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论三种文化的互补与整合——改革开放30年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化就是意识形态再现的载体,再现和传播不同意识形态的模式"立论,从宏观的视野将当代中国文化划分为三种文化:国家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对它们首先进行了历史的爬梳,阐释了其在时代变革和社会转型中彼此消长的过程,着重分析各自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所产生的变异和形成的特征.进而指出:国家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由于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当下中国,谁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中心文化,而又相互无法替代,各自拥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空间和语境,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它们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而创立先进文化的时代需要,则要求我们将三种文化的互补与整合转化为现实.先进文化的创立,应是以国家文化为主导,以精英文化为中坚,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创新工程.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其与意识形态共谋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模式。消费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渗透实质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鉴于此,可将大众文化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现代商业社会中高效传播的新形式,有计划地进行大众文化生产,以主流价值引领多元文化思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一  罗理章 《学术探索》2014,(3):147-152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政治表达、社会整合、情感培育等意识形态功能。大众文化冲淡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信仰、冲击着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威胁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借鉴和吸收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台、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众文化时代进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及其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艳  张彭松 《理论界》2006,(2):145-146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是依靠现代大众传媒技术,人为地、理性化地加以传播和操纵,并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可供消费的、即时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以极其强大的单一性、同质性和宰制性代替了传统的深度文化,使文化本身失去原本所应具有的丰富性和超越性,造成现代人的精神压抑。从本质层面来看,大众文化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统治形式。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对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具有重大的意义。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同一过程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承载性,从建设先进大众文化的维度出发进行探讨,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王野 《理论界》2014,(10):44-47
当今文化全球化席卷世界各个国家,随之呈现出新的特征,其渗透性和隐蔽性更强,对我们民族国家产生双重效应,对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重大影响,在带来机遇的同时,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受到了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政治强势推行文化霸权,离散我国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意在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西化"。对此我们必须采取对策,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而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党对主流意形态的指导地位要更加牢固,组织一个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制度。而且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要占领属于自己的网络文化阵地,掌握信息主动权,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众文化建设需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不断前进,以"五大发展理念"为要求深刻把握我国大众文化科学发展的内在机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话语体系,妥善处理好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将大众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有效相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的发展是西方文化霸权向外输出的过程,大众文化的泛滥对我国文化发展形成一定的冲击。在大众文化影响下,我们将面临文化霸权与本土文化的矛盾,面临大众文化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挑战。如何处理好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规制大众文化在我国各个领域中的蔓延、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这是当下文化研究和发展须直面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强化意识形态吸引力看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提出了通过文化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吸引力的任务。从这一要求出发,可以引出我们对通过文化建设,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实践价值(尤其是在社会现实生活领域)的一种新思路的思考。基于这一思路,更加透彻地了解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遭遇的多元文化挑战,以及分析先进文化建设应有之义,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党中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地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与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也具有鲜明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是中国特色,具有民族性;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具有阶级性;是先进文化,具有发展性;是大众文化,具有人民性;是和谐文化,具有包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切忌过犹不及;必须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反对文化沙文主义;必须坚持意识形态原则,避免一花独放;必须贯彻文化改革创新,防止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方式已经从单位传播转变为社会传播。互联网、影视媒体和手机通信的快速发展,不仅实现了当代文化视觉化,而且也提升了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效力与地位。在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中,大众的或民间的信息权力迅速增强,并且获得了更加广阔和更加有效的展开形式与运行空间,导致社会权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2.
张宜军 《理论界》2010,(6):155-156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为出版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新动力与新机遇,出版工作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在这场伟大建设中的作用,及时抓住这个机遇运用这个动力,自觉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庄严使命。出版工作者要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武装自己,拥有和谐的先进理念;因为生产的是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必须弘扬科学风气,传播科学知识,引领科学精神,荟萃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要更加主动地进行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的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6,(2):234-239
新媒体及其传播的自由、开放、大众、平等、即时、海量等特性,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起挑战和冲击,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理性回应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挑战,关键是找到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路径,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媒体相融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新媒体文化,坚持辩证施治,确保新媒体空间长久清朗。  相似文献   

14.
先进文化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基于对先进文化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我们党提出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发展先进文化的能力,根本的是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应着重从五个方面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化的时空背景及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晚清以来,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中国与世界的接触和交流都使得中国文化发展处于一个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交织的时间场与本土化和全球化共筑的空间场中。在这一文化生态背景下,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具体形态可以分割为“前80年”与“后20年”两个时段来进行描述。在“前80年”,革命话语充斥和支配着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了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双重改造,三者形成了一个“文化等腰三角形”,最顶端正是“革命”背景下的主流文化,两底端分别是被主流文化改造过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后20年”,经济建设话语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其文化格局也形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最顶端正是“建设”背景下的大众文化,两底端则分别是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这三个要素的分化组合几乎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迁史。  相似文献   

16.
党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大力弘扬党史文化,发挥资政育人功能,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文化形态,对加强意识形态整合,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党史文化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现代国家特征、西方文化渗透、多样化思想观念存在 ,分析说明任何国家都必须确立国家意识形态 ;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党的事业的保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 ,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所有制形式多样化、文学艺术形式多样化、思想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一个新的时代背景.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有助于夯实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增强了民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扩大了国家的意识形态魅力.而外来文化产品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多元思想及其所依托的大众文化等,则构成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通过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扶植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构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预警系统等措施,可有效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9.
文化共生可以分为良性共生与非良性共生,多元文化的良性共生则是文化和谐的基础,非良性共生一般由文化冲突、文化同化等导致.文化和谐指称多元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和谐、内容和谐、即时性与历时性的和谐等.和谐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文化,指称人类最高级别的文化形态,是融合世界各种文明,世界各民族文化、各文化形式的高度有机统一的文化共同体,属于和谐世界的范畴;狭义上的和谐文化,在当代中国就是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作为一种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先进文化,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畴.从文化共生到和谐文化,表征着多元文化发展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也彰显出了文化自觉的发展规律和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已经发展了将近一个世纪,但是一直以来,学界较为关注的是其意识形态性,而忽略了其作为一种文化样态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作为后现代社会的主导文化,大众文化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较为突出的形式特征:鲜明的拼凑风格、视觉形象的极度膨胀和以高科技为主导.这些形式特征在当代的影视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大众文化进行细致的形式特征分析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大众文化,同时,对我国当代的大众文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