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认知科学与聚合科技的建立是1970年代中叶以来世界科学技术领域发生的两个最重要事件。本文首先回顾了认知科学与聚合科技两大科学体系的发展状况,接着讨论了它们所带来的综合方法创新的意义,评述它们所引起的美国国防战略的系列变化,最后提出了我们对日本核泄漏的思考,并讨论了两大科学体系的发展对中国国防和国家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蔡曙山 《学术界》2007,(4):7-19
本文全面介绍美国两大科学计划之一的人类认知组计划和21世纪的四大带头学科"NBCI",分析认知科学在其中的核心地位,指出认知科学的两大目标是探索人类心智和奥秘以及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本文还介绍世界一流大学开展认知科学研究的现状,并以清华大学开展认知科学研究为例,分析了国内认知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我们认为参与人类心智探秘的语言哲学具有三种意义:形成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人类语言和心智的三分框架;形成主体-语言-世界三元结构世界观;语言哲学的发展催生了认知科学。20世纪70年代中期认知科学诞生以后,心智哲学已经取代语言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心智哲学也具有三重含义:完成了哲学的认知转向;形成了心智-语言-世界新的三元结构世界观;开创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以综合方法为特征的哲学发展的新时代。心智哲学和体验哲学具有与以往的哲学完全不同的特征。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一个学科综合交叉、知识综合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论述了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新活动史。当人类进入 2 1世纪时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论述了创新的丰富内涵 ,揭示了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之间相互联动的密切关系 ;最后论证了创新的实现机制 ,认为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实现创新应努力做到“六个统一”。  相似文献   

5.
加快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推动中部崛起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创新的世纪.科学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尤其在当代,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科技人力资源在区域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彰显.要推动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跳出"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归根结底需要依靠科技人力资源.本文主要就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类即将迈入的 2 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将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主题。图书馆如何迎接时代挑战应有自己明确的回答。本文就图书馆事业发展 ,提出了关于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UAP)、信息数字化等概念 ,并着重指出培养图书馆事业创新人才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二、 科技上升到战略地位   (一)给人类发展插上翅膀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取得最辉煌成就的世纪,是科技突飞猛进、为人类发展插上翅膀的世纪。它在这 100年中的成就远远超过 19世纪,甚至超过过去几千年。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意义上, 20世纪是一个科技的世纪, 21世纪是一个科技将发挥更大作用和在人类生活中占据更重要地位的世纪。   尽管许多重大发现是在 19世纪开始进行探索和奠定基础的,但是它们在 20世纪逐渐变为现实,人类在 20世纪才真正生活在一场我们这个星球可以称之为科技革命…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术界肩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在21世纪“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大使命,基于一个“反思的问题学”视域:要准确揭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出场、何以发展的现实根基和出场语境,用时代精神、时代内容、时代风格、时代形态、时代话语与时俱进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深刻解答21世纪的系列时代问题。一是要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使之成为能够引领从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奔向新科技革命的强大潮流的思想旗帜;二是要深度展开全球资本新变化原因和本质的哲学—经济学批判,深刻把握全球大变局的走向,科学解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三是要把握从“观”到“体系”建构的思维转换,全面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四是要以“反思的问题学”实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自觉,推进研究范式创新与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正陆续全面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最为实用、最具效能的知识创新体系将成为最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并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发挥出比20世纪更深广、更重大的决定性作用。然而,面对巨大的科技力量我们尤其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科学技术本身只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它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实际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怎样看待、驾驭和使用它。纵观20世纪的整个科技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大地改善…  相似文献   

10.
刘振洪 《阴山学刊》2006,19(2):112-115
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面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战略;是追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综合战略;是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创新、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战略,更是一个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统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再说北Fa族     
我国东北地区的北發族由于史料极少而在研究其民族文化上颇多歧见,本文是在《说北發》的基础再作重点研讨.北發族在春秋时期与中原有"文皮"经贸文化交流,齐国的斥山则是北發、朝鲜"文皮"集散地.两汉之后北發族不见史载,其大部当与挹娄族融合,一部追逐大野兽迁徙北亚地区,《庄子》、《列子》中的"穷髪"、"终髪"当是北發族的文化遗留.  相似文献   

