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浩 《理论界》2014,(10):31-35
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客观存在的,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条件要求,非均衡发展战略是绝大多数国家实现发展的主要方式。但是非均衡发展并不是目的,只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手段。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到一定阶段,区域协调发展便成为必然。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之间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前者侧重于非均衡发展的极化效应,后者侧重于非均衡发展的扩散效应。鉴于区域经济的巨大发展差距,实现由非均衡到均衡协调发展的转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在总结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得失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它的本质含义是协调区域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实现区域利益的"分享式改进",最终实现各区域的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形式是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是通过非均衡最终实现均衡的发展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上,理论界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其二是区域非均衡增长战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手段,均衡发展是最终目标。通常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实施不均衡发展战略是被视为促使经济快速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经历了从区域低水平均衡发展战略到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一系列转变过程。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促进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缩小区域经济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一改过去强调均衡布局、重点发展内陆地区,转变为区域推进策略的非均衡布局。非均衡政策的实施在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现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在认清东西部经济非均衡增长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非均衡增长的成因,寻求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具有事要的现实意义。一、东西部经济非均衡增长的现状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差异很大。根据这种差异,“七五”期间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从经济关系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区域行政执法合作是区域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维护区域行政执法的公正与效率的有效举措.针对区域执法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强化执法合作的观念,健全执法合作的机制,发挥“软法”在执法合作中的作用,完善执法合作的“硬法”规制,建立执法合作的协调管理机构等,以推动区域执法合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提升区域法治建设的水平,进而推进法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浙江区域发展的新均衡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格局是一个长期客现存在,与此同时,浙江区域社会发展则呈现出相对均衡发展较好状况.基于上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基础,根据浙江省新一届政府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本文提出区域发展的新均衡战略,即始终坚持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战略,积极推进区域社会均衡发展战略,从而加快实现全省整体协调快速发展.贯彻落实新均衡战略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快浙江山区和边远县市发展,本文尝试性提出跨越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同步现代化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7.
关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分析了山东省各地区经济差异的变动特征与趋势 ,给出了实现山东省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利率市场化的地区非均衡推进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民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已分化成全国性市场和区域性市场两个层次,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金融非均衡性,这种以金融中心为核心的区域金融非均衡性发展已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上讲,有梯度差就会形成区域金融非均衡,因此,把央行改革和梯度推移理论相结合,采取区域非均衡推进策略是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种全新尝试,由此可能产生的西部资金东流问题应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刘明涛 《理论界》2007,(2):28-29
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社会与政治的状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我国政治社会建设的目标。当前,我国属于一种大国非均衡发展状态,以“非均衡的改革”解决社会政治中的突出问题,实现整体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现实的必要的策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市委提出了创建"法治大庆"的目标.创建"法治大庆",是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区域依法治理的时代课题和战略任务.创建"法治大庆",实质上是以新的起点构筑法治建设新平台,保障社会高水平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与管理实现新的跨越、提升城市新形象的创新举措,是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政府治理形态是基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行政区行政模式.行政区行政因其具有封闭性、内向性和僵化性的特征而无法保障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无法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这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是相悖的,也不利于法治政府建设目标的实现.区域合作行政以其合作性、开放性、跨界性等特质担当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健康发展的重任.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政府行政越来越呈现出合作的特征,逐步从传统的行政区行政向区域合作行政转变,并依赖于法治保障达到区域内各地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依据国情即根据事实来建构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从我国国情出发,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分别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即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发达经济体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国家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欧美国家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上,普遍采取区域经济手段法制化的方式解决市场自身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西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本质上是公权力对现代市场经济交易的调控规则,这些规则反映着治理现代市场经济共同的客观经验法则.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城乡统筹的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新课题,加强区域经济立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问题本身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是一项法律与社会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法律政策的制定应当从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交易法律制度层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4.
推进文化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实现社会和谐又始终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当前,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精神支撑,也是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始终是三代领导人追求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背景的不同,毛泽东同志主张重点发展内地工业,通过均衡布局,走向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主张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通过非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由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协调发展,反映出三代领导人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艰苦探索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利益补偿是通过再分配实现区域公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已经由区域经济利益失衡演变到区域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利益失衡,到了必须解决“另一个大局”的时候。应针对不同区域类型的区域关系和失衡原因,构建经济利益补偿主导、政治利益补偿主导、文化利益补偿主导、社会利益补偿主导和生态利益补偿主导,其他利益补偿为补充的五位联动区域利益补偿模式,更需要推进相应的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和建立政策体系为保障。  相似文献   

17.
用系统观点考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是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大系统,三个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能否协调发展,不仅影响区域本身的发展,而且制约着整个国家的协调发展,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要贯彻“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经济领域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持续推进,人口流动日益加剧,流动人口的生存环境与资源供给的矛盾亦日益突出。着力解决社会转型期区域人口管理和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对于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安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生共振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喜梅 《江淮论坛》2010,(4):160-162,155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化的普遍存在,使得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区域化特征,而如何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安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互生共振关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发展高职教育,以实现与安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提出以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为目标的城乡网络化非均衡发展模式,能够为欠发达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基本支撑和理论范式,有效避免城乡发展偏离协调与统筹目标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内部动力的相互关联作用,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和促使城乡利益结构调整,进而构成欠发达区域推进城乡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