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憧憬着幸福的未来,亦无时无刻不在忧患中度过。人类社会发展史,交响着幸福与忧患的变奏曲。中华民族在忧患中发展,《周易》思想在忧患中产生。正如《周易·系辞》指出:“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之故。”《周易》教人“明于忧患”,“外内使知惧”,表明人类生活每前进一步都会有坎坷,会有暗礁,有出乎意料的风云变幻,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周易》使人正视忧患,及早预防,善鉴往事,免蹈复辙。  相似文献   

2.
儒道两家向来非常重视人生意义问题。庄子对他所在的那个大动荡时代的人的痛苦境遇体验深切,他始终以哲人的慧识关怀着个体的解脱。他发问道:“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在深思:芸芸俗生终日忙忙碌碌,疯狂地追逐名利,无情地侵害争夺,获得了什么成功?这样活着岂不丧失了人的内在价值?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人的归宿,人们难道不是确实存在着蒙昧吗?人生“果有乐无有哉?”庄子这样的发问已直接取向于对生存的意义的具体感受——苦乐——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界就《周易》逻辑思维方法展开了研讨和论争,类推与演绎两种观点针锋相对。笔者认为,《周易》主要运用的方法是类推而非演绎。 1·1《周易》以类比类制作八卦 卦画是《周易》的核心内容,而《周易》卦画系统以八卦为基础,八卦相重生成六十四卦,所以,弄清八卦制作方法是研究《周易》逻辑思维方法的前提、基础。 《易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  相似文献   

4.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其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忧患意识,也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它是从政治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种政治意识。这种政治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因此,忧患意识又是祖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政治智慧,也是先驱们必备的政治素质。黑格尔不止一次用米混尔巴的猫头鹰入夜才开始飞翔的现象来比喻哲学家当社会濒于没落而出现,毫无例外,每当国家多难,民族危亡之秋,也正是先驱们忧患意识凸现的时候。屈原忧愁忧思而…  相似文献   

5.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认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兢,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予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者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渭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忠义水浒传序》)第一次从人才角度对《水浒传》的丰富内容作了评价。虽然叶昼、金圣叹也对其中的人才问题发过一些精当的意见,可惜未引起今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数”在《周易》中并不是抽象的代码,而是具有生成性、变化性、全息性的符号系统,它与象、时、位、理、占等结合,是一种以时间性为主导的时间与空间性存在.它无所不包,既代表天地自然,又“推天道以明人事”,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它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言的“数”有很大区别,《周易》之“数”尽管是数理符号,却充分体现了《周易》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7.
一、四重世界的认知模式《周易》经文大体成书于殷末西周之初,十翼则大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周易》本为卜筮之书,与巫术有源远流长的复杂关系。《周易》是古人用来处理天神、地祀、人鬼与人四者之间的变化沟通关系的重要经典之一。汉代的著名象数派易学家京房早就认识到《周易》是处理天神、地祗、人鬼与人之间的经典,《京氏易传》卷下云:“孔子曰: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京氏认识到《周易》包含天、地、人、鬼四重世界,殊为难得。《周易》首乾卦,乾为天,次为坤卦,坤为地,可见,《周易》十分…  相似文献   

8.
一、《周易》的編纂《汉书·艺文志》說《周易》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是传統的說法。孔子不作《易传》,从宋欧阳修《易童子問》提出疑問,經今人的研究,可說已成定案。至于伏羲、文王以至还有神农、夏禹和周公,过去也被认为和《易》都有关系,但异說紛纭,誰也沒有充分的証据。今人研究,則不肯定作者。郭沫若先生在写《周易的时代背境与精神生产》时說:“易經是古代卜筮底本。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也不必是一个时代。”聞一多也說:“卦爻两辞,本非出自一手,成于一时,全书卦爻异义之例,曷可胜数?”郭沬若先生后来作《周易的构成时代》一书根据《易》五条爻辞說“中行”,认为一定是指晋中軍将  相似文献   

9.
《周易》时间问题的现象学探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时间问题是一个烦难的问题,也是一个为今天的易学研究所忽视甚至遗忘的问题。其实,《周易》是先秦古籍中最集中而深致地关注与论述时间问题的一部典籍。其时间观,是在原始文化的人文土壤中滋生出来的,具有独特的人文素质、品格与精神。《周易》的筮符结构就是它独特的"时"结构;而所谓"命运",表述的是一种处于神性时间与人性时间之际的巫性时间。"知几,其神乎"正是《周易》对这种巫性时间的趋于哲理内涵的追问。它显示了一种现象学的意义。用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努力对周易时间观作深度解读,以"在"的提问会应《周易》"时"的价值与意义,在反思与批评中揭橥《周易》时间观特点。在众多的巫术文化中,唯有《周易》巫筮转嬗、成长为以哲理、伦理为主的史文化,这与它的巫性时间观有着密切的人文联系。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而这种智慧主要表现为对境遇的时机化体认,可称之为“时”的哲学。不能将《周易》之“时”简单理解为一个线形的时间流,而应理解为一个表征宇宙万物存在方式的全面撑开的境遇。人作为宇宙大化流行中的一种存在,必然也是一种境遇性的存在。天地之“时”的品格为生生不息,人生顺天应时就应自强不息。《周易》对这一充满玄机的宇宙之“时”的探究,正是为了观照人生,以提高人的生存品质,而这也正是《周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周易》研究的进展──评《周易通读》王新伟《周易》为中国文化之源,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早已举世公认。自然宇宙、社会人生之哲理,无不涵盖于其中,故“易”为古代之经曲,居《六经》之首,为历代学者必读之。无论治世、做人,无不从中得到启发。故自古以来对易解...  相似文献   

