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广田传论》是当前关于李广田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它的成功,给文坛增添了一朵新花。我读后,非常激动,正如李广田生前常说的:“心里热呼呼的!”暂不说书的召唤力,我想先说说:“我与李广田。”我和李广田虽都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是同事,而实际上,他是我的老师。本书所展述的李广田创作与教书育人的一段不平凡的生活中,就有我同他相处的日子:他指点我的创作,他向我传授  相似文献   

2.
论李广田三十年代散文创作的忆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林芳 《齐鲁学刊》2001,2(6):46-49
李广田30年代散文创作注重客观忆旧视角对作者创作情思的审美启示作用。在思想内容的挖掘、展示上,李广田30年代的散文创作着力在童年时期的乡土生活中开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内容的提炼上,李广田30年代散文通过忆旧而净化其创作的乡土情怀,从而形成了质朴纯净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李广田是三十年代的散文新秀。自染指散文之日起,李广田就自觉追求做文艺术美,从而以自己的独特风格卓然特立于现代散文艺林之中。他早期的《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三本散文集“有着道旁的智慧之真实的声音”,“有者素朴的诗的静美”(《道旁的智慧》),为现代散文贡献出一条多姿多彩的乡野画廊,特别为人所称道。在《文艺书简·自己的事情》中,李广田说,“为了从事创作,在大学里我入的是外文系”。可见,作家是有意识地择放异域文化的。李广田是在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与外国文学接触面构成的坐标上,选择了一个独特的“接受…  相似文献   

4.
(一) 三十年代中期,我国文艺界升起了一颗散文新星——李广田。李广田具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和艺术功力,作品朴素、真诚、沉郁,而又清新、隽美,谱写了劳动群众的系列悲歌,那真实生动的现实画面,那洋溢着泥土气息的娓娓篇章,无不表现着作者的抗争感情与希望。然而,在李广田散文研究的领域,却存在着一种无视作家所处的具体历史环  相似文献   

5.
子张 《东岳论丛》2008,(2):206-207
作为《汉园集》作者之一、京派散文骨干作家、四十年代优秀的批评家以及民间文学学者这些身份所构成的学术课题,李广田研究尽管始终没有成为新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但的确又一直没有中断,新的学术成果自1985年的《李广田研究资料》出版之后陆续得以发表。这其中最有分量的当然  相似文献   

6.
李广田是新文学史上与何其芳、卞之琳并称的“汉园诗人”,然而长期以来,他的诗人形象却被“散文家”的面目掩抑得有些模糊不清了.揭开历史的帷幕,可以清楚地看到,李广田的诗歌创作不仅表现了新诗从初创阶段逐步走向现代化、走向成熟的历程,而且还反映了五四落潮后一部分知识分子重新定位、寻觅文化根基的思想轨迹,并从中折射出独特人文背景下的某种文化心理趋向.因而研究他的诗歌就具有了独特的诗学意义与文化价值.本文欲就此作些描述与评析.  相似文献   

7.
李广田是20世纪40年代一位重要的诗歌批评家。他的诗评对20世纪30年代京派审美批评既有超越又有继承:在批评标准上,既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功利性,又对诗歌的形式和诗性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批评的风格上,既以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见长,又包容了许多直观感悟和印象批评。李广田的新诗批评对京派批评的超越与继承造就了其独特性,并使之具有了独特的价值———与典型的京派批评相比,它在理论上多了些明晰和深刻;与当时单纯的社会历史批评相比,它又多了些灵性和美感。  相似文献   

8.
李广田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具有浓郁的泥土馨香,“地之子”的深情与质朴清新的审美品格,大体分为理想模式与现实模态两种。  相似文献   

9.
<正> 李广田在他的著名散文《秋天》里,曾这样抒发了对于人生行程的认识:“我想该这样说:‘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因为人生就是走在道上啊。”在半个多世纪的生活中,正如他自己所说,确实将个人的生命,交付给了一种无休止的艰难跋涉。在热爱并从事的文学事业上,李广田毕生执着于艺术真理的追求。他不仅以诗歌、散文、小说等多方面的创作实践,反映出自己的艺术见解和艺术理想,还从四十年代起,倾注巨大精力和无数心血,撰写并出版了多种文艺批评和文学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948)、《文学枝叶》(1948)、  相似文献   

