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劭平 《东南学术》2006,(2):152-160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新红学",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完全不是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手,极力贬损后四十回的艺术价值,制造近百年来中国文坛的一段大冤案.<红楼梦>在曹雪芹生前是一部相对完整的作品,现有的全部脂批都没有证明,"新红学"家的一个个附会也不足以证明其后四十回是高鹗的伪作.<红楼梦>这部奇书的生命在于它的完整性,后四十回是<红楼梦>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毗陵驿贾宝玉"悬崖撒手"更是令人回肠荡气.  相似文献   

2.
卢仙娥 《理论界》2014,(10):130-133
《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女性小说。作者曹雪芹不仅描写了许多女性人物,为她们创作了这部小说,而且以"女娲补天"神话开头,男主人公贾宝玉还具有女性化的色彩。《红楼梦》基本上维持着"女尊男卑"的思想,但是对女性却又有否定的视角。本文根据贾宝玉的"女儿观",对《红楼梦》女性的对立视角以及其原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而少数知识分子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及人生的空漠而追求个人自身心灵的和谐,他们在禅宗和佛教思想里找到了归宿。《红楼梦》中"金玉良缘"象征着选择儒家的人生道路,"木石前缘"意味着走道家的人生道路,但最终贾宝玉断绝一切尘缘而走向了佛门。结合曹雪芹的身世和经历,《红楼梦》典型地反映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无奈抉择。这位来自一个迅速败亡的封建大家庭中的知识分子,已经没有任何条件实现中国传统思想提供的人生道路,在他身上充满着繁华散尽的人生空漠之感,最终他只能遁入空门。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的情节主干是主角贾宝玉从“最喜在内帏厮混”的“绛洞花主” ,到“古今天下第一淫人”的“怡红公子” ,直至“世人莫忍为”之“情极之毒”而最终“悬崖撒手”① 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照中国章回小说的写作惯例 ,故事就应该直接从主角———贾宝玉说起 ,而《红楼梦》却起之以梦境 ,这个梦境又不是主角贾宝玉的 ,是那个住在“姑苏城”“十里街”“仁清巷”里“葫芦庙”旁的甄士隐之梦境 ,就是它吸引我们驻足 ,瞧一瞧 ,想一想 ,没准这里有什么事、什么人值得琢磨 :为什么有关士隐的一生的叙述 ,从小康到困顿到离家出走 ,大起大落 …  相似文献   

5.
生命价值失落后的痛苦灵魂--论贾宝玉形象的悲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开东 《江淮论坛》2003,(1):113-119
贾宝玉主要是一个以传奇化手法塑造的艺术形象.它是曹雪芹补天之志失落后痛苦灵魂的象征.顽石补天神话充分表明曹雪芹具有补天济世之志.贾宝玉作为情种的实质是隐于情,是一种无奈的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贾宝玉悬崖撒手,回归顽石,包涵有对生命存在终极价值和意义的追寻,但主要是生命价值失落后逃于佛禅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6.
八十回后,曹雪芹是要怎样写史湘云这个人物,这一直是红学界众说纷纭的问题。人们重视这个问题,不但由于史湘云是十二正钗中的重要人物,应当有个结局,而且由于这牵涉到小说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的最后命运。贾宝玉是否出家当了和尚?和他一起过着贫困生活的是薛宝钗还是史湘云?这样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红楼梦》的整体艺术构思和思想性。关于史湘云的最后结局,主要有下列五种看法: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反复强调“假作真是真亦假”,并精心营造了甄土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甄宝玉、贾宝玉等寓意“真”“假”的人物形象。清人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说“《红楼梦》一书,全部最要关键是真假二字。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木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不为作者冷齿,亦知作者匠心。”可见,“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真假互补关系,是曹雪芹对《红楼梦》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题材,为《红楼梦》的真实性提供了坚…  相似文献   

