供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法学理论的发展探讨,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宪政建设的重要实践。它是对人类政治法律文明的结合、概括和重新认识的过程。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建设和人类政治法律发展得到统一协调发展,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框架进行研究和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法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坚持文化自信,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而核心价值体系则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是兴国之魂。二者的发展相互依托,互相促进。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辩证关系,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16.
邱冰 《现代妇女》2014,(4):57-57,74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并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党校文化建设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党校的改革发展,发挥好党校的阵地作用和智囊作用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高校培养学生党员的重点工作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育,让他们明确自身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8.
自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同时大学生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但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面临着许多问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青年党员干部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树立坚定的道路自信对于青年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干事创业尤为重要。利用党校平台,引导青年党员干部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自信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凝聚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前提。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出发点,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定文化自信的逻辑内涵、必要性,从多个角度提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文化自信的对策,希望对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