10.
论冯至诗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至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也是一位高龄的著名诗人。从1923年在《创造季刊》发表诗歌开始,他的创作若断若续地跨越了漫漫时间,迄今已快70个年头了。 鲁迅在一篇重要的论文里,曾经称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可是,鲁迅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与解释。对于冯至的诗作出过具体而又重要评价的,是李广田和朱自清。李广田称誉冯至四十年代创作的十四行体诗为“沉思的诗”,断言它是诗人生命中慧星的出现与狂风乍起,认为冯至在限制中显出来身手,法则给了他自由;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聚精会神。(《沉思的诗·论冯至的〈十四行集〉》)朱自清称赞冯至在平淡的日常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在处理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对现实采取回避与超越的态度,而向往于内心世界的开掘,但毕竟心无依傍,难免产生浓重的失落感,形成朦胧与哀愁的格调。本文拟从现实、内心、情调等视角,探索现代派诗歌的若干特征,以就正于方家。一、现实:逃避与超越。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区别不同流派的主要标尺之一。现代派在这一点上有其共同的特征:都企图逃避并超越现实。现代派并非对生活的严酷性反应迟钝。他们的艺术触角十分敏锐,但却有意将人生的苦难淡化。只让生活留下淡淡的投影。象李广田那样宣称自己是“山之子”、“地之子”的诗人,在现代派中是绝无仅有的。现代派诗人一心向往于天国,憧憬世外桃园。就是李广田本  相似文献   

12.
<正> 以王统照、李广田的文学创作为讨论中心的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第三次年会,最近在济南举行。70余人参加了大会,提交论文30多篇。与会同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的前提下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一、在对王统照的研究中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正> 1987年6月10日至13日,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在济南召开了第三次年会,这次会议主要研讨了山东现代著名作家王统照、李广田的文学业绩。一、王统照研究(一)小说研究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创作从前期对“爱”与“美”的抒写到后期《山雨》中对现实人生的刻画,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如何评价他前期创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从总体上把现代齐鲁作家作品与吴越作家作品作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地作家的审美趣味及作品的美学风格存在着种种的差异。齐鲁作家如杨振声、王统照、李广田、王思玷、臧克家、刘一梦、孟超、耶林、吴伯箫等,更多地充满了苦难、抗争、积极参与的意识,其作品苍劲雄浑。吴越作家如鲁迅、茅盾、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俞  相似文献   

15.
杨绍军 《社会科学论坛》2014,(4):195-205,214
抗战时期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以朱自清、闻一多、李广田、陈铨、王佐良等为代表的“学院派”批评家,他们在极端艰难的环境里,始终关注战时中国文学的发展,用敏锐的眼光和宽阔的视野促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确立和发展,为新文学的理论阐释和学科体系建构进行了尝试与努力,也奠定了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非理性主义思潮与现代西方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出现了新的演变和分化,其主要特点是非理性主义思潮对传统的理性文化模式提出了挑战,以至形成为一百多年来在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思潮之一。它不仅直接反映在哲学领域,而且也影响到现代西方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研究和探讨非理性主义思潮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关系,从中吸取其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借鉴其有益成果,对促进我们自己文化的发展是有禅益的。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不仅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中心,也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基地.这里汇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众多的精英人物,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冯至、李广田、卞之琳等作家和诗人以及他们的学生汪曾祺、穆旦、郑敏、杜运燮等共同构成了西南联大作家、诗人群.他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对人生、现实和自身体验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创作出了一大批经典的现代文学作品,奠定了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论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论,脱离了文学的主体以后,成为解构和分析文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一把利器。自"五四"以来,西方现代文论进入中国,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更新和再造。西方文论的现代性、流派、思想渊源等问题,是我们了解并准确使用其的重要前提。了解西方文论的现代意义和思想价值,有助于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张荫桓是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在担任驻外公使期间,他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认真考察西方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详细撰写的出使日记,是国人了解西方的宝贵资料.在晚清时期出使西方的官员中,张荫恒通过自己对西方文明的观察得出了自己的认识,这些认识对当时国人关于西方世界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四 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散文有过一个透辟的见解,他说:“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往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文学史上,每个散文家的作品,都能印证这个见解的正确性。李广田的创作个性是十分鲜明十分强烈的,他在作品的构思、题材的选择、情节的安排、主题的提炼、语言的色彩、感情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精神个体性”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