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成文 《社会科学》2001,(10):62-66
邪教是人类社会历史大河中的一股逆流 ,它以轻率和任性的态度反对人类经长期探索而形成的认识模式、社会组织模式、行为模式 ,其目的和后果具有明显的反人类、反社会、反进步的特征。邪教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本文探讨其中的文化根源、精神根源和思想道德根源。一、邪教产生的文化根源邪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社会某些弊端、阴暗面或消极方面的折射。对这些社会弊端、消极方面 ,进步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会采取积极的社会实践的方式来进行变革 ;但是某些非基本阶级、阶层或非主流阶层由于自身力量的不足 ,则往往采取一些隐晦方式进行对…  相似文献   

2.
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瓦解以来,人类所经历过的社会都是有阶级的社会,人类杜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科学地认识阶级杜会客观规律的钥匙,是无产阶级胜利地进行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武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类的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没有客观规律可循的,人类盲目地受着历史必然性的支配。只有在马克思、恩恪斯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后,人类历史才成为科学,人类中的先进阶级才开始自觉地依据客观规律,为历史开辟前进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一切设想和寻求,都不过是空想。只有在马克思、恩格斯创造了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后,社会主义才成为现实的前景。科学的社会主义不同于空想的社会主义,一个主要之点就在于  相似文献   

3.
论改革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支配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改革实践呼唤着改革意识,改革意识促进着改革的实践。 一 改革需要变革意识。变革意识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从宏观上讲,变革意识要求能够主动地意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前进的序列。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不是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而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正> 改革是历史的动力。凡是前进的社会,无不依赖于改革;只不过有大改与小改,自觉地改与不自觉地改之分罢了。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改革的社会。只是,社会主义改革与其他任何一种阶级社会的改革,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群众性,即是社会主义改革独有的品质,是社会主义改革先进于其他社会改革的最显著标志。一、社会主义改革的最深刻的原因和最强大的动力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任何社会的变革,最终都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以需要改革,自然也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出来的客观要求。在社会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劳动者是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因而劳动群众对社会的各种要求,是社会变革的最深刻的原因和动力。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阶级、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阶级、阶层矛盾扩大和激化的危险.实现阶级、阶层的合理化是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中南地区辛亥革命研究会1983年学术年会于12月13月至17日在郑州举行。研究会理事长章开沅同志主持了会议。这次年会围绕着“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这个主题,对以下诸问题展开了深入地讨论。如什么叫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包括那些方面的内容,怎样区分进步思潮和反动思潮,社会思潮的沅流,它与社会经济和阶级之间的关系;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爱国主义有什么联系,辛亥革命时期爱国主义的特征;无府主义在辛亥革命前后有无进步作用,辛亥革命史研究如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等等。  相似文献   

7.
<正> 王学典同志《“阶级观点”再认识》一文(《史学理论》1988年第2期.以下简称王文)认为:阶级对抗、阶级斗争主要是指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本身,阶级剥削和压迫是阶级社会前进的动力,剥削者作为一个阶级和劳动阶级一样是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创造者,研究阶级社会的历史要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即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王文虽然不乏启发意义,但就其基本见解看,几乎都曲解或误解了经典作家关于阶级观点的基本思想.为了正确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很有必要把这些问题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8.
谈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内部发展动力问题,人们往往会提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诚然,它们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形态所共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仍旧存在这两对基本矛盾。但在寻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时,只限于这两对基本矛盾的本身就难于说清问题。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中,两对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所以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如果我们再深究一步,那么很显然,阶级斗争又起源于各个阶级之间的不同的物质利益。历史上各个社会形  相似文献   

9.
刘金伟 《新疆社会科学》2012,(1):111-116,142
阶级作为我国历史上分析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面临着理论和现实的困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要正确认识阶级分析的功能,特别是要正确认识阶级冲突的功能,既不能忽视也不能放大。目前,迫切需要处理好几种主要的阶层关系,通过调整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权力关系和身份关系,重塑中国新型的阶层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10.
风云际会的近代上海戏剧舞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凡 《社会科学》2000,(2):62-64
辛亥前后的上海这座历史大舞台,给上海戏剧文化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从而为上海文化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自徽班进京到京剧在北京形成,其在清代后期向全国的大发展和在艺术上的大变革,首先是在上海兴起的。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与社会变革同步的戏剧改良运动(京剧改良运动)首先在上海发轫。从清庚子年(1900年)开始到1905年前后,以汪笑侬、潘月樵、夏氏兄弟为代表的一批京剧艺人,投身京剧改良运动,上演了大量进步剧目,并对京剧在艺术上进行了改革。京剧改革家汪笑侬清末曾任河南太康知县,投身京剧演老生,学京剧“三鼎甲”之一的汪…  相似文献   

