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失和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同领藏传佛教格鲁派。清中叶以前的历辈达赖、班禅均能彼此相安,和好相处,各执领地。然而到了清朝末年,在多方因素的制约下,双方产生矛盾并不断升级,最终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关系破裂。其矛盾演变结果,对近代西藏地方的发展和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藏政教始末》为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尼玛(1883-1937,以下简称班禅大师)应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请,于1934年3月19日前往出席总理纪念周之际在南京中央大学的演讲词。全文由其秘书长刘家驹(藏名格桑群觉,1900-1977)译出,辞极详尽。《西藏政教始末》演讲词于1934年3月23日和3月26日在《大公报》分两期刊载全文。全文内容共有13个部分。讲述班禅大师对国内政教政策的理解,以及阐释藏传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承。该文对于研究西藏政教及当时民国政府与西藏得关系,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杰觉拔格西翻译刊行密法仪轨与经典,开启民国时期以汉文单行本传播藏传佛教的新形式。他注重讲授格鲁派经续、咒语与修习次第,详细阐述显密教理与修法仪轨异同,消弭汉藏佛教间的误解与偏见,建立双方佛教交流的契合点。他前往内地多省启建息灾和平法会、传绿度母、弥陀长寿合修等密法法门,为弟子传承密法灌顶授戒,汉地佛教居士界逐步成立修持密法的信仰团体。他支持僧人前往西藏游学,为求法僧人讲授西藏佛教历史传承与宗派状况,为汉僧入藏求法寻求便利。多杰觉拔格西是民国时期内地弘传藏传佛教密法的先引,他的弘法历程书写着以教佑国的揣思,推进汉藏佛教交流的行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地叙述中央当时从西藏社会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政策。经过双方代表艰苦的谈判,终于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班禅.额尔德尼的固有地位和职权应予以维持。"这为解决班禅.额尔德尼的固有地位和职权问题做出了法律规定,为十世班禅返回西藏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从六个方面论证了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对解决班禅.额尔德尼的固有地位和职权问题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汉藏文资料,概述了中国西藏与尼泊尔古代、近代、现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关系,说明了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6.
达赖、班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随着格鲁派发展的需要,二者形成了互为师徒的关系,后来又产生破裂,直至中断。考察研究这一关系,有助于了解历史的真实,又可澄清某些是非。一、达赖、班排活佛转世系统的确立及其名号的由来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有八大著名弟子。第二人为克珠杰(即一世班禅),最末一人为根敦朱巴(即一世达赖)。自这二人始,形成了达赖、班禅两大转世系统。(一)达赖系统1447年,根敦朱巴在今日喀则建扎什伦布寺,寺成即任该寺池巴,直到1474年圆寂。1478年,扎寺铁桑林扎仓堪布和根敦朱巴亲…  相似文献   

7.
塔葬是佛教特有的葬式。藏传佛教的塔葬制度具有特点。西藏寺院中的灵塔以历辈达赖喇嘛和班禅的灵塔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8.
班禅系统与保持着具有坚实政治基础的传统友好关系。十世班禅确吉坚赞大师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两个重要历史阶段,以藏传佛教领袖和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应邀或受中央委托先后四次前往拉卜楞进行针对性的宗教活动和工作视察,对于当时以拉卜楞为核心的甘肃甘南乃至邻周川青两省藏区的政权建设、社会稳定及民族宗教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河湟宝卷流传于甘青两省河湟流域多民族地区,是内地宝卷西传入青后,与当地多民族文化相融合并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一种民间信仰形式。由散韵结合到有韵无散,由民间宗教发展为融合藏传佛教元素的民间信仰,河湟宝卷与青海河湟地区的民间信仰"嘛呢经"之间体现出相互密切的关系,具有浓厚的汉藏双重信仰文化特征,二者之间是一种流变和衍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杜永彬 《中国学术》2001,3(3):280-288
藏传佛教的西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在十九至二十世纪这100多年中,藏传佛教的西渐掀起了几次高潮。先是进入西藏的西方探险家、传教士、旅行家、记者、学者的“东引”,将藏传佛教介绍给西方人;后是藏族高僧的“西传”,到西方讲经说法、著书立说,把藏传佛教带给了西方人。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藏族高僧在西方的讲、辩、著和西方进入西藏“取经”的互动,奠定了藏传佛教西渐的格局。藏传佛教要在西方社会生存和发展,必然要融入西方社会,被“西化”;西方人认同和信仰藏传佛教,不知不觉地被“藏化”。  相似文献   

