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剧音乐作为舞台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导演构思的一部分.是为衬托表演艺术服务的.在话剧演出中,成功的话剧音乐能起到震撼观众心弦的作用,因此,话剧导演要更好地运用话剧音乐,使话剧作品更具有灵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在跨文化交流中,莎士比亚经典经常被借用,更是成为中国先锋派话剧的宝贵资源。受后现代手法影响,以林兆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派导演在莎剧编演上多有强制阐释的不良倾向,存在着"轻文本""重形式""主题先行"等不足之处。先锋戏剧人在借用莎剧时,需加强经典传承的责任感,而不是过分追求个性化、新奇化,在对经典怀有敬畏之心的前提之下,遵循"期待视野"规律,以服务剧场和观众为核心,对原著作"有限的否定",找到原著精神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再塑经典,使其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3.
张磊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2):94-100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解放的背景下,中国话剧开启了新的阶段,话剧叙事的空间场域呈现出从乡土社会到都市社会转变的显著特征.这一转变,既是对全球化与大众文化发展的呼应,也是对话剧艺术关注“人”的本体特质的凸显.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既能看到都市的发展与建构,也能倾听到女性作者的声音;而话剧中的都市图景,也以先锋戏剧、商业戏剧和主流戏剧等多种路径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话剧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前三十年为第一阶段,是话剧输入并在遭受到文明戏的挫折之后以"爱美的戏剧"的形式获得初步发展的时期;此期,新、旧剧之间的关系虽有了初步的接近与融合,但总体上也还处于相互拒斥与争锋的状态中。30—40年代,是第二个阶段,有三条发展线索:一是话剧职业化及正规化的进程,二是戏剧大众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向着提倡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的发展,三是新、旧剧之间进一步的相互渗透以及电影与话剧之间的相互影响。从1950—1976年,是第三个阶段。艺术与物质的矛盾更加淡化了,而艺术与政治的矛盾则更为突出。与实用目的淡化相一致的是,产生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民族化,亦即使话剧中国化的努力;"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得到了全面而强有力的贯彻,并强化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的问题。从"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是第四个历史阶段。80年代展开了戏剧观的大讨论,探索话剧兴盛。小剧场运动占据了中心位置以及独立制作人制的兴起,则是90年代中国话剧运动的主要标志。制作人制、演出季制与小剧场运动,正在向着21世纪延伸,成为21世纪中国话剧运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的剧场戏剧和文明戏都是中国话剧的非常重要的形态。它们的出现和当时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也和话剧自身发展的规律密切相关。其中20世纪30年代剧场戏剧的出现,是对早期文明戏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话剧文本创作进入成熟阶段。研究剧场戏剧和文明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对剧场戏剧有了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了解到中国话剧在不同时期发展的特殊性,从而在整体上认识并把握中国话剧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6.
戏曲与话剧在中国遇合后,面对20世纪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使得古老戏曲与时代同步、外来话剧同中国合拍,二者在碰撞中相互吸收和借鉴,开始了自我更新的艰难历程,大致经历了"杂合"、"融合"和"整合"三个阶段,基本呈现出戏曲现代化、话剧民族化的历史进程."杂合"是中国戏剧历史的教训,"融合"是历史的经验,"整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戏剧将会在融汇整合中走出困境,走向新的更大的综合.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小说的现代转型很成功,新诗转型虽然并不非常成功,但新诗与旧诗能够各安其位地独立发展。只有戏剧这种文体,从五四文学革命时代西方话剧排斥中国戏曲的激烈冲撞,到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互不相关的各自完善,一直到后来新生话剧与传统京剧杂交而生出中西结合的"文化骡子"——"样板戏",成为20世纪最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在对这种结合的经验教训以及20世纪最后20年的话剧与戏曲进行全面反思之后,展望中华国剧的前景:应该汲取西方话剧及其它艺术精华,使传统戏剧艺术完成现代转型,融合中西,铸造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中华国剧。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意义上的基督教文化, 是部分中国话剧作家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1.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早期话剧的影响, 集中在话剧形式: 只说不唱的演法, 与话剧观念: 追求真实的、生活化的表演观念与方法两个方面。2.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 比较广泛。这时的翻译者、改编者, 从注视与基督教文化有关的剧本, 过渡到注视圣经题材剧。使中国既出现了一批反基督教精神的作品,也出现了一批客观上有助阐明基督教精神的作品。3. 现代剧作家经历了一个从注视与基督教文化有关的剧本, 到注视基督教文化内涵的变化过程。基督教文化与中国话剧的“汇合”, 成为中国话剧蜕变、发展的一个条件, 也使中国话剧剧作更加多彩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3):132-136
20世纪80年代,中美两国的女性剧作家大多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进行创作,她们以女性问题为载体,以家庭作为剧本的基本框架,聚焦现代女性的生活,表达女性的欲望和诉求。中美女性话剧中所表现的女性问题,折射了当今社会在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当代女性正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她们在事业和家庭、伦理与情感矛盾冲突时的痛苦和选择。  相似文献   