12.
<正> 常变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历代哲人都用它来表述自己深邃的思想,在不同哲学体系中,都有其突出地位。王夫之对常变范畴的内涵,作了多层次的探讨,在其自然史观、人类史观及思想方法诸方面、作了普遍应用,大大提高了它的理论水准。一、居因乎常,动因乎变王夫之的常变观,发端于他的絪緼生化的自然哲学。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既有常住性(常),也有其变动性(变)。《周易》的中心思想,就在于研究事物的常变关系。他  相似文献   

13.
一《易经》本来是一部占筮的书,它具有研究预测与决策方法的性质,其内容含有比较深刻的数理和比较丰富的哲理。但是它又同古代的迷信观念相联系,企图超现实、超实践地掌握人们的命运,这样一来,《易经》同时又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由于它的数理和哲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转化规律,其朴素的辩证法不断地获得自然历史进程的“应验”,加上儒家学派对它注释发挥,衍义出《易经》(或称《十翼》),合《易经》而为《周易》,~*(《易经》也是《周易》的通称,本文涉及的所谓“《易经》热”,实际上是指“《周易》热”)被定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因此,两千多年来,儒统治下的人们将《易经》视为《圣经》,自觉不自觉地对它顶礼膜拜,而它那远比儒家的片面渲染更深刻的文化价值,则渗透到人  相似文献   

14.
<正> 论易不言天而言乾——《外传》卷一乾论之一(原文略)想要弄明《周易》之道,首先应该弄明《周易》对于道和德两个概念的真正含义,泾渭分明地同老子《道德经》的观点划清界限,①摆脱他的影响,才可逐步深入,观其会通,神而明之,应乎万变。我在研究《周易》的同时,先完成了《老子衍》一书,把重点放在专门揭露老子思想的原形方面,与人共见,然后在我的这部《周易》中再阐述我自己的主张,与老子对立,目的就是为了这样可以使读者容易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5.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首《越人歌》见于汉刘向《说苑·善说》。歌词的产生始末,《说苑》引楚大夫庄辛的述说作了介绍:“鄂君子晳之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插(?)花,张翠盖,而拉犀尾,班丽袿衽,会钟鼓之音毕,榜枻越人楫而歌?璐窃?‘滥兮抃草滥予昌桓泽予昌洲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  相似文献   

16.
刘明武 《中州学刊》2003,(1):142-147
做人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制定这个规矩到底应该以什么为参照坐标 ?《周易》与其他几部重要经典有个一致的结论 ,即价值标准应该以生生之源为参照坐标。生生之源 ,在《周易》里被表述为自然存在的道。道在《周易》《论语》《道德经》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天地万物从这里发源 ,人的价值标准从这里诞生。老子主张“人法道” ;孔子说“朝闻道 ,夕死可矣” ,价值至境与宇宙本体在《周易》与儒、道两家的文化里是统一的。如何做人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 ,如何做事也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内 ,同样有一个“该不该”的价值判断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贡问他:往日夫子教导弟子,“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占”,何以老来好《易》?对此孔子详作回答,其要点是:“前祥而致者,弗祥而好也,察其要者,不诡其德”;“《尚书》多缺点以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遗言”;“求其德而已矣,吾与史筮同途而殊归”;“《易》有君道焉”(见帛书《易·要》).这符合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态度.也说明年老前之孔子并不好《易》.者子也是一位“不语怪力乱神”者,但其史官身份,要求他必须了解并研究《易》.因为史、卜、筮、祝这几种人“每每是相兼相通”(李学勤语),甚至“周易这个典籍的编纂出于史官”(朱伯崑语).所以.孔子所说的那几条理由,皆适用于老子.事实上,老子当比孔子更早更多地接触与研究《易》,受其影响更大,下面拟从几个方面对比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8.
唐明邦 《殷都学刊》2003,(1):110-110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历来有着重要的地位。《周易》诞生于安阳里 ,不止安阳人引以自豪 ,海内外学者络绎不绝赴里朝圣 ,无不钦羡。《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 ,30 0 0年来 ,不断受到尊崇。研究《周易》的著作多达五、六千种 ,中国其他文化典籍望尘莫及。殷周之际出现的《周易》只有经文 ,仅是一部占卜之书。王公大臣及平民百姓 ,往往利用它来占筮决疑 ,作为重大抉择的参考。春秋末年 ,相传孔子对《周易》作了新的诠解 ,出现“十翼”(即《易传》) ,深刻地阐发了《周易》的哲学思想及其多方面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正> 《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经》又由《象》和《辞》两部分组成,而以《象》为中心。《辞》和《传》所含之义理是围绕着《象》而生发的,是解释《象》的。《周易》中的《象》(即卦象和爻象)本是一种符号,象征一定的吉凶祸福。其实它是一个空模子,不能确切地说明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冯友兰先生说它是“没有数目字的公式”,是用符号表示出来的“空套子”。“正是因为它们是空套子,所以任何数目字都可以套进去,我说周易可以称为宇宙代数学,就是这个意思。”?《周易》之“象”只是“—”、“?”两个符号,确实是太抽象了,由它们组成的卦象,也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立  相似文献   

20.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筮书,然而它更是一部系统的人格理论著作,因为该书在向问卦者预示吉凶祸福的同时,还告诫他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解决问题方面应取何种人格、应遵循何种行为方式,《周易》的这个性质,《周易大传·系辞下》曾以“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的精要论说加以归纳,即认为只要按《周易》卦爻辞的旨意去行事,去调节自己的言行,就能事事如意,无不符合人生的准则,就能成为他人仿效的榜样.《周易》的人格理论是极其丰富的,它是众多的作《易》者对自己、他人及华夏先辈处世准则、人生经验的系统总结.本文所论,仅是这些丰富内容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