8.
一代文豪曹雪芹,有着浓厚的"异端"思想:一方面,《红楼梦》本身是一部宣扬"异端"的著作;另一方面,曹雪芹的超前之思、正邪两赋哲学思想都是不为正统所容的"异端"。曹雪芹"异端"思想的形成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前代及当代思想家"异端"思想的熏陶,以及曹雪芹坎坷的人生遭遇及独特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究曹雪芹"异端"思想,对于全面深刻认识曹雪芹,以及《红楼梦》的理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一部思想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巨著。曹雪芹在贾宝玉身上是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的。他让自己的主人公打起反对儒家思想的旗帜,并通过他和封建卫道者的斗争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封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悲剧作品的典范之作,其悲剧性精神在本质上是人的悲剧,具有普遍的价值与意义,深入传达出曹雪芹悲天悯人的现实情怀。因此《红楼梦》中的悲剧性精神还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与探索性。《红楼梦》文本全面而客观地展示出在以伦理道德统治为主导的封建社会里,个人或群体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导致了社会悲剧、爱情悲剧、家庭悲剧和人生悲剧的产生、交织与纠缠。《红楼梦》悲剧性精神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曹雪芹的悲剧性人生经历与小说中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悲剧命运的异质同构,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影响,还有时代、社会、历史、民族审美心理等重要元素的建构,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生发共同建构起《红楼梦》文本悲剧精神的高楼大厦。《红楼梦》的悲剧性精神形成了《红楼梦》崇高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论唐寅诗风对《红楼梦》诗词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压卷巨制.《红楼梦》又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与作者曹雪芹同时代的评论家脂砚斋说:“雪芹撰此书,亦有传诗之意”.曹雪芹在这部小说中创作了大量诗词曲赋,人们通常称为“红楼梦诗词”,其各体兼备、寓意深邃,具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红楼梦诗词或为了深化主题,陈述此书立意之本,或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或描绘周围环境,烘托故事氛围,或预示大厦将倾,家运消亡的悲剧结局…….作者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思想见解、精湛的艺术手法熔铸出一种独特的诗的境界.这些诗词一直成为“红学”领域研究和探求的重要课题.诸如:其中内容之一,就是《红楼梦》诗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诗意美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诗意之美的追求,是《红楼梦》较之其他古典小说在审美理想上的一个独特之处。《红楼梦》的诗意之美是曹雪芹将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传统诗歌的艺术精神创造性地融汇于小说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尝试。主要体现在意境营造的虚实相生、人物刻划的复层面组合和情节结构的空白效果等小说全局的整体建构上。含蓄深永的诗意之美不仅构成了《红楼梦》独有的艺术风貌,而且大大提高了它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的成书走了一个异常复杂的悲剧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质变和升华。曹雪芹在写《风月宝鉴》的时代是一个破落的纨绔子弟。他借助小说的外壳,通过贾宝玉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现实和历史的异端见解。其主要表现为从风月之情到违圣真情;从风月之悔到意建之悔;从齐家到出家;从补天到空。高鹤的续写是败笔之作。《红楼梦》成书的演变是一个由平庸到颖脱,又复为平庸;从正统中挣脱又复归于正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有关科举的描写不是《红楼梦》的主要内容 ,但却是其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书中与科举有关的人物形象的分类考察 ,从贾政与贾宝玉、甄士隐与贾雨村及其他相关人物的对比分析中探讨了曹雪芹的科举仕途观、人才观 :曹雪芹通过宝玉、黛玉等人物形象体现了自己对科举仕途批判与否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红楼梦》中贾府男性人物命名的研究,探讨曹雪芹的人物命名艺术。观点有三:一暗含了中国民俗,二暗示了贾府命运,三暗喻了作者的身世,从中可以窥见曹雪芹为《红楼梦》人物命名的高超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研究是一门显学。新红学差不多走了一条考证的道路,主要研究曹雪芹和贾宝玉的关系。《红楼梦》主题很复杂,而不应该只有单一的解说。《红楼梦》主题研究应该是本体研究,前人给我们做了很多论述,这些论述值得综述。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的甄宝玉与贾宝玉思想个性先同后异,并最终彻底分化。小说中二者并置,互相映衬,意在表现离经叛道与回归仕途两种不同的人生模式和人生态度。甄、贾二玉性格由合而分的过程,是作者在世俗化与个性化之间徘徊游移并最终取舍的过程;二玉最终的性格分裂,也流露了作者创作心理的矛盾:他虽然最终令贾宝玉选择了出世之路,但在感情上又不能全然跳脱俗世的牵绊,因此让甄宝玉从贾宝玉身上分离出来,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二者相互补充,既可以写出仕途经济对一个人的荼毒和异化,又可以突出贾宝玉最终抉择的艰难和可贵。  相似文献   

18.
两千年前,庄子以著名的“蝴蝶梦”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困惑与迷惘;时隔千年后,曹雪芹以“红楼梦”抒写出他对社会的忧患和人生的感伤。庄子“以天下浊,不可与庄语”,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厓之辞”发泄他的一腔愤懑,曹雪芹则塑造出“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的贾宝玉,以倾吐胸中的块磊。庄子与曹雪芹,一个是豁达的哲人,一个是多情的骚客,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相距甚远,但二人却是同一机杼,同一怀抱。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是很喜欢用诗歌词赋等东西来塑造自己笔下的人物。《葬花词》可以称得上为林黛玉的代表作,而《芙蓉女儿诔》应算得上为贾宝玉的代表作了。 不同人物的不同的诗词,反映着不同人物的世界观。它将突出《红楼梦》的中心思想。《葬花词》对林黛玉的世界观作出较为完整的表现,它突出地表现着《红楼梦》的重大中心思想之一(特别是封建主义对于女性的摧残),今读者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谈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的人并不多,若搁过它不读,则对贾宝玉的为人,《红楼梦》中心思想的认识,那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手帕:传情的使者——论“手帕”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帕在《红楼梦》中是众人的普通生活用品,更是红楼儿女传情达意的使者,在贾琏与尤二姐、贾芸与小红,特别是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微妙情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曹雪芹在物件运用上,超越语言符号意义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