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贡问他:往日夫子教导弟子,“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占”,何以老来好《易》?对此孔子详作回答,其要点是:“前祥而致者,弗祥而好也,察其要者,不诡其德”;“《尚书》多缺点以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遗言”;“求其德而已矣,吾与史筮同途而殊归”;“《易》有君道焉”(见帛书《易·要》).这符合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态度.也说明年老前之孔子并不好《易》.者子也是一位“不语怪力乱神”者,但其史官身份,要求他必须了解并研究《易》.因为史、卜、筮、祝这几种人“每每是相兼相通”(李学勤语),甚至“周易这个典籍的编纂出于史官”(朱伯崑语).所以.孔子所说的那几条理由,皆适用于老子.事实上,老子当比孔子更早更多地接触与研究《易》,受其影响更大,下面拟从几个方面对比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试论《尚书》的编纂资料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战国之前出于统治管理的需要,经常发布各种诏令文件,是即所谓“书”。书的撰拟出自史官之手,同时还有一套严格的档案文件保管制度,使得书的保存流传成为可能。这是后来《尚书》得以编选的前提条件,从中亦可窥见到《尚书》之名的由来原因。《尚书》的编纂资料来源决定了其性质,因而《荀子》谓“故《书》者,政事之纪也,”《史记》谓《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都正确指出《尚书》源于统治管理文件的根性及成因。近代的疑古学者钱玄同虽不相信《尚书》,但又谓《尚书》似乎是三代时的“文件类编”或“档案汇存”,却有几分道理  相似文献   

3.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与《马王堆汉墓吊书老子》不仅篇章不同;且前者只二千余字,只及后者十之四。而就相同章看,有的基本相同,但也有不尽相同之处:文字增多;而且近1/6的文句含义有出入,甚至差异很大。简、帛两类《老子》是否出于一人之手?还是后人在楚简类《老子》基础上的改写与扩充?楚简本是否是一种节选本?或者是另一种古传本?简、帛《老子》有没有各自的时代标记?……理顺这些问题,也许就能弄清楚简、帛两类《老子》的作者了。从“早出说”与“晚出说”看作者郭沂最早指出,楚简类《老子》出于李耳老聃,帛。今本类《老…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在谈到《老子》中“德”、“道”概念的时候说:“德的原始含义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迄今并不清楚而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的原义显然并非道德”(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老子》书亦名《道德经》。其论“道”与“德”精妙玄奥,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范畴和认识论范畴。因司马迁为《老子》作者立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易经》并称。这不仅因为《老})《易》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许多共同的概念范畴,而且因为《易经》是老子学说的源头,而老子学说又极大影响了《易传》作者,使之成功地把卜篮神学之书改造为哲学人文著作。一、《易传》的学派归属与成书《易经》是老子学说的来源之一。《易传》是对《易经》的哲学阐释。它的作者是谁?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孔子晚而在《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y”。此后,直到北宋,学者们普遍承认孔子作《易传》。北来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对孔子…  相似文献   

