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遗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公平、正义、权力等体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日渐凸显;与此相应,对政治生活或政治事物进行哲学思考的政治哲学开始兴起。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运用马克思政治哲学遗产提供的丰厚思想资源,深刻揭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自身的理论困难,批判地吸取其有价值的理论资源,深入反思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对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作出深刻的理论回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长期、艰苦的共同任务。2006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其主题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会议围绕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与政治哲学的复兴、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当代意义、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研究领域展开了讨论。会后,我们组织了这组文章以及对这组文章的学术点评。其中,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陈晏清教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分析了政治哲学的兴起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建构一种适应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郁建兴教授认为,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政治思想乃至全部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从政治哲学与经济学的立体结构中论证人类解放的目标,探讨实现人类解放的手段与途径,是马克思政治思想也是他的全部思想的主题。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衣俊卿教授分析了传统宏观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局限性,探讨了微观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特点,认为自觉地开辟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具体化研究范式,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方法论则有助于建立微观视域与宏观视域相结合的社会历史理论。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孙正聿教授应邀对上述三篇文章进行了点评,他既充分肯定了他们为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进行的基础性工作,认为无论是提出和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性问题,还是分析和阐释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资源,其理论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在进行的这些“基础性”工作,同样包括许多亟待深入思考和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政治哲学的兴起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公平、正义、权力等体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日渐凸显;与此相应,对政治生活或政治事物进行哲学思考的政治哲学开始兴起。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运用马克思政治哲学遗产提供的丰厚思想资源,深刻揭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自身的理论困难,批判地吸取其有价值的理论资源,深入反思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对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作出深刻的理论回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长期、艰苦的共同任务。2006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其主题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会议围绕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与政治哲学的复兴、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当代意义、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研究领域展开了讨论。会后,我们组织了这组文章以及对这组文章的学术点评。其中,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陈晏清教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分析了政治哲学的兴起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建构一种适应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郁建兴教授认为,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政治思想乃至全部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从政治哲学与经济学的立体结构中论证人类解放的目标,探讨实现人类解放的手段与途径,是马克思政治思想也是他的全部思想的主题。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衣俊卿教授分析了传统宏观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局限性,探讨了微观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特点,认为自觉地开辟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具体化研究范式,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方法论则有助于建立微观视域与宏观视域相结合的社会历史理论。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孙正聿教授应邀对上述三篇文章进行了点评,他既充分肯定了他们为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进行的基础性工作,认为无论是提出和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性问题,还是分析和阐释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资源,其理论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在进行的这些“基础性”工作,同样包括许多亟待深入思考和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性思考和理论资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公平、正义、权力等体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日渐凸显;与此相应,对政治生活或政治事物进行哲学思考的政治哲学开始兴起。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运用马克思政治哲学遗产提供的丰厚思想资源,深刻揭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自身的理论困难,批判地吸取其有价值的理论资源,深入反思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对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作出深刻的理论回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长期、艰苦的共同任务。2006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其主题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会议围绕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与政治哲学的复兴、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当代意义、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研究领域展开了讨论。会后,我们组织了这组文章以及对这组文章的学术点评。其中,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陈晏清教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分析了政治哲学的兴起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建构一种适应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郁建兴教授认为,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政治思想乃至全部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从政治哲学与经济学的立体结构中论证人类解放的目标,探讨实现人类解放的手段与途径,是马克思政治思想也是他的全部思想的主题。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衣俊卿教授分析了传统宏观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局限性,探讨了微观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特点,认为自觉地开辟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具体化研究范式,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方法论则有助于建立微观视域与宏观视域相结合的社会历史理论。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孙正聿教授应邀对上述三篇文章进行了点评,他既充分肯定了他们为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进行的基础性工作,认为无论是提出和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性问题,还是分析和阐释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资源,其理论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在进行的这些“基础性”工作,同样包括许多亟待深入思考和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反思与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哲学复兴,而在时代要求、中国现实与理论挑战的推动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也逐渐成为显学。反思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各有得失的理论进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面临的前提性问题在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领域定位、现实依据、理论维度、立体动态、旨趣倾向、研究路径和目标指向为结构内容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范式构想。  相似文献   

5.
一如继往地承接马克思哲学论坛的学术传统,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经过全国各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于2006年8月在南开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这一主题为马  相似文献   

