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构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加以传承与发展。本文从道德责任感、家庭关系和家风建设三个层面分析孝文化的价值内涵,从人口流动、养老负担、孝文化教育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孝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针对所述困境,提出创新宣传载体、完善养老体系和加强实践教育等培育路径以推动孝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网络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导致青少年网络主体出现严重的"我向幻觉行为"倾向,符号意义体系异化又使网络主体长时间处于一种社会关系缺场的"脱域"状态,而"脱域"状态的加剧又导致青少年网络行为异化和道德人格缺失。借鉴传统"慎独"思想教育青少年,可强化其网络道德责任意识,促其形成理性自觉的网络道德意志系统,使其网络行为自律,并持之以恒地进行重塑自我的网络道德修养实践,坚持不懈地根据网络道德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来严格自律,形成网络主体意识,具有自制性、自觉性和自主性等特性的网络道德人格特质,以及须臾不离、慎乎隐微的网络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其破碎化、边缘化、逐步消亡的态势突出表现为乡村与自然关系割裂,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和村落空间建设日趋无序,乡村道德规则碎片化,村民思想意识麻木。而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乡村公共空间承载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以甘肃省三益村中心公共空间修复为例,通过重塑空间生态伦理,以空间营建诠释"俭"这一传统文化,并逐步引导村民自主参与建设,来实现乡村传统文化重拾。修复过程将传统文化融于村民的生产生活,使村民在参与建设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益处,同时唤醒了其自身的家园意识和文化自豪感,进而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会与青少年亚道德——兼谈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2000年到来之际,一种全新的社会生存形态———网络社会正逐步介入人们的生活空间,这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人类数千年来逐步凝结而成的道德体系在网络社会中也正面临着失范的考验,这既是一种威胁也是一种机遇,网络规则、网络道德理应依照人类共享的道德准则加以建构。青少年作为网络社会的拓荒者,在网络社会中他们有条件、也有资格参与网络道德的建构,然而,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相对于社会主流道德而言是属于“亚道德”范畴,它不能主导社会主流道德的方向,只能对其加以…  相似文献   

5.
郑丽萍 《现代交际》2012,(5):225-226
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负面影响,开放与虚拟的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大学生心智发展的尚不成熟等,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较为突出。为此,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现状,创新工作手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以有效减少甚至杜绝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时代,大众对网络事件的参与度、自由度和开放度大幅提升,网络暴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与传统暴力相比,网络暴力具有主体隐匿性和场所虚拟性,施暴主体往往以道德的名义进行恶意的审判和制裁,致使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和伤害。本文通过对网络暴力的分析,指出网络暴力的成因源自网络、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因此,通过加强网络监管、做好教育引导和提升网民素质,可以更好地治理和预防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7.
朱瑛 《职业》2017,(28):20-2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在当下以新兴文化产业为先锋的市场竞争中是一笔极其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本.职业院校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是传承非物质文化的领头者与中坚力量.民族文化产业的兴起需要职业院校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传承活动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纽带,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在高校中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通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来夯实大学生思想道德基础,提升和塑造大学生道德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威  陈春燕 《现代交际》2013,(11):101-101
随着社会的进步,雷锋精神已经不仅仅代表以雷锋同志命名的精神,同时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伦理思想的传承,更是被赋予了时代价值的思想文化。雷锋精神之于今天,对于人们的思想素质的培育、我国的社会道德构建以及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为我国构建和谐、平安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伦理的困境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伦理是网络社会良性运行的必需条件,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无序性,上网者的网络道德特征以及网络伦理的自律性特点,使网络伦理存在生存困境,我们必须增加网络道德实践,更新网络道德模式,促进虚拟道德向网络道德的回归,推动网络伦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