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素在他的摹状词理论中,从研究专名开始,即表示殊相的简单符号,而且这个符号没有进一步的符号,从而保证专名直接指向对象。然而指称对象的方式并不都是通过专名,还有摹状词,而为了使摹状词有专名的作用需要对其作出分析。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专名径直指向对象而没有涵义,而它的意义由殊相的存在决定。逻辑专名在罗素看来,是亲知知识的对象;而普通专名则是伪装的摹状词。摹状词是不完全的符号,不是表达式,它的意义不需要通过特称来获得,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有意义。维特根斯坦的命题图画的理论受罗素摹状词理论很大的影响。摹状词能否成功指向对象是命题图画理论成功的必要条件。专名与摹状词是否同义、专名与摹状词作用是否相同等都需要在描述理论中作出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2.
罗素在他的摹状词理论中,从研究专名开始,即表示殊相的简单符号,而且这个符号没有进一步的符号,从而保证专名直接指向对象。然而指称对象的方式并不都是通过专名,还有摹状词,而为了使摹状词有专名的作用需要对其作出分析。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专名径直指向对象而没有涵义,而它的意义由殊相的存在决定。逻辑专名在罗素看来,是亲知知识的对象;而普通专名则是伪装的摹状词。摹状词是不完全的符号,不是表达式,它的意义不需要通过特称来获得,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有意义。维特根斯坦的命题图画的理论受罗素摹状词理论很大的影响。摹状词能否成功指向对象是命题图画理论成功的必要条件。专名与摹状词是否同义、专名与摹状词作用是否相同等都需要在描述理论中作出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3.
文章区分了单独概念、专名和摹状词,分别定义了它们并对三者之间的区别作了分析与说明.认为摹状词不是单独概念,专名不是摹状词,专名中的绝大多数不是单独概念.  相似文献   

4.
克里普克对专名词与摹状词进行了严格的区分,他的命名理论开辟了专名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他的命名理论仍存在不完全性,因为这一理论无法说明专名的指称在传递中发生转移等三种情况。在专名问题上,摹状词理论和历史的因果命名理论是相互补充的。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7,(10)
专名问题在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研究中一直处在重要地位。专名理论通常分为摹状词理论和严格指示词理论,二者的最主要分歧在于确定专名的指称对象的方式不同。名称的描述理论认为专名在确定指称时需要通过借助摹状词,传统描述理论哲学家也意识到确定名称所借助的摹状词因人而异,这样可能会造成指称失败。而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直接指称理论认为专名是严格的指示词,描述性的反事实状况不能造成专名指称的不同。专名具有严格性。与此相伴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个体的跨界同一性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探讨都离不开对可能世界理论的理解。本文从可能世界这一概念出发,深入探讨专名的严格性问题,并从逻辑角度阐述专名严格性的必要性,最后阐述专名的严格性与个体跨界同一性问题密切相关,对专名作严格性的理解可以直接解释个体跨界同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个专名指称一个特定对象 ,它与对象的任何属性以及识别标志都没有必然联系。有关专名所指对象的可靠知识 ,我们是不能从专名本身得到的。我们从亲身感觉中、从他人的讲述中、从文章的上下文或百科全书中所获悉的有关某专名对象的知识 ,并不是该专名作为语言单位所固含的知识。我们应该把语言体系中名称意义所包含的特征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加以区别。专名可以一直被用来指称一个特定对象 ,而摹状词却未必。内涵论者所偏爱的专名只是专名中一种特殊的种类。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2):17-21
专名的因果历史理论是作为专名的摹状词理论的择代理论而出现的,但它无法解决空名问题。在分析回顾"语义三角形"优缺点的基础上,引入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从行动论视角可以清楚地看出行动主体的重要价值和心智行动的枢纽作用,有助于厘清指称概念的层次结构及作用机理,进而解决空名难题。  相似文献   

8.
专名词语的数量十分庞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词汇类聚。本文以现代汉语专名词语为对象,在系统论观点的指导下,从语言词汇的宏观视野出发,对专名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概括,从而构建出汉语专名词语的层级性体系,即专名词语基础层、专名词语中间层和专名词语扩展层。  相似文献   

9.
白耶先生: 今晨收到编辑部转来的您的批评文章,兹作复。 一、对您的具体批评问题依顺序逐点回答如下: 1.您坚持“摹状个体”并批评拙文以“摹状本体”“偷换”之。但摹状词的对象根本不是实在个体,后者属“专名”,而您引据罗素所说“摹状个体”的“个体”却是“伪专名”即“伪  相似文献   