6.
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与西方政治思潮具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在此背景中言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首先需要有方法论的自觉。在近代人类政治观念的演变过程中,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彻底颠覆了古代关于共同体的政治观念。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颠倒则是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维度上展开,古典经济学所具有的政治哲学张力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被重新设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对于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应从对现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解读入手,准确捕捉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背后的深层"中国问题",然后运用"哲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核心理念",引领中国发展。这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围绕"中国问题"进行"理论创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看,当代中国应首要关注五大问题:领域分离;权力与资本;公民社会;理性精神;政治解放。  相似文献   

8.
“保卫马克思”是阿尔都塞理论初衷。阿尔都塞立足《资本论》研究,聚焦“意识形态”问题,采用征候阅读法来理论地保卫马克思,捍卫马克思思想关于社会历史构成的“科学逻辑”。阿尔都塞冲撞意识形态界限的努力把意识形态的隐匿性、封闭性、统治性显现出来,从而为穿过意识形态幻象提供了理论前提。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维度探讨“个人消失”难题,是对马克思“个人被抽象统治”现代性问题的深入延展,但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精神分析”问题是从根本上错失了马克思的“解放逻辑”。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的成败启示我们要妥善处理形而上学批判和后形而上学希望的辩证关系,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生命源远流长,先秦以来的思想家大都在哲理阐发的过程中关注现实政治“,学而优则仕”的价值理念促使入仕者的理论世界与政治实践对接。随着日新月异的历史变迁,中国传统哲学逐渐以开放的襟怀融外在思想为内在智慧。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层面来看,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实现千百年来的政治理想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符合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时代精神。“以人为本”理念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时代阐发,力图和谐地处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开启与时俱进的价值视域。  相似文献   

10.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方法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从方法论角度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需要实现“四个转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上,实现由体系研究到问题研究的转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上,实现由传统解释到返本开新的转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上,实现由革命批判到建设创造的转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视域上,实现由中国化到世界化的转变。据此,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的内容不断完善,方法不断自觉,形态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质表达了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其他西方政治哲学以及与马克思主义其他领域的界分。它由"建立与共产主义政治行为相适应的正义原则与价值信念"为理论目标、"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公正及其人的解放原理"为研究对象、"实现从政治道德建构论向政治形而上学批判转向"为研究范式和"哲学的现实化与无产阶级消灭自身的统一"为实现方式等所构成。马克思政治哲学特质的明晰,不仅为马克思政治哲学原理的厘清和体系的创建奠定了科学基础,更有利于全面、准确地阐发在人类面临共同危机的全球化时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资本批判理论的层面重提马克思政治哲学,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则从入的自由发展角度汲取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意蕴,由是观之,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意义在于其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深远的人文意境仍然"在场".在当今时代,回答社会发展的问题域,仍然需要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视域、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在这个意义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社会的实践视界.  相似文献   

13.
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无论在研究的领域如基本理论、哲学史、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还是在研究的范式如文本解读、对话研究、问题研究、形态研究等方面,都存在重微观轻宏观的偏颇。为此,必须强调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研究原则,认识到从整体与部分、微观与宏观相统一的视域,理解和阐释研究对象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着的有机整体理念,借助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反思创新意识的强化,实现研究领域与研究范式的个性化和多样性与宏观性和整体性的统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应然之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与阿伦特的实践理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二者在不同视野中审视实践问题:阿伦特在公共领域的复兴这一现象学视域中审视实践问题,马克思在资本主义超越这一总体性视域中审视实践问题。从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出发,强调实践的总体性,凸显劳动活动的价值性、规范性维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当代建构的关键前提。  相似文献   

15.
杨学功 《河北学刊》2005,25(4):35-42
近两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随着"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之说的兴盛,马克思文本研究格外引人注目.目前讨论的重点是马克思文本研究方法论问题,特别围绕有学者提出的"以文本为本位"研究纲领,展开了富有意义的学术争鸣;与此同时,马克思文本研究开始向某些实质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除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研究外,学者们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而把这种研究的目标锁定于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对话范式的兴起,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使哲学对话走向"内在视城",对构建适应时代生活需要的当代中国新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以来,李达始终关注法律问题,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他的法学思想堪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开展法学研究的成功范例.具体而言,李达对妇女、劳动解放与立法运动以及社会主义宪法的关注和思考贯穿着立足中国现实思考法律问题的理论旨趣;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法律现象,考察了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阐明了法理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方法;他的《法理学大纲》是建构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体系的理论尝试,它以法理学话语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展开了法理学批判,还阐明了法理学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和核心论题.  相似文献   

