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非正规就业以其灵活、多样化、门槛低等特点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然而,受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大学生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多数大学生的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市场中的其他劳动力群体一样。处于较低层次和被动状态,非正规就业这一就业形式还未被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所认可。但从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看,现代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部门应做出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逐年剧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保定市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高等教育模式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更多大学深造机会。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人数也急剧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如何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婷 《现代妇女》2014,(5):180-181
在我国就业形势空前严峻、伴随产业结构调整而来的劳动力结构调整的任务异常艰巨的情况下,被称为吸纳就业"海绵"的灵活就业理所当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发展灵活多样就业形式问题"列入重要的工作议程。灵活就业亦"非正规就业",一般指劳动合同关系是临时的,工作岗位通常是不确定的,也可能被多个雇主雇用。当下,灵活就业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新就业观和新就业形式,它不仅受到相当数量的学者、政府官员的支持,而且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在实际中也是这样做的。在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灵活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道亮丽风景。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作为综合类高校中的一个特殊专业群体,灵活就业正成为他们就业的新取向且发展趋势良好。  相似文献   

5.
刘江  陈鹏 《职业时空》2009,5(9):16-18
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非正规就业以其灵活、多样化、门槛低等特点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然而,受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大学生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多数大学生的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市场中的其他劳动力群体一样,处于较低层次和被动状态,非正规就业这一就业形式还未被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所认可。但从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看,现代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部门应做出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6.
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大学生作为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与当前整体的就业环境、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有关。而解决这一困境同样也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以及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充分化,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的保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就业问题正在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关注就业问题的本质就是关注民生问题,而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本质就是维护民生。平等就业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但社会中就业市场的歧视行为大量存在。在认真调查、研究、总结我国促进就业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07年8月30日,审议并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这对于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实现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快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体制重大转型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民工潮"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之不协调的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保权益很难得到保护。农民工多为灵活就业形式,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已将城镇本地灵活就业者纳入保障范围,而忽略了灵活就业农民工群体的社保权益,这一社会保险漏洞亟待填补。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地不断发展,我国高等专科教育也逐渐地发展起来,以就业为导向已经逐渐地发展成为许多高等专科院校教育中的根本办学思想,也是高等专科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专科院校以就业为指导方向的思政教育理念已经逐渐得到重视,以便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高等专科院校的教育已经渐渐的迈向以就业为指导方向的全方位人才培养的模式转变。本文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专科院校思政教育创新进行研究,提出合理举措。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跟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对象,面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严峻的问题,很多人都认为是"扩招"惹的祸,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却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企业就算是高薪招聘却依然找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有学者指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跟企业招聘难这样的巨大鸿沟,是由于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能力不足,还有就业满意度低下所造成的。于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根本途径在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跟就业满意度。在这里将对两者进行详尽的分析,以期能够有相对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高等教育模式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更多大学深造机会。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人数也急剧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如何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肖春兵 《职业时空》2012,(9):127-128,131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文章立足于高校,力图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构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方面探究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就业工作的不断推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俨然成为许多高校的"生命线",单纯的考虑就业率而不关心就业质量已经不适应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势发展。不断推动高校就业工作合理有序发展、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更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属于大众化的教育模式,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的音乐专业人才不断增加,已经超出了当前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音乐专业就业竞争的激烈局面加剧,就业的情况不容乐观。为了解决当前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对当前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做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针对性的对策,以改善其就业状况,提高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15.
王庭之  何曙芝 《职业时空》2008,4(10):167-167
实践就业一体化是指建立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核心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目标相一致、全面服务于就业需求、强化学生与实践单位的就业联系,搭建实践教学、学生择业、单位择人相统一的优势就业平台。实现实践就业一体化,一方面能激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用于实践,提高学生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搭建优势平台,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成功就业。实践就业一体化已成为卫生高职校提高学生就业率、医院选拔优秀护理人员的一条捷径,对于医院、学校和学生而言是一个三赢的模式。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该校)护理专业在积极拓展学生就业途径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实践就业一体化的就业模式,多年的实践表明,该模式是提升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与"万众创业"政策提出与落实,"双创"理念已经渐渐深入人心,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在新时期就业的最新追求。于此同时,大学生们的就业价值取向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以河北大学为例,就如何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合理的引导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基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危机影响依然存在,本文主要从我国现行的就业促进模式出发,同时借鉴西方国家的三种成功模式从而最终确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依托、大学毕业生群体为基础的三方共担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解决好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心愿,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文中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分别从供给、需求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分析,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跨专业就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是保证毕业生专业对口,还是保证充分就业,是各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访问、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大学生跨专业就业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方式做了一定的研究。文章认为,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和高校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适应。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创业型就业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我国就业市场的严峻现实,大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改变被动局面,积极创业。大学生创业不仅能为自己创造就业岗位,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且可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