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一直是革命与复辟、前进与倒退两条不同政治路线的斗争。反动派以儒家思想为正统,鼓吹因循守旧、复古倒退;革新派则利用法家思想,反对复古倒退,主张变法革新。这一斗争,持续了两千多年。曲阜的“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历代反动派尊孔崇儒的产物,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尊儒反法的罪证。几件攻击秦始皇的破烂武器秦始皇是利用法家思想,统一了六国,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杰出的政治家。他实行厚今薄古的政策,对以儒家为  相似文献   

2.
反者,道之动,武帝酷吏政治是汉初黄老无为的反向运动,儒法合流则是酷吏政治的反向运动,儒、道、法三家思想的激荡、融合构成汉代法律思想演变的主线。法家思想先是蛰伏于道家黄老,随后勃兴,进而又受制于儒学,终汉之世被笼括于一个更高层面的价值体系之内,宽猛相济,应世而变。酷吏是汉代法律文化的承担与创造主体之一,其盛衰变化与汉代法律思想的演进有着密切关联。因此,以酷吏为视角考察汉代法律思想的流变能够动态地阐明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死后六年(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八十一年)举行的盐铁会议,是西汉中期的一次儒法大斗争。这场斗争的鲜明特点是,政治路线的两军对垒,表现为经济政策的根本分岐,并且直接同意识形态的尖锐斗争结合在一起。杰出法家桑弘羊,他长期理财不单着眼于经济,更主要着眼于政治,着眼于意识形态,因而赢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陈远宁 《船山学刊》1994,(2):161-173
自西汉以后,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就它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来说,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会的历史。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便不能只孤立地研究儒家思想,还要同时研究佛道思想。否则,不能把握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全貌,也无法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而由于与道家思想相比,佛教思想具有更丰富的理论内容和更精致的思辨结构,对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影响更大,所以,对佛教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佛儒两家思想既相互汲取又相互排斥关系的研究,便显得更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5.
汉代的“轻重之辨”是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上对利益问题的两种关注方式即伦理学关注与经济学关注的一次重要交锋 ,它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成为封建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之后与法家思想逐渐融合的新走向 ,对后来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和总结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给法家的思想和路线以恰当的历史地位,深刻领会毛主席的“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588页)的教导,正确阐明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对当前深入批林批孔,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就封建社会中期,即奴隶制的复辟势力被打垮之后,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以前的封建社会里,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关系谈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透视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家散文,可见儒家思想趋居“正宗”,道家思想功过参半,墨家思想盛衰幻忽,法家思想兼蓄实用。  相似文献   

8.
礼法融合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大特征,而汉代又是礼法融合确立方向的时期。汉代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春秋》大一统”思想,儒家思想定于一尊,开始了礼法结合。二百余年后,东汉章帝时的“白虎观会议”又进行一次总结,并由班固整理出一部儒学思想法典化的著作《白虎通义》,把董仲舒的理论进一步制度化,从而使礼法进一步结合。礼法融合也就成为汉朝法律制度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一、汉代礼法融合的历史背景汉朝建立以后,在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问题上,曾经有一个反复、选择的过程。汉初七十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代,经济上有…  相似文献   

9.
佛教传入与中国哲学思想构架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家思想固然居于主导地位,但离开了道、佛两家,是很难说得清楚的。儒与道是中国本土所固有,而佛教则是一种外来文化,它带来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在它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国的哲学思想构架起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儒、道、佛三足鼎立或者是儒、道、佛三家互补,都是这种变化的体现。本文拟就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儒、道、佛三家的纷争与融合中来考察中国的哲学思想演变,从宏观上阐明其基本构架的巨大变化。一 中国的哲学思想,大都以先秦诸子为其渊薮。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相似文献   

