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潘海涛  崔延心 《职业》2012,(21):55-56
"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在现今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社会中,对当代在校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思想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唤醒被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促使其采取感恩行动,以达到爱心社会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感恩教育对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高职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为理清当前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笔者通过随机发放问卷形式,调查了当前高职大学生的情况,分析了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感恩表达现状、感恩意识缺失产生的原因,认清了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90后"大学生诞生于多元文化勃兴的时代,本文从四个维度入手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提出改进所存在问题的对策。强化"感恩"的德育意识;打造"感恩"的隐性课程;丰富"感恩"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教育的缺陷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了当今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道德情感.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4.
当今大学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这与缺乏孝道教育不无关系。笔者分析,主要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严重忽视了传统道德教育,尤其是孝道教育。本文根据对《论语》孝道思想的分析,再根据大学生感恩心态现状,分别提出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孝道教育,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5.
8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8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群体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大学生对于父母的感恩意识最强,其次是社会,再次是身边人。可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部分大学生所表现的冷漠和忘思,令人担忧。文章剖析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与原因,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提出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府对教育日益重视,逐步加大了对大学生的资助额度。但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日益淡薄,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容易产生道德标准滑坡,进而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阻碍人才培养。本文在分析现有受资助大学生感恩现状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以体验式教育模式为例,帮助大学生提升其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培养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感恩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人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且能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成人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当前中国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德育体系的实效性依然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与现行德育体系的矛盾,提出了通过立目标教育、社会实践和感恩教育等模式开展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力求加强大学生群体的主题意识,进一步将德育"内化"以实现良好的人格培养。  相似文献   

9.
师范生是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承担着教育青少年的重任,他们的感恩意识对培养我国下一代青少年的感恩情怀至关重要。但随着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当前许多师范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表现在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四个方面。为此,从优化社会环境、强化学校教育、健全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师范生个人素质四个方面入手,对探究师范生的培养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感恩既是一种道德情感,又是一个人对社会关系的积极的心理反映。按照人的心理的发展轨迹,感知到别人的恩德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和情感,进而产生报答他人的报恩行为。本文从家庭和高校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提出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突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从感恩意识到感恩行为的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怀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感恩情怀缺乏的主要表现有:淡忘父母养育之恩,忘却他人救助之恩,漠视母校和国家的培育之恩等。高校持之以恒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有助于改进传统德育模式,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学校应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感恩资源、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培育校园感恩文化、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在社会实践中融入感恩教育、营造感恩教育的校园环境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于我国社会的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之中。感恩是社会文明的精神体现,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然而,社会生活的现实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视社会的资助、家长的养育、学校的扶持为理所当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道德真空",学生的这种冷漠、自私的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文试图从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感恩思想切入,在充分挖掘我国古代感恩思想内涵及其积极作用的前提下,呼吁社会、学校、家庭对感恩及对感恩教育的重视,并试图为学校有效实施感恩教育提出相应建议,以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的感恩行为。  相似文献   

13.
贫困生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一直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高度关注。为了实现"不让一位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有用的人才,并懂得感恩社会,回馈社会。但是近年来,关于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无社会责任感的报道屡次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文章分析了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校中开展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符合高校德育的需要,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塑造完善的身心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将感恩教育与外语教学联系起来,使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到合适的德育渗透点,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寻求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改全面、有效的推进,把感恩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本文分析当前初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确立感恩教育理念、挖掘历史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通过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和老师三方面阐述了渗透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加强高校的感恩教育与约束机制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社会和谐的体现,但资助不感恩的事例提出了大学资助体系中感恩教育的缺乏和约束机制的完善.追问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分析感恩教育与约束机制的现状,从道德自律、制度约束、信息约束和法律约束等各方面系统论述感恩教育的加强与约束机制的完善,有利于高校帮困助学体系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17.
姚娇娜 《现代交际》2015,(2):120-121
感恩教育是一种完善人格的人文教育,励志教育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感恩励志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作用在于唤醒人性的回归,在传承传统美德的同时实现教育的当代价值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感恩励志教育在探索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方式,剖析德育教育中的感恩文化,显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文中从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具体内容以及具体做法等方面。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感恩教育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社会资助作为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的一部分,是社会个人或者团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有力体现,也是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标志,不仅仅能够达到对贫困生的直接经济资助,更能够对贫困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资助存在不连续性、不均衡性、形式单一性的问题,导致贫困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自立意识和心理问题,因此,在高校资助育人领域加强感恩教育,开展励志教育等措施便存在其应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四个意识"强调的是全体党员要在思想上行动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这一执政理念对新时代大学生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强化大学生对"四个意识"的学习是思政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育引导中要充分把握"四个意识"的哲学本质和逻辑理路;同时从深化"四个自信"学习、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三个方面建构强化大学生"四个意识"的长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