10.
郑素华 《阴山学刊》2004,17(3):33-37
李渔戏曲导演理论的鲜明特色在于其系统性,他从剧本的选取原则、剧本的改编艺术及导演对演员的指导三个方面详尽地论述了戏曲导演艺术。强烈的时代感、对戏曲接受者的重视、戏曲的实践意识贯穿其理论始终。  相似文献   

11.
从抗战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12年,是中国话剧的辉煌一纪:话剧运动持续开展,成为战时社会动员的有力手段,话剧艺术也在普及的演出中获得全面提升,话剧创作迎来了全面的繁荣.除了成就显著的历史剧外,左翼剧作家的写实剧在人性开掘和社会讽喻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浪漫剧则拓展为传奇的情节剧和抒情的情调剧,为在战火中坚守苦熬的观众们提供了多样的美感.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都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市话剧异军突起,并迅速在多元化的戏剧演出中确立了自己的活动空间。都市话剧在内容上关注社会热点,注重挖掘都市独特的生存体验;在人物塑造上,创造了时代感强,并具有都市特征的形象代言人;在运作上,积极寻求创作与市场的接轨,将商业化作为自身生存的重要策略。这类话剧的出现为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话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逐渐呈现出某种模式化、类型化、庸俗化的倾向。这一点成为了都市话剧缺乏精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话剧研究在新方法的运用、新观点的提出、形式规范诸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失:新材料隐迹、"方法"泛滥、形式主义猖獗。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中国学术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论文从史观、史料、戏剧评价尺度三个层面对"话剧"的命名过程、"战国策派"文学思潮、《野玫瑰》的审美等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以厘清学界的认识误区。在以往的话剧研究中,既然我们受到了太多的历史陈见的束缚,研究者不妨重返历史现场,披沙沥金,以完成自己的"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的学术事业。  相似文献   

14.
张艳梅 《晋阳学刊》2005,(6):97-100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戏剧舞台剧烈变革的时代,话剧的传入对传统演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戏曲舞台出现了新面貌,这当中梅兰芳和周信芳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们各自为戏曲革新提供了相似而又相异的方案.他们的行动对当时的戏剧界影响深远,给今人也留下很多思索.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中国现代话剧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戏曲一统天下的舞台格局,形成既相对峙又相对流的话剧—戏曲二元结构。中国话剧—戏曲的这种二元结构依然稳定如斯,它们之间的对立交流从未停止,但它们的基本形式特征却并未更改,话剧就是话剧,戏曲就是戏曲,它们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形成强大的张力场,共同丰富和提升了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6.
社会剧代表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话剧创作的主要成就.在对于香港现实关注与思考的本土意识、戏剧叙事写实基础上的拓展与开放、探进人的个性与心灵和形象塑造等方面,社会剧的探索促进了香港话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梁燕丽 《社会科学》2012,(4):177-184
香港话剧20世纪上半期在中国剧运影响下成长,1960年以后在西方现代戏剧影响下蜕变,1980年代开始走向本土化和主体建构,在中西文化交汇和多元整合中,创造出独特的港派话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都市,作为现代化成果的集中体现,开始成为众多文学样式表现的对象。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话剧,也将都市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话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以都市为视角,展示都市生活和都市人生存状态的都市话剧。本文将从都市话剧的界定入手,分析其在90年代产生的原因,总结其创作内容上所采取的策略和艺术上的审美追求并对都市话剧在90年代的生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话剧是"舶来品".这种崭新的戏剧样式被移植到中国舞台时,人们并不熟悉它的艺术规制.以话剧在中国的艰苦蝉蜕为背景,本文认真分析了早期话剧在创制台词和对话艺术过程中的初步探索,总结了我国话剧在成型时期运用台词和对话的基本特性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大后方戏剧运动的中心,话剧演出空前繁荣,且广泛普及,把重庆话剧运动推向了巅峰.重庆话剧的兴盛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主要包括:重庆特殊的陪都地位、爱国民族精神的时代感召力、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复杂的斗争形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