12.
再说北发族     
我国东北地区的北发族由于史料极少而在研究其民族文化上颇多歧见,本文是在《说北发》的基础再作重点研讨。北发族在春秋时期与中原有“文皮”经贸文化交流,齐国的斥山则是北发、朝鲜“文皮”集散地。两汉之后北发族不见史载,其大部当与挹娄族融合,一部追逐大野兽迁徙北亚地区,《庄子》、《列子》中的“穷齴”、“终齴”当是北发族的文化遗留。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主义从本质主义的实体性思维转向反本质主义的生成性思维,建构主义文论无意于文学或文学理论本身的研究,转而关注建构其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从而走向了文学的知识社会学或文化政治学。建构主义文论的学理依据主要包括索绪尔的建构论语言学、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和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建构主义文论在破除纯文学研究和纯文学理论幻象方面是有功绩的。但是,建构主义文论也只是建基于后现代哲学基础之上的一种文论形态,具有回避文学内部研究、反人文主义、缺乏价值论维度等理论缺陷。故其并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即只适用于对文学的文化研究,而不是对文学本身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卢昌军 《江汉论坛》2007,3(8):69-73
本文通过对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上的思想的同异比较分析,指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同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是劳动价值论的坚持者、捍卫者和发展者,但在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具体深层次问题上,尤其在共产主义与劳动的关系这一涉及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问题上,恩格斯的观点明显不同于马克思的看法.实事求是地指出并分析恩格斯与马克思二人在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上的思想分歧,不是制造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对立",而是要从理论渊源上弄清马克思主义体系中一些重大基本原理的准确内涵,解决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更好地坚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形象是无形资产,是资源,是市场,是环境,是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必要条件。古代的河南,历史的河南是文明的、鼎盛的,形象是完美的。20世纪末,河南发生了几起突发事件,给河南抹了黑。但这决不代表河南的整体形象,河南的整体形象应当是好的。河南人开始冷静地反思自己,重新打造河南形象也被省委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新世纪河南形象研讨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本文所综述的就是这次研讨会的主要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进程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纪德尚 《河北学刊》2005,25(6):69-74
以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再认识作为问题商讨的逻辑起点,在既定形态意义上,不仅仅是对已有学术成果进行综述性的解释,而是基于已有的特具学术价值的思想和观点,把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研究引向深入。从历史形态出发,则需要继续遵循社会学本土化的主张,适时转变已有的思维定势,从新的发展观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轨迹,从中可以窥探到,它既是一个引进、吸收、消化的过程,又是一个综合、转换、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两种基本权利体系,即自然法理论为基础的基本权利体系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的基本权利体系.但是基于"自由权-社会权"二分法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本文试图以功能为中心对基本权利体系进行"三分法"的重新构建,即防御权、受益权和保护权.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史上,康德开创性地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仅仅是手段"层面上的人之尊严命题,然而,正是这一尊严观支撑了他的报应主义死刑的法律立场,由此形成了康德尊严理念的悖论。坚持平等至上,或者说对于平等的偏爱和过度强调,是悖论的认识论根由。二战后德国《基本法》对于人的尊严的宪法确认及其相关司法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康德悖论。中国宪法的尊严规范应该定位于尊严的宪法价值而非任何意义上的哲学判断。  相似文献   

19.
女性吸毒成瘾者复吸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女性吸毒成瘾者复吸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本课题组研究成员自编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法对兰州市的两个戒毒所 185名女性复吸者进行了调查与访谈 ,旨从复吸者的社会背景因素、家庭社会关系、吸毒的严重程度、戒毒动机与决心以及复吸者自报复吸原因等方面了解影响女性复吸的主要因素 ,分析采用多元线形回归方法。结果 :回归模型有极其显著的意义 ,进入回归模型的因素有五个 :复吸者是否喜欢结交各种朋友、每天的毒资、戒毒的主动愿望、戒毒的决心、对毒品的心里依赖。结论 :导致女性吸毒者复吸行为的主要因素既有个体主观的戒毒愿望决心和对毒品的心里依赖 ,也有外部客观的人际交往圈影响以及毒资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郭庆杰 《殷都学刊》2009,30(1):94-97
十七年文学在风雨飘摇中发展,作家们的精神轨迹也在理想和失败的交替中无休止地轮回,然而一种理想主义的激情始终贯穿于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