11.
<正>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和政治越来越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根据这种认识,本文试从政治的角度,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至关紧要的问题,作一初步分析和探讨。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结论 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我们党明确提出基本路线有两次。党的九大把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  相似文献   

12.
<正> 广东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是近举行年会,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一国两制”等问题,展开学术交流和探讨,一,关于改革与开放问题与会者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也是一种“革命”,但这不是本来意义上讲的革命,即不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其革命意义在于: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涉及政治、文化、教育和卫生等各个领域,从而出现全面变革的局面.这种革命,表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是在稳定的政治局面下逐步实现的,但却是更加深刻的一种特殊的革命.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具有普遍意义,它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是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的规律所支配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不断完善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这就要求对那些脱离中国国情和违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东西进行全面地改革。改革作为我们党领导四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将贯彻四化整个过程。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 (1) 社会主义社会是改革的社会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变革中前进的。阶级社会中,社会变革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矛盾不再体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但社会变革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过渡时期,指的是从资本主义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就标志着过渡时期的结束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到来。我们认为,这是对马列主义有关论述的误解,为了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实有进一步商榷之必要。(一)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整个社会制度翻天覆地的根本变革,这个变革,仅仅通过一次简单地变更财产所属关系的运动,是不能完成的。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深刻而艰巨的一场革命,是社会发展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飞跃。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这场由私有制经济到公有制经济、由剥削制度到非剥削制度、由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社会的伟大变革中,不  相似文献   

15.
当前,由于社会生活和道德领域中凸现出不少新的问题,人们开始重视社会进步与道德发展的二律背反现象了。所谓社会进步与道德发展的二律背反,是指在历史发展的某些转折时期或社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的时期,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同时出现的道德混乱或“滑坡”现象。而在整个社会出现这种二律背反的同时,在道德领域内部也往往出现一些特殊的道德效应。这些道德效应既是由社会变革所导致的,又作用于社会变革,它们常常伴随着某些消极道德行为,使社会进步和道德发展二律背反现象显得更为突出。因此,笔者认为,探讨历史转折时期和社会结构变革情况下的道德效应,对于探索改革时期道德建设的规律性,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结构变革时期常常存在着三种比较典型的道德效应。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阶级属性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一种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还有一种把它同封建社会主义归为一类。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我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准确地判断各家各派社会主义思潮的阶级属性,根本点在于它们反映的是哪一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以及在实践中要达到的目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是一种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是反映资产阶  相似文献   

17.
<正>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总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重要目标。关于这个问题,报刊上已发表了很多文章。本文试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特别是同资本主义思想腐蚀和社会主义思想反腐蚀斗争的关系问题,谈一点看法。(一)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在阶级斗争仍然存在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它不能不受到阶级斗争的制约和影响。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以后,仍然会存在着阶级斗争呢?这是因为,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虽然已经被消灭,但是它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二大破旧创新精神,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掌握,并产生了和正在继续不断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一 改革,就是破旧创新。改革的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一切不适应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曰之旧,一切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日之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里,这个矛盾是对抗性的,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这个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它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行调节来解决不适应的部分。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旧东西,我们都要破除;凡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新东西,我们都要创建。这就是要改革。  相似文献   

19.
今年初,广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在顺德县委党校召开1985年年会。七十三名会员及地市党校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主题开展了学术讨论,与会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也是一种“革命”,但这不是本来意义上的革命,即不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社会主义国家体制改革的革命意义在于:它以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主,涉及到政治、文化、教育和卫生等各个方面,从而出现全面变革的局面,使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焕然一新。这种革命,相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来说,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表现为“急风暴雨”的形式,它是在稳定的政治局面下逐步实现的,但它是更深刻的革命,是一种特殊的革命;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具有普遍意义。它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是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性质的规定所支配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深化的必然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此,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和掌握世界上已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同时,只有打开“门窗”,放眼世界,同各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才能看清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激发我们的改革创新热情。同志们认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引起精神文明的变化,改革经济体制,发展物质文明,为精神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特征和社会主义其他发展阶段法律特征有何区别呢?本文试作如下分析: 一、在本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下人民内部各阶级共同意志的表现,而不纯粹是工人阶级意志的表现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任何类型的法律,都是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意志的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上升到领导地位的工人阶级,也可以说是特殊意义上的统治阶级。从发展趋势看,社会主义是消灭私有制的社会,是非工人阶级的社会成员逐步工人阶级化,最后导致阶级消亡的社会。因此,就总体而言,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理所当然地是工人阶级意志的表现。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