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非均一评价的区域生态农业系统聚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生态农业。在已有的区域生态农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从功能指标和结构指标两个角度构楚了区域生态农业系统评价体系,并根据生态农业系统多投入、多产出的特点,采用非均一评价方法——DEA方法,对我国生态农业系统建设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系统建设水平比较差,区域的非均衡性很突出。根据此评价结果,依据BCC和CCR效率值,将我国的30个地区划分为三类区域进行比较发现:我国生态农业系统建设水平与农业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和环境发展的非均衡性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因此,对我国生态农业系统建设问题,应该具有相应的外部调控与管理的差异性,不能只采取同一政策同一标准。  相似文献   

2.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和发展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传统思维,进行理念创新,即借鉴和利用现代发展理念,从效益农业、市场农业、科技农业、组织农业、标准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和资本农业等八个方面进行落实.  相似文献   

3.
吴金瓯 《云梦学刊》2006,27(1):75-77
创建学习型组织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学习型组织理论不仅仅是管理理论的一项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要把握这种思维方式的内涵,就必须对思维方式进行历史考察.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天人合一"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系统思考"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一、宏观模式之一:"现代生态农业"大模式 (一)针对贵州省情,我们提出"生态农业"大模式其外延因生产力水平不同可能与世界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实施的范围、层次、规模也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即实行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农业. 贵州农业发展大模式如何选择?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应吸取现代农业之长,避其之短,从传统农业单一模式中跳出来,借鉴现代农业的手段和方式,直接建设生态农业,走一  相似文献   

5.
常远 《学术研究》2001,(6):12-15
作者认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倡并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式,把对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认识纳入了先进的社会系统工程框架."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系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建党治国的科学思维、系统思维与创新思维,"德法结合"、"德法并重"的治国方略则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延伸.  相似文献   

6.
一谈到思维,有人总是喜欢把它简单地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抽象思维,一是形象思维。然而,人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内容是极其复杂的,人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领域是极其广阔的,这就决定了人的思维活动,思维方式也极其复杂,思维领域也极其广阔,它的全部内容和方式,并不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种方式所能概括得了的。美学家、评论家为评价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美的特征所进行的审美描述(这里不包括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描述),运用的则是一种既不同于抽象思维,又不同于形象思维的思维方式。例如,范开认为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法律事实认定中强调"理无可疑"的方式与近代西方以来所流行的自由心证方式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但是中国传统法官在法律事实认定过程中所深具的"平民式思维"和伦理政治思维趋向,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强烈的实用主义的诉讼品格,从而导致中西之间法律事实认定方式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也是中国传统社会诉讼制度始终无法走上形式理性的内在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8.
现代系统本体论研究表明:世界是系统的世界;世界上的任何物体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着。这就要求我们以一种新的认识形式或思维方式——系统的认识形式或思维方式来认识系统的世界。这种在传统的认识形式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思维和系统认识,能否真正反映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等复杂的本体特征,达到对系统的系统认识呢?这是许多系统哲学和系统认识论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有些学者(如B·H·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更具有现代存在论的意义和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对马克思社会存在本体论的解读是不彻底的.马克思实践存在论的的基础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论纯粹的存在论违背马克思哲学原则的实质.建筑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变革意义的思维方式,正是凭借这种思维方式马克思完全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理论模式,并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创立了实践存在论意义上的新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建设性后现代有机思维生长于怀特海过程哲学,而建设性后现代的有机马克思主义一出场,便以其"有机的生态整体"与"人类的共同福祉"的鲜明特质实现了对建设性后现代有机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建设性后现代的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特质上,更体现在其对中国传统道家生态思想文化的积极借鉴以及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而形成的与建设性后现代有机思维的现实关照的交相辉映上。  相似文献   

11.
“休谟问题”有因果性的必然性问题和具体的因果关系问题这两个不同的层次。在因果性的必然性层面上,又有人类因果性思维的必然性和现象的因果性必然性两层含义,在因果性思维形式之下才有对现象之因果必然性发问的问题。但仅凭因果关系的普遍性也说明不了具体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在具体的因果关系层面上,又有着具体的因果关系、具体的因果关系的现实、用具体的因果关系接受的特殊现象这样三层含义。休谟问题的核心含义是具体的因果关系的必然性问题,能针对这一层次做出回答才算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而这种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既不是可以经验到的,也不是可以完全抽象的认识,而是属于关涉到“存在”本身的本体认识。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思维方式日益显露出缺陷和有限性的弊端。复杂科学的引进,要求我们超越传统思维方式,把教育看作一个复杂的、稳定的而又动态、自我发展的系统,为我们进行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教育研究本身的复杂性,也要求我们以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腐败现象的产生及蔓延有其社会结构的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伦理本位、差序格局,之二是正式规则与潜在规则同时并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型,包括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的转型,但是,传统因素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腐败有着很强的亲和力,促进了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因此,反腐败需要建立法理型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4.
都安瑶族自治县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发展山地现代农业是解决该县农业人口粮食问题的最佳选择,而生态农业又是发展山地现代农业的最佳模式.因此,都安瑶族自治县应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采取各项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恢复和重建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赵敏 《船山学刊》2005,(3):176-178
本文提出从农业系统和中国哲学的整体思维角度认识中国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系统概括了三才、气化、阴阳五行和圜道等传统农业哲学思想。并结合现代西方农业的弊端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宁夏南部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生存环境,决定了必须在这一地区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根据这一区域资源禀赋的特点和传统农业的经验,结合当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省域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出一种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齐鲁民间艺术是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功利性与纯粹而浪漫的艺术品性,既矛盾又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它关于政治、经济、宗教的复杂态度。一般地说,相对切实的社会生存与发展需要,齐鲁民间艺术并不认为艺术品性是最重要的,当两者不能统一时,它完全有可能趋从前者。这一点,除可从中华一体化文化的历史性规定中获得某种解释外,而衍生于齐鲁这块浸透了伦理政治型文化精神的土地上所不可避免地带有的更为浓重的社会性色彩,决定了它必然更为崇实。本文认为齐鲁民间艺术因此便有一种文化思维和文化方式的潜在定势。这种定势在发展齐鲁民间艺术的独特文化精神和艺术品性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新乡土小说之所以为"新乡土"小说,其关键既在其所书写的对象,更在其书写的方式.新乡土小说虽然仍具"城乡"二元对立的叙事思维内核,其基本叙事模式也承续了已往传统,但在这些传统模式中蕴含许多审美新质.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生产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土地流转以及农村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悖论表明,我国农业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以市场为导向,靠政策来扶持,进一步深化农业生产各要素的流动性变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乡村社会资本生态:动态发展中的共存与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转型"带来了"转型乡村社会"的情态。在此催酶诱化之下,乡村社会资本也就由"单质同一性"转向了"异质多元性"局面:既有传统社会资本,也有现代社会资本,更有处在亦新亦旧、新旧杂陈"中间状态"的社会资本。它们共同汇聚于乡村基层,使得社会资本生态呈现出"多元一体"关系中的动态发展。乡村社会资本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表明,两者并非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同时也昭示出乡村社会应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进行"建设性的建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狭窄选择。这就要求人们在对乡村问题(包括社会资本)考量时需要打破既成的"发展主义的思维范式"和"二元论"的思维取向,真正在破除"非此即彼"模式中去蠡测"转型乡村社会"的实在,惟有如此才能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展现出来并阐释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