10.
“四人帮”的鼓吹尊法批儒,宣传“儒法斗争史”,是他们反革命阴谋策略的重要一着。所谓批儒,就是要打倒我们党一大批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老干部,而所谓尊法,则是要建立法西斯统治王朝。他们喋喋不休地美化法家以及被他们贴上“法家”标签的封建统治者的帝王将相,包括阴谋篡位的吕雉、武则天等,恣意歪曲历史,背弃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1.
“四人帮”这伙穷凶极恶的极右派,为了篡党夺权,机关算尽,手段卑鄙。借研究历史为名,侈谈儒法斗争,大造反革命舆论,就是其反动手段之一。一九七四年江青在天津的一次儒法斗争史报告会上,大谈法家“爱国”“爱人民”。还抛出了“儒法斗争贯穿古今”论,胡说“你们不要以为社会主义就没有儒了,我们党内就出了不少的儒”。在他们授意下,由御用舆论班子炮制的一篇黑文中,大肆宣扬“两千多年的儒法斗争一直继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有两个显著特色:政治特质的政治伦理化和政治运作的"外儒内法"。法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治伦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晋法家则是法家思想的系统化体现,也可以说是法家思想的核心。晋法家以理性主义为基本逻辑,以功利主义的效果论为目标,建构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权力分配与制衡体系,形成了较为独特的价值评判标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一种国家理性的理念。从政治伦理的角度看,晋法家的这些思想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政治领域的理性化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东汉末年,全国陷于四分五裂的混乱状态。在大大小小割据势力的一片嘶杀声中,曹操以反潮流的精神,举起了统一的旗帜,经过二、三十年的南征北战和苦心经营,他终于统一了北方,并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曹操能取得上述功绩,决定于他在同儒家分裂割据势力的斗争中,推行了一条正确的统一集权的法家路线。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科学地研究、总结三国时期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肯定被尊儒反法反动派大肆诬蔑的法家曹操的历史功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苏轼一生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而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这在学术界几乎没有分歧,笔者也无异议。但学术界还普遍认为,苏轼对儒、释、道的态度,前后期各不相同:前期(指贬官黄州以前)主异,认为儒与释、道是对立的;后期(从贬官黄州到去世)主同,融合儒、释、道。这一观点,南宋江应辰就已提出:“东坡初年力辟禅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后期 ,诸子各家思想已逐渐形成融合统一的趋势。贾谊积极吸收各家思想之精华 ,完善、成就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以道家的形上学为立基 ,以儒家思想为落脚 ,建立思想的本体框架 ;以“法”为辅 ,以“礼”为主 ,形成政治理论体系。贾谊虽吸收多家思想之精华 ,但始终没有离开儒家思想这一中心 ,为汉代儒学的重铸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礼法问题是研究儒法斗争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年来讨论儒法斗争,在儒家主张礼治,法家主张法治这个问题上,大家的看法基本上一致。但是,到底什么是儒家所主张的礼,什么是法家所主张的法以及礼法的来龙去脉,还没有弄清楚,甚至还有若干糊涂观念。为了坚决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彻底地肃清王张江姚“四人帮”在历史科学领域内的流毒和影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认真地讨论一下,是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从治政策略来看,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汉代循吏崇尚德治,以仁爱教化治民,以化人心为务,治理效果显著,深得民心;受法家思想影响的汉代酷吏则崇尚刑法,以严刑峻法治民,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无法赢得民众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循吏的德治和酷吏的法治在实践中都有不足之处,因此最有效的治政策略是德刑相济,将道德和法律两者结合作为统治手段.  相似文献   

18.
赵国历史上经历了公仲连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两次改革,这两次改革对儒家和法家思想在其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有重要影响。战国初期,赵国改革时的社会思想是儒法并济,交相为用。而到了中后期,法家思想成为赵国社会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汉代哲学是继战国诸子学兴盛,并于其繁喧互噪声中渐趋平稳的学术发展期,在汉代整体学术形态中,有助人君、明教化的儒家思想,有独任清虚、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有任刑致治的法家思想,有贵俭兼爱的墨家思想,有权事制宜的纵横家思想等,而其中以儒道思想的绌补兼综为主线,通贯汉代哲学发展过程.受学术思想的影响,汉赋审美倾向亦表现出多样性:有劝君明教的讽  相似文献   

20.
孙天竺 《理论界》2005,(4):32-33
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儒家和法家,两者结合,以阴法阳儒的形式体现出来,维系着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社会。人性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问题,决定了专制思想脉络,从人性入手,可以剖析思想核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