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随着改革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的振兴而振兴,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据统计,到1987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已达381座,还有一大批初具城市规模的县级城镇尚未设立建制。城市建设的发展,将有效地改变我国城乡布局,增强城市的辐射功能,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整个经济布局的合理化、城乡经济的工业化,从而加快“四化”建设,缩  相似文献   

2.
曾万涛 《城市》2014,(10):46-49
正城郊又好又快发展关系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湖南城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长株潭城郊更为明显。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城郊发展进入到新的时期。长株潭城郊应把握新的机遇,开启发展新征程。一、关于城郊城郊也称城市郊区,是都市区内、中心城市周边的区域。城郊处于城市外围,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城郊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在经  相似文献   

3.
《城市》1991,(4)
一.城市现代化的目标四个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奋斗目标。现代化建设,具体到城市,就是城市现代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标志,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现代化的目标是提高城市的功能和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成以高技术工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核心在增收,关键在就业。乡镇企业在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就业率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镇企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城市与乡村作为两种不同的人类生活环境,存在着许多差异.在世界城市化浪潮中,一些已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城乡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严格意义上的城乡差别已变得模糊.我国也正在向城市化方向迈进,但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面临不同的发展机遇而发展不同步等原因,目前中国的城乡差别依然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一、认为仅仅依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可带动城市质量和城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发展第三产业应立足于工业化和城市发展的基础上,是工业化和城市发展带动第三产业,而不是相反或其他。二、把《城市规划法》中“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主观推理为“严格控制扩大城市的规模”。城市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的城市化就是要以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农村的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并依此为物质依托实现农业现代化并进行城镇建设,逐步向城市融合。在这个进程中,城市人口及建筑等必然增加,城市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三、把城市环境的…  相似文献   

7.
谢思全  王蒙 《城市》2010,(7):14-21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城乡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国家的发展进程是否顺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科学地阐述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城乡关系,强调“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步消灭”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历史任务。城市与农村的不平衡发展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要面临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却日趋明显,因此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庆立 《城市观察》2014,(1):160-168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深化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通过实证与对比分析,重点研究我国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业现代化的问题,提出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期望能对新一轮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孙雷 《科学发展》2016,(9):35-38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版”,也是当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抓手”.上海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结合都市农业的特点:既要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又要为城市生态提供服务;既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补齐“短板”,又要以目标为引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既要优化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要增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核心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实现我省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省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还存在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城镇经济发展脱节、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与城镇化进程脱节、农民身份转变与城镇市民脱节等制约因素。要加快推进我省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需着重培育现代化新农民、持续扶持现代化新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上海现代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形成的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功能多样、业态丰富、产业融合的农业综合体系,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是高效生态农业,高效是农业作为城市一种产业的立足之本,生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2.
于雪美  李鑫  陶东旭 《职业》2011,(18):112-1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日益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持续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严重制约了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和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3.
一、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城乡统筹的思路统领灾后重建工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十重大问题.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全会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  相似文献   

14.
王文元 《城市》2001,(4):60-63
一、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必须有发展目标,最忌讳盲目发展。所谓盲目发展指的是把城市发展全方位纳入现代化的轨道。对于城市自身发展来说,现代化是双刃刀,一方面给城市带来硬  相似文献   

15.
杨学红 《城市》2006,(5):71-72
一、现代化城市及现代化城市建设对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要求 中心城市现代化,是指中心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也是城市内部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各种基础设施和一切活动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类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雷鸣 《城市》2005,(5):25-27
城市现代化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天津要建设成为北方经济中心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加快现代化进程和率先实现现代化,应是天津在新世纪初的主要任务。本文针对天津城市发展特点建立了现代化指标体系,对2004年天津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天津“十一五”时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进行了预测,而且结合现实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一、建立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原则及其框架城市现代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进步作为先导,并把它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和城镇化被称为经济现代化的"两个车轮"。200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46.6%,已进入世界公认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以及城镇现代化水  相似文献   

18.
董李锋 《城市观察》2013,27(5):158-162
城市现代化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却显得日益雷同,城市个性的缺失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共性。本文从分析城市个性要素入手,论述了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在城市外观、产业结构、城市功能、文化及城市社会上的个性缺失,并提出了城市现代化个性追求的道路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论述了深圳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作者认为,深圳自设立经济特区之后仅仅用十余年时间便从一个传统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这是与以机械增长为主要途径的人口发展模式分不开的。非农业人口超过农业人口,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超过第一产业人口,以及人口结构的分化和身份角色的多元化等,这些特点既体现了深圳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折射出深圳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是适应国内外发展大势和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有利于产业和人口的城市倾向和提升城镇集聚效益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手段,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艰巨历史性任务.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传统城镇化仅关注农业剩余劳动力及人口向城市转移,而忽视了城市空间承载能力不足下的人口过度拥挤、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下的企业过度拥挤以及企业资源高消耗下的环境高污染问题,忽视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快转向城市下的城市公共服务缺失和非均等化、城市土地利用低效率下的城乡差距大拉动等社会问题,反映出城镇化非可持续性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