10.
卢雁 《理论界》2010,(7):99-100
本文是对弗雷格"思想"一词的论析。弗雷格将外在事物——专名的指称、思想——句子的涵义、心理表象三者的关系作为《思想》一文的主旋律。思想不是超越的对象,而是内在的客观对象。  相似文献   

11.
专用名词(下简称专名),是指人名、地名、机构名、会议名、报刊名、作品名以及各种引语等等,用来表示一事物或一事件所发生的对象、性质、地点和方式,是某事物、某事件的标志、名称、代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专名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起着纲、目的作用。 专名翻译是蒙文翻译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如果专名翻译错了,往往会闹出笑话,甚至造成某些不良的影响。在此,我仅就档案、地名、牌匾等专名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传统逻辑或自然逻辑讲的词项? 这个问题,国内近两三年来有不同的回答。1987年10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Ⅰ》107页《词项和概念》条目中说:词项和概念是“逻辑分析的基本单元,在传统逻辑里,词项就是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能作为命题的主项和谓项的都是概念”。106页《词项的种类》条目中说:“传统逻辑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可作为直言命题的主、谓项的概念的划分”。在这一条目之下,作者从四个角度出发,列出的词项类型有:“单独词项与普遍词项”、“集体词项”、“正词项与负词项”、“绝对词项与相对词项”。由上述两条目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大百科全书》作者的观点是:词项仅仅是能充当直言命题主项和谓项的概念。这一观点,也是逻辑界大多数人现在仍坚持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列宁指出:“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列宁全集》第38卷第357页)。对于列宁的这一著名命题,在我国哲学界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意见认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这三者(以下简称“三者”)是指同一个东西的三个方面。第二种意见认为,“三者”是指具有统一关系的三个不同的东西。第三种意见认为,上述两种看法在不同意义上都可以成立,前者是指辩证法和广义的认识论、广义的逻辑学三者的同一,后者是指辩证法和狭义的认识论、狭义的逻辑学三者的同一;这两种看法并不相矛盾。我们认为,这三种意见都包含一定的合理性,但作为对列宁“三者”同一命题的理解则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4.
二项关系命题的联项与量项;不含单称词项的16种二项关系命题的名称及一般表达式;不含单称词项的同素材的二项关系命题的对当关系及逻辑图阵;含单称词项的二项关系命题的种类及对当关系。上述二项关系命题的对当关系的给出,丰富了关系逻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专名不表达概念”吗?——与张尚水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尚水同志在《关于专名》(见《逻辑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一文中对专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读后很受启发。但是,张尚水同志认为专名不表达概念,本人却不敢苟同,现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写出来,就教于张尚水同志及逻辑学界的同仁们。张尚水同志在文章的开头把讨论“专名是否表达概念”的问题变为讨论“专名是不是概念”的问题。张尚水同志认为这两者是等同的,因此,  相似文献   

16.
贺寿南  尹秀娇 《理论界》2010,(6):111-113
在塞尔丰富的思想资源中,意向性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塞尔不仅将因果理论与摹状词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关于专名的意向性理论,把对专名研究从静态的语义研究以及抽象分析语言转向关注日常语言的动态使用过程,更多地关注在动态的命名活动中指称的相对性和语境把握的整体性。而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境中发展出他特有的意向性理论,用意向性理论来解释语言问题。塞尔从语言出发,把个体意向性概念扩大为集体意向性,从而把意识、心智、语言和社会现象密切联系起来,其中所展现出来的问题是当今社会各个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法学、认知科学等都需要深刻思考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专名指称问题的理论有描述理论、因果命名理论以及试图整合二者的各种理论,这些理论各有优点与不足.专名的指称在信息遗失、信息转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从信息理论看专名指称,不仅可以融合上述理论各自的优点,还能很好地解决以往理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山海经》专名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雯鹤 《天府新论》2007,(1):138-144
《山海经》专名共计2142个,从理论上讲,专名皆有来源。专名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探求其命名之义。命名之义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系联法,系联时必须坚持音近和义通并举的原则。同时,专名命名之义的研究还必须结合文化历史背景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专名、通名和描述语除指称功能外,还具有语用功能。本文通过对《早秋》等四个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作家出于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等需要,对于专名和描述语的使用往往有其语用选择。认为专名、通名和描述语的使用对文学作品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葛第尔提出经典知识定义的二个反例,引发当代知识论的狂热.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这二个反例是确实无疑的.但我们认为,这二个反例只是对知识辩护的方式提出了疑问,而且也不是确实无疑的.第一个反例有意掩盖了描述词(摹状词)与专名的区别.第二反例把逻辑限制看作认知辩护的唯一限制,而没有看到认知辩护有着比逻辑推理规则更多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