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以山东省的救灾经验为研究中心,分析中国农业救灾制度的影响因素.文章认为,自然灾害、国家与地方政府的财力、救灾设备与技术、政府与民间的相互配合以及灾害的预防与应急是影响我国救灾制度的重要因素,应成为推动我国救灾事业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
防灾救灾措施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之一.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对其防救灾害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灾害的种类多、时间跨度大、频率高、破坏性强,社会性因素是造成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该时期的防灾措施包括重农政策、义仓制度、水利政策等,救灾措施主要有赈济、调粟、养恤、除害等.这些防灾救灾措施注重科学性,凸显多样性,但存在惠及面较窄,水平较低等弊端.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把救灾减灾事业纳入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探索救灾减灾事业规律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规范救灾减灾政策措施、建立救灾减灾的保障体制和机制、提升各种救灾减灾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新局面.总结当代中国救灾减灾事业顺利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继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救灾减灾能力,提升应对和处理紧急事件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荒政作为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政府行为,包涵着丰富的原始风险意识.而从认识灾害的规律、以平籴法应对灾荒,到设常平仓自觉地转移、分摊灾荒风险,再到仓储的多元化、养恤的互保化和救灾的预案化,中国古代荒政逐渐成熟的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救灾思想由来已久.到明代时期,中国传统的救灾措施趋于完备,救灾思想趋于成熟,不论是灾前防御思想还是临灾救治思想都十分完善严密.灾前防御思想主要有仓储备荒思想、发展经济备荒思想、祈攘思想;临灾救治思想主要包括积极完善地救治思想和顺天应人的弭灾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救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代,已经形成了一套包括报灾、勘灾、审户、赈济等环节的较为完善的救灾程序,这些制度保证了救灾的规范有序和行之有效。从晋东南方志记录的情况来看,虽然程序的规范对于提高救灾水平和防止腐败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同时,机械、刻板的程序也影响救灾的效率,对此,地方官员在救灾实践中不拘成法,因地制宜地积极应对,在程序与效率中寻找动态的平衡。此外,面对灾害,政府部门常常难以作出迅速的反应,这里既有政治生态的问题,同时也存在通讯交通不畅及其它复杂的情势,但归根结底关键是人的问题。救灾实践证明,若能做到防患未然则胜于亡羊补牢。  相似文献   

7.
甲骨卜辞所见之巫者的救灾活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人对灾异 ,总是充满惊惧之情。各种救灾巫仪最大的功效 ,即在于安抚人心 ,裨益于众人走出疑惧的阴影。中国古代的巫术 ,便有此功效。水灾 (包括江河之水与雨水 )、旱灾及蝗灾 ,为自然界、自然力量所造成的灾祸 ,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武力冲突 ,即为人所招来的灾祸。古人的观念中 ,此种自然灾祸与人造灾祸 ,却与人事、鬼神有不可分的关系 ,古代社会常将防止或禳除此种灾祸的事 ,交付于巫者。此一职事 ,大致可分为“祈雨”、“止风雨”、“战事”、“蝗灾”等四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从理论方法的运用、材料的鉴别审查、逻辑结构到论据论点等多方面对郭沫若先生《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进行了学术史上罕见的质疑与批判。郭氏自觉接受着来自不同学派的种种质疑与批判,并不断地进行着深刻的系统的自我批评,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中国古代社会理论体系。从中国现代学术史的视角而论,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辩难,加速着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向着科学和深入的方向推进。社会史论战期间,由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起点还较低,论战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从概念到概念的倾向也极为明显。辩难中出现的种种论点,疑问颇多,从某种意义讲,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诸多质疑与批判,不足以彻底否定该书的全部学术价值。辩难中呈现的宗派情绪和非学术因素,并无学术价值,不利于方兴未艾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观 ,是中国古代历史观进步因素的突出表现 ,它与朴素的唯物论、更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相结合 ,反对历史观中的复古倒退论 ,强调社会历史的日新进化 ,并力图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及其动因。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 ,这种“社会发展观”逻辑地展现出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史上,食人记载不绝于史。中国古代的食人行为又可分为六种类型:因自然灾害与战争(求生性食人)、个人嗜好、对某人的忠诚与仇恨、华夷之辨思潮、医学药用与祭祀。这其中汇聚了自然灾害、社会动乱、时人认知水平、古代神仙方术等因素,并一直延续至晚清时期,严重阻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4.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16.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闫仁河 《兰州学刊》2008,(4):131-133
违约可得利益赔偿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赔偿违约可得利益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另一方面也是合同的激励功能所使然,有利于激励当事人追求利润,也有利于激励当事人履约。  相似文献   

19.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