11.
西藏的邮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西藏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决定了它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西藏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古代西藏邮驿是官方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近代西藏,邮政开始被普通人认知;和平解放后,邮政成为西藏的现代化公共信息传播渠道;与电信分离后邮政的信息传播功能被分化,成为一综合性社会服务行业.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传入西藏后,就不断适应藏民族的心理、习俗,并在西藏政治、经济的封建化过程中实现了藏族化,这说明藏传佛教不仅能适应某一特定的社会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而且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从教规、教义、仪轨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在社会主义时期,只有坚持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团结、教育、引导的方针,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不断进行宗教自身的革新,发挥藏传佛教和广大信教群众积极作用,才能真正实现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藏传佛教主要是格鲁派黄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达赖、班禅两大活佛世系的形成以及蒙藏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拉卜楞寺之所以成为甘、青、川、康交界地区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是因为它们的建立和发展与藏传佛教发源地西藏各大寺院有着密切的法缘关系。文章通过对拉卜楞寺六大学院修习体制渊源的考述,阐明了该寺与西藏哲蚌、色拉、甘丹、扎什伦布等寺院密切的法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西藏宗教是一种多功能的宗教.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转型,藏传佛教的传播表现出了功能的双重性.具体体现在五方面:宗教传播密切了人与神的关系,虚拟的精神世界却麻醉了、泯灭了、失却了民众对现实世界的生活激情;宗教传播有助于社会整合、社会控制,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有碍社会的变革;西藏宗教传播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但却造成了发展的同质化、单一化;西藏宗教的传播增加了民族的认同感,但同时造成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即冲突叉一致的矛盾状态:西藏宗教传播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统一,但也会引发社会动荡、冲突、分裂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清代民国时期西藏佛教寺院经济是西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佛教寺院经济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与历代中央政权扶持,西藏地方政权及贵族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代民国时期西藏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是和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权体制相适应的,同时也是建立在西藏独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清代民国时期,佛教在西藏城市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无论是在经济、城市空间布局上,还是在城市居民的思想精神上,都有着明显的宗教特征,留下了藏传佛教寺院和寺院经济的深刻烙印。  相似文献   

17.
1923年冬,九世班禅离开西藏,东来15年。九世班禅积极与国民政府联系,为西藏问题的解决做了诸多贡献。国民政府借班禅大师东来的机会,加快解决西藏问题的步伐,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努力,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存在一定的失误。  相似文献   

18.
河州地处汉藏交汇地区,是明朝进入川西北和乌斯藏的门户,也是甘青藏茶马古道的枢纽。为了加强对西北藏区的统驭,明王朝大力经营河州,在河州等藏汉边境地带设置茶马贸易市场,建立茶叶征收交易、茶马比价及金牌信符等一系列茶马贸易管理措施,积极开展甘青藏区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活动。明代河州茶马贸易之繁荣,再现了河州在甘青茶马古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同时也促进了藏汉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众多的高等院校中,位于渭水河畔古城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是我国唯一的异地办学的特例。从地理位置上讲,这所学校位于祖国内地的陕西;从行政归属上讲,这所学校又隶属并服务西南边陲的西藏。正是这种独特优势,使西藏民院在其5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是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的重要教育基地,而且是西藏和内地文化的重要交流窗口,更是汉藏民族之间相互沟通、紧密团结、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20.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班禅及达赖交往频繁。这种交往,反映了中共对国家统一和西藏发展的深切关注,体现了党在民族、宗教、自由、人权等一系列问题上的鲜明立场。本文以文献梳理为基础,探析了中共中央对西藏社会发展的重视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