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知情权是被宪法以及法律确认的,同时又受到宪法与法律的保障和限制。保障公民知情权,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法治国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现阶段已经初步形成了保障公民知情权的法律制度,但是还有一些缺陷。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应在行政程序立法中体现公民知情权;尽快出台信息公开法,保障公民知情权;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保密与公开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知情权从其性质上看具有宪法基本权利的性质,但是在我国,知情权目前还没有被明确的规定在宪法之中,而仅被确认于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通过近年来上述规范性文件的实施,目前采用宪法解释方法将知情权列为宪法一项基本权利的条件已近成熟。本文在对知情权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之上,分析了知情权当前在我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构保障和完善公民知情权的法律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可以在多学科视野之下加以探究:从信息学基础来看,信息的共享与信息的便利决定了政府信息必须向民众公开;从经济学基础来考察,信息的可交易性以及低廉的成本决定了公众有权获取和利用政府信息;从政治学与行政学基础来分析,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政治、民主(参与)行政和电子政务的当然之义;从法理观之,信息是一种权利形态,公民享有知情权,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政府的公开义务;从国际法观之,政府信息公开还是中国政府的一项国际义务.只有从法律上规定政府信息公开义务,才能保证公民知情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黄佳宇 《学术探索》2013,(12):56-60
行政信息公开之诉是知情权的司法救济方式,是保障知情权实现的有效方式之一。行政信息公开之诉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诉讼,由于行政信息公开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行政信息公开之诉具有自身法律的特质以及独特的法治维度。为了社会成员知情权的充分实现,我们需要对行政信息公开之诉的法治维度进行建构,为行政信息公开之诉的法治运作指明理论与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论知情权与行政公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情权就其权利属性而言,应是一国公民的宪法权利;公民知情权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政务公开特别是行政信息公开的方式;在中国,公民的知情权有宪法和法律依据并有知情权制度建设的初步实践,但公民知情权保护还存在许多问题,应当把知情权入宪并建立以统一的行政信息公开法为核心的政务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6.
消费者行使知情权之法律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玉文 《兰州学刊》2005,(2):133-135
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明文规定的权利,在一个法治社会任何权利的行使都有界限,消费者知情权的行使也是有法律边界的,消费者的知情权应以能使消费者充分、准确了解商品或服务和与之有关的情况为限.这个边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法官可以根据诚实信用、利益衡平的原则来合情合理地把握消费者知情权的边界.  相似文献   

7.
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小波 《社会科学》2003,(11):57-62
知情权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政治民主权利 ,应由宪法予以充分保障。知情权不仅是一种个人权 ,还具有参政权和请求权性质。知情权要求政府机关公开行政信息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而公开信息是政府的一项义务 ,是国家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基础。国务院已将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近期制度建设的重点 ,这是实现民主政治的良好开端。此外 ,还应保障公民的立法知情权、司法知情权、教育知情权  相似文献   

8.
薛冰 《理论界》2013,(8):86-88
由于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偏差,因而保障消费者知悉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对其做出理性经济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消费者权利体系中基础性权利的消费者知情权已被各国立法普遍确认,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也早有规定,但随着众多新型交易方式的出现,消费者知情权遭受损害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弱势消费者"的知情权,更加需要相关立法进行倾斜性保护。  相似文献   

9.
罗琼芳 《理论界》2008,(5):37-3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要解决农民主体法律地位问题。知情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人权,而且是一项前提性的基本人权。目前农民权益的赋予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和农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法律保障,主要表现在权益的“空置”和“落空”,其根本原因是现存法律制度对知情权规范供给严重缺乏。因此,必须强化农民知情权:第一,树立依法治理农村的理念。第二,建立和完善农村法治运行机制。第三,切实保障农民的政策、决策和个人权益知情权。第四,消除对农民的种种歧视。  相似文献   

10.
近段时间,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最高院要求建立并明确了法院新闻发布"禁区",笔者认为该"禁区"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同时认为我国公民的知情权应予以宪法上的确认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
郭殊 《新疆社会科学》2012,(2):86-90,142
非自愿移民是当代中国移民现象中的主要形式和突出问题。非自愿移民权利的保障与建设和谐社会紧密相关,其中保障非自愿移民的知情权尤为重要。应当通过有效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强对非自愿移民知情权的法治保障,从而为非自愿移民参与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提供可能性。包括健全非自愿移民的信息公告制度,完善非自愿移民信息公开的程序保障和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知情权既是公民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民主程序.中国面对环境知情权的法律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扩大环境知情权的权利主体,强化企业环境知情权的义务主体地位,拓展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强化环境知情权的程序保障立法,健全环境知情权的法律责任,健全权利救济机制,健全配套制度,完善我国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3.
知情权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小林 《兰州学刊》2005,(2):125-128
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政府的重要义务与职责,其实质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知情权的概念,即法律关系的一方从另一方依法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信息的权利与自由;知情权可根据不同的标准类型化,并与隐私权、保密权、信息公开权等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张纬武 《天府新论》2005,(Z1):172-173
民事诉讼当事人知情权,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对程序上与当事人有关的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及包含案件中断、中止、终结等法定事由应当享有的知晓、了解的权利.确立民事诉讼当事人知情权的基础是当事人对法律的价值追求,同时,确立民事诉讼知情权也是程序公正的要求.民事诉讼当事人知情权包含多项内容,但也受到一定限制,存在例外情况.  相似文献   

15.
李晓倩 《晋阳学刊》2014,(3):122-129
我国基金会信息披露制度的运作实践与立法愿景出现了严重背离,导致捐赠者知情权落空。囿于行政监管失效的现实,应当引入司法救济作为补充机制,以拓宽捐赠者知情权救济的法律路径,借由捐赠者私权利的行使,规范基金会行为,重建社会信任。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我国虽然仍存在着行政相对人参与权被忽视的情形,但是行政相对人参与权的重要意义已经逐渐为公众所认识。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行政相对人只有以个人或组织的形式参与决策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扩大公众参与也是民主国家的必由之路,而实现行政相对人参与权的途径首先是要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其次则是要保障行政相对人的获得救济权。  相似文献   

17.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利益的保护没有受到与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同等程度的社会关注,尤其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知情权的法律保护问题,远远没有引起立法机关和学界的重视.法院在处理股东知情权诉讼上的认识不尽一致,有碍公平与正义的实现.文章试从法理的角度,结合法院审理的一个案件,分析股东知情权法律保护水平低下的现状,从有限公司股东关系的特点出发,对股东知情权的范围、行使有限制做了阐述,并提出建立预防与救济并重的股东知情权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8.
知情权是世界各国公民享有的基本人权之一。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知情权表现为其有权了解侦查、起诉、审判机关是否立案、诉讼进程以及自身享有何种诉讼权利的权利。公安机关是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活动中首先接触的司法机关,它在保障被害人知情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切实维护立案侦查阶段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明确被害人知情权的范围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其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知情权是现代民主政治运动的产物 ,在各个具体国家和地区的现代民主化进程中 ,知情权的诉求一直作为主要内容而备受关注。知情权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对称问题 ,政治参与的有效性问题 ,行政信任危机的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进行观念培育 ,制度构建 ,提供公开性原则 ,进行绩效激励与责任承担 ,由此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20.
论新闻传媒在突发公共危机中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突发公共危机中保障公众知情权是现代传媒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本文拟从确保新闻真实,切实尊重受众知情权,把握舆论导向,科学保障受众知情权的角度浅析如何在突发公共危机中保障公众知情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