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谷良峰 《职业时空》2008,4(9):186-186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译作普通教育,是一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程度的知识以培养具有综合判断能力人才的教育培养方式。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它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强化人文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比它带有更多的非功利色彩、更注重人性、更注重教育宽度、更侧重于学会做人、更注重与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思维方式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王建辉 《职业时空》2008,4(5):51-51
“通识教育”一词,系从英文“general education”翻译而来,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亚氏认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freeman)应受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与心智以探究真理,而不是为了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但是伴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爆发、人类社会工作的逐渐专业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专业教育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路志远 《职业时空》2008,4(6):47-48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进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现就创新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办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王昊川 《现代妇女》2013,(11):135-135
文理分科在普通高中教育中的弊端日益凸显,高中教育应是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行的高中文理分科制度与通识教育之间相互冲突,在文与理是分还是合的争议中,我们能否寻得第三条路径,使文理分科与通识教育之间能并行发展,而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实现并行的助推力。  相似文献   

5.
博雅     
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个叫纽曼的大教育家,他在出任大学校长时便说:“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这样的人首先在精神上就是健康的。”纽曼还说:“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灵魂,健全地到达博雅的高度,即具有完整的人格。一个心灵健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强调,“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教育恰恰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目标,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研究和谐教育正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语文老师应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营造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的“和谐课堂”氛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握课改实质,寻找最佳切入点,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总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代教育更为侧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文章阐述通识教育的发展背景,探究通识教育的概念、目的及开展理念并对大学通识教育存在问题提出相关看法及改进意见。旨在通过文章阐述,形成对通识教育深刻而全面认识,致力于今后的教学发展与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人文素养、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是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的一种非功利的、共同的教育。在当前外语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情况下,引入通识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等师范院校以培养合格的师资为最终目的,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是精通某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专家。而且应该是能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具有责任感、正义感、同情心。养成高尚的人文精神.成为既有知识和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为了顺应中小学师资的培养要求,在高等师范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是必要的和紧迫的。本文从高师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谈起。重点分析通识教育在高师院校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通识教育与闲暇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与闲暇教育都秉承了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传统,二者在教育理念上是相通的.即都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道德教育也一直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因此.从人的发展这一角度出发.通识教育、闲暇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契合的.为了使我们的道德教育更富实效性.通识性质的闲暇德育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李婷 《公关世界》2024,(3):139-141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将知识整合内化后形成基于个体知识架构的普遍性世界观,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富有责任感和教养的公民的长远目标。素质教育则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向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基于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通识教育对构建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将通过分析通识教育理念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各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瓶颈问题,论述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和价值,探讨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相关路径。  相似文献   

13.
吴丹 《职业时空》2009,5(2):104-105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育人的活动,是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而入的个性发展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体现,科学分析和认识人的个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以人的个性培养为己任,这就使得个性教育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之必然。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具备技术专长,还是集复合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人才。通识能力培养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目前,复合人才需求与高校通识能力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脱节的现象;因此应采用制定科学的通识教育目标、构建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内容、校企联动提升教师的通识教育能力与水平、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评价与管理目标等方式,全面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普通艺术教育,也称通识艺术教育或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有别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的艺术教育。普通艺术教育不以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为直接教育目标,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全面修养和综合素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国家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面对当今社会大学生毕业面临失业、就业竞争压力大的问题,全国高校普遍性地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不单单是一种形式,更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谐型人才、缓解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识教育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而在我国高校虽然也在开展,但毕竟在很多方面还有一些缺失,这就要求各高校转变教学观念、深化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加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与人类的起源密切相关的,艺术是文明的底色,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思维是人类最原始的思维方式,因此艺术教育实际上是尊重人的心理自然发展的一种健康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恒敏 《职业》2011,(30):84-84
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技术工人,既要以学习技术为主,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事。近年来,笔者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办学理念,即“育人为本,教学生做人;突出能力本位,教学生做事”。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笔者坚持将这一办学理念贯彻其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管友桥 《职业时空》2009,5(1):36-37
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而课程模式是课程开发的指向。职业教育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育,“学科中心”课程模式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已凸显不足,“能力本位”的各种课程模式尚不成熟,构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的课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人们期望教育的,常常是培养优秀人才;人们感慨就业的,往往是社会人才的竞争。然而,生活和命运最终怎样造就人才,似乎既不是教育的目标预设,也不是市场竞争,它那神秘而奇特的规则或许正值得我们细细寻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