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青年网络政治人的无序政治参与是党和政府面临的时代挑战。当前,青年网络政治人群体在正向、优效引领政治网络化、社会化的同时,也展现出诸多不良现状:其分散性、隐匿性和自由性的行为特质促使不良政治舆情的产生,网络意见领袖和舆论制造者极大影响着普通网民的政治价值观,易盲目冲动和从众跟风的心理弱点导致其政治参与的非理性,以及在网络世界强烈宣泄现实不满而造成整体网络政治环境的压抑和躁动。因此,将青年网络政治人有效纳入统一战线,将其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推进的助推力量,是统战工作亟需完成的使命。统战工作具有整合社会力量、推动政治参与有序运行的重要功能,因而是解决青年网络政治人无序政治参与的优势路径。  相似文献   

2.
"微时代"的到来在改变传统青年政治社会化范式的同时,也为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现代转型带来了冲击。"碎片化"、"去中心化"导致青年群体政治选择困难,"指尖决策"加剧了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非理性","手机依赖"导致青年群体政治角色认知失调,"把关人"角色弱化加剧了青年群体政治行为失范。要规制和应对这些不足,必须要从"外在引导"与"内在形塑"两个方面入手,要注重"微空间"中的政治治理,加强现实政治环境的优化改善,建立网上网下和谐共振的双向引导机制。同时,也要注重青年群体的"内在形塑",提升其"微素养",完善其"微道德"。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状况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年网民数量的剧增,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状况呈现了新的特征,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具体因素也随之变化。对47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班级的选举的积极性远远高于参与人大选举的和一般政治参与;在网络政治参与方面,大学生群体并不是一群积极参与群体,而是相对的政治冷漠群体;政治效能和政治兴趣是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青年时期是大学生政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其政治心态与政治行为确立的重要阶段。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但部分学生仍存在政治冷漠现象,具体表现为政治活动缺位、政治信仰缺失、政治效能低下、政治关注失衡等,这些都对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造成了阻碍。究其原因,主要受思想分歧与群体差异、传统限制与体制缺陷、信息缺失与地位失调、网络虚拟与渠道不畅等因素的限制。为此,可从环境与制度、渠道与途径、内容与方向、评估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改进:通过优化成长环境,完善参与制度;健全参与渠道,提升参与能力;改革教育内容,培育政治意识;加强评估预警,完善网络参与等方式构建相应的引导管控机制,改善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  相似文献   

5.
赛博民粹主义是指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平台而形成的极端平民化的思潮与行为。赛博民粹主义是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政治参与的突出特点。本文试图从政治学的视角对青年网民赛博民粹主义的基本性质作一学理分析,认为青年网民赛博民粹主义具有人民至上性、直接参与性、反精英性、虚拟现实性和群体非理性。  相似文献   

6.
民主视角下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效应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的核心要素。青年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中国民主建设状况与政治发展方向。青年政治参与先后出现过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动员型参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利益趋动型参与、网络时代的自我表达型参与三种类型。青年是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由于网络自身的适时性、便捷性、交互性,再加之现实政治参与渠道的狭窄,在网络空间的青年政治参与表现出迥异于物质世界青年政治参与的活跃性。网络政治参与是青年政治参与新的增长点,不过其自身也存在着非理性、失范性、网络民粹主义、网络谣言等负面效应。为此,构建引导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政策与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的核心要素。青年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中国民主建设状况与政治发展方向。青年政治参与先后出现过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动员型参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利益趋动型参与、网络时代的自我表达型参与三种类型。青年是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由于网络自身的适时性、便捷性、交互性,再加之现实政治参与渠道的狭窄,在网络空间的青年政治参与表现出迥异于物质世界青年政治参与的活跃性。网络政治参与是青年政治参与新的增长点,不过其自身也存在着非理性、失范性、网络民粹主义、网络谣言等负面效应。为此,构建引导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政策与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台湾青年在政治态度上呈现出对政治问题冷漠的倾向;在政治行为上,表现为对政治生活的疏离与逃避。台湾青年之所以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冷漠倾向,有着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台湾当局政治统治合法性相对不足,台湾青年政治效能感及政治信任感低下,个体生存压力影响及群体利益诉求的边缘化,"非权威化"的价值取向及主体意识的凸显,以及台湾政党组织力量衰落及主要政党竞选政纲趋同化等。只要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台湾青年族群的政治冷漠倾向还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逐渐进入网络政治时代。网络政治的生成有利于青年政治意愿的表达,而青年政治意愿的表达又推动着网络政治的发展。青年群体作为网络的主要用户.其政治意愿表达呈现出原子化与组织化相交织、理性与非理性相杂揉的局面。在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网络信息传播、网络民意表达的背景下,作为执政党青年组织的中国共青团,应当高度关注并努力引导网络重点人群的政治意愿表达.为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强国一代"的青年,其人心向背成为党稳定执政基础的关键之一。通过对青年的调研发现,在道路取向方面,青年认同与担忧并存;在理论取向方面,意识形态淡化且思想多元化发展;在制度取向上,青年将权力合法性视为现实的必然结果,形成一种功利化评价,注重实际获得而非口号;在文化取向上,青年更加认同强国家形象,但对核心价值、信仰等方面呈现了较低的关注度;在自我政治角色上,政治参与感较低,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政治"无意义"和"低效能"感。从整体看,新时代的青年政治态度呈现出"臣民—参与型"政治文化类型,无政治阶层广泛存在,但青年的政治参与和表达意愿更为积极和强烈。由于在场空间中缺乏必要的渠道和路径,缺场空间的广泛参与成为主要方式,但因缺乏引导和监管,非理性化参与和表达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