17.
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组文章是上一期哲学栏目中的专题研究《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的续篇。其中,苏州大学任平教授认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指向一种“问题视域”的立场和范式,引领我们去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提出的“反思的问题视域”及其当代意义;反思和解答新全球化时代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在场的主要方式。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从哲学合法性追问的问题维度,探讨了哲学问题的实质与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并提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链,认为哲学研究是在对于人性的深层发掘和对世界价值意义的探索与创造中互动性地展开的。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哲学系冯平教授将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批判和建构视为哲学的工作方式,认为“为获得思想资源的解释”是一种有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研究。在中国现实背景中,“对解释的解释”必须以对中国问题的关怀为动力。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浙江大学认知与语言研究中心鞠实儿教授从人文与科学两方面探讨了逻辑学认知转向的可能性、理论基础、主要形态和基本特点,论证了逻辑的文化依赖与文明的平等原则,认为逻辑学将面临的重大问题是跨文明说理的规则问题。至此,《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已连续刊发两组文章,关于该专题的讨论将暂告一段落。但本栏目今后仍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18.
逻辑学的问题与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组文章是上一期哲学栏目中的专题研究《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的续篇。其中,苏州大学任平教授认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指向一种“问题视域”的立场和范式,引领我们去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提出的“反思的问题视域”及其当代意义;反思和解答新全球化时代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在场的主要方式。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从哲学合法性追问的问题维度,探讨了哲学问题的实质与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并提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链,认为哲学研究是在对于人性的深层发掘和对世界价值意义的探索与创造中互动性地展开的。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哲学系冯平教授将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批判和建构视为哲学的工作方式,认为“为获得思想资源的解释”是一种有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研究。在中国现实背景中,“对解释的解释”必须以对中国问题的关怀为动力。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浙江大学认知与语言研究中心鞠实儿教授从人文与科学两方面探讨了逻辑学认知转向的可能性、理论基础、主要形态和基本特点,论证了逻辑的文化依赖与文明的平等原则,认为逻辑学将面临的重大问题是跨文明说理的规则问题。至此,《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已连续刊发两组文章,关于该专题的讨论将暂告一段落。但本栏目今后仍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组文章是上一期哲学栏目中的专题研究《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的续篇。其中,苏州大学任平教授认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指向一种“问题视域”的立场和范式,引领我们去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提出的“反思的问题视域”及其当代意义;反思和解答新全球化时代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在场的主要方式。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从哲学合法性追问的问题维度,探讨了哲学问题的实质与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并提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链,认为哲学研究是在对于人性的深层发掘和对世界价值意义的探索与创造中互动性地展开的。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哲学系冯平教授将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批判和建构视为哲学的工作方式,认为“为获得思想资源的解释”是一种有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研究。在中国现实背景中,“对解释的解释”必须以对中国问题的关怀为动力。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浙江大学认知与语言研究中心鞠实儿教授从人文与科学两方面探讨了逻辑学认知转向的可能性、理论基础、主要形态和基本特点,论证了逻辑的文化依赖与文明的平等原则,认为逻辑学将面临的重大问题是跨文明说理的规则问题。至此,《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已连续刊发两组文章,关于该专题的讨论将暂告一段落。但本栏目今后仍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组文章是上一期哲学栏目中的专题研究《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的续篇。其中,苏州大学任平教授认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指向一种“问题视域”的立场和范式,引领我们去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提出的“反思的问题视域”及其当代意义;反思和解答新全球化时代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在场的主要方式。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从哲学合法性追问的问题维度,探讨了哲学问题的实质与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并提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链,认为哲学研究是在对于人性的深层发掘和对世界价值意义的探索与创造中互动性地展开的。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哲学系冯平教授将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批判和建构视为哲学的工作方式,认为“为获得思想资源的解释”是一种有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研究。在中国现实背景中,“对解释的解释”必须以对中国问题的关怀为动力。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浙江大学认知与语言研究中心鞠实儿教授从人文与科学两方面探讨了逻辑学认知转向的可能性、理论基础、主要形态和基本特点,论证了逻辑的文化依赖与文明的平等原则,认为逻辑学将面临的重大问题是跨文明说理的规则问题。至此,《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已连续刊发两组文章,关于该专题的讨论将暂告一段落。但本栏目今后仍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