6.
(一)《老子》一书是由《道》和《德》篇所组成,后世因之称为《道德经》,"道"、"德"是《老子》学说的重要范畴.但是《老子》中所谓的"道"、"德"与传统观念的道德是截然不同的,童书业在《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中说:"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德'乃是一般所说的'道德'的反面".此语道出了老之之所谓"道"、"德"的特质.在《老子》学说中提出"天法道",因此"天之道"乃是"道"的表现,而与"天之道"相对立的,则有所谓"人之道".《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认为,这"人之道"就是《老子》当时"一般所说"的"道","天之道"则是它的反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曾遍览中祕所藏,且具有敏锐的史家眼光,其《史记》特重采摘《尚书》,其采摘去取要远胜于当时的《尚书》学大师,方式十分灵活。其诠解《尚书》及《书序》资料,不限今、古文说义。特别是《太史公自序》篇,从多个层面对《书序》有所模仿。《史记》所述孔子"序《书传》"、"序《尚书》"、"论次"《书》,等等,并不等于言孔子作《书序》,其义均谓孔子曾"编次"过《尚书》。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0,(6)
清华竹书本《金縢》篇有简14枚,约410余字,与今本首尾一致,中间行文有详略之异,有的异文很重要,如孔传以今本《金縢》之"周公居东"为周公东征,马融、郑玄以为是周公待罪于东,而竹书本《金縢》有"周公宅东三年",证明了孔传的正确。《尹至》篇有简5枚,共154字,主要写伊尹谋夏之事,为伊尹与汤的对话,属今本《尚书》中的《商书》,情节与《吕氏春秋·慎大》篇近似。《尹诰》有简4枚,共112字,孔颖达疏据"晚书"《咸有一德》而以为"是伊尹诰大甲,故称‘尹诰’",由清华简本《尹诰》看,该篇中伊尹与之对话的是汤而非大甲,这也说明"晚书"《咸有一德》确属伪书,清华简本才是真正的《尹诰》或《咸有一德》。清华简《说命》分3篇,从简背的次序编号看,当有简30多枚,简背篇题作"尃敓之命",即"《傅说之命》",《书序》所谓"《说命》"当是"《傅说之命》"的缩写,其内容与《国语·楚语上》所记载的傅说事迹相近,而与"晚书"的《说命》三篇不同,说明"晚书"《说命》三篇并非《尚书》原本,清华简《傅说之命》三篇才是真正的《尚书》原本。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略地评论了丁四新著的《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一书,认为:作者是以发展及平等探求《老子》文本变化之道的观念来指导其楚竹书《老子》之校注的;在具体的校注中,作者重视语言的系统性和历史性,对于随文释义的方法保持了足够的清醒;作者在人们时常不甚留意之处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这很可能与作者作为一名思想史研究者的身份有关;对于楚竹书本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作者并不轻信陈见和权威专家的训解,而是从文本的思想史脉络出发,广征文献,审慎考据,在不轻易破除古义的同时而又努力得出新见的。总之,本书将郭店简本的校注推向一个新的学术高度,是《老子》整理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10.
一、读帛书本偶得 通行本《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元物之象,是谓惚恍。 魏晋时人王弼为《老子》一书作注,解释这一章说“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  相似文献   

11.
《康诰》与《康王之诰》皆为《尚书·周书》中之篇目,二者写作之背景、时间、内容、目、的、作者根本不同,这在《尚书》中是非常清楚的,不须多言。司马迁作《史记陶I,上古时代(主要指传说中的尧、舜、禹和夏、商、周各代)之史料、史实,除司马迁亲身实地考查所获资料之外,大多是以《尚书》之史料为依据的。《史记》中之《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多以《尚书》为原本,甚至许多即摘录《尚书》中之原文。《尚书》中之篇目,《史记》几乎都提到。然而,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却把《康洁》与《康王之法》相…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有"《书》标七观"一说,其相关内容最早见于传世文献《尚书大传》、《孔丛子》两书。两书载记稍有差异,但就此并不能认为"七观"说属于秦汉或魏晋时期儒者所臆造,恰更能证成其为战国流传下来的一些有关孔子论《书》的"传"文或传说。"七观"说不仅概述了《书》之核心要义,亦对汉魏时期不同《尚书》学派诠释《尚书》之向度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传统经典的形成与史官文化有密切关系。史佚是殷周易代之际及周初最有成就的史官,他写作、编辑的史学、文学文献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长久以来,史佚的文化成就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从现存典籍中钩沉史佚的资料,有助于具体了解传统经典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史官、史官文化的密切关系,并有可能为了解《尚书》、《诗经》、《周易》的写作、编纂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尹振环 《中州学刊》2008,(1):172-176
《老子》,是史官向侯王献上的"南面术".汉文帝离古《老子》最近,而且离战乱最近,所以,他不是用笔墨,而是用自己一生的言行为《老子》的"南面术"作注疏的.后来的唐玄宗,生长于贞观盛世之后,他对《老子》的御注御疏则更多的是从东汉以来的重生、贵生、养生、修身方面来理解的,实是对《老子》重大的负面的修改.不同时期的帝王对《老子》的不同态度,充分折射出了帝王文化与《老子》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哲学的经典。自先秦韩非《解老》、《喻老》以来,历代注老、诂老、解老、释老之书层出不穷,连篇累牍,数以千计。其中有真知灼见,能光被学林之作,亦不在少数。致使后来为学之士,欲超越前人水平,另为独具创见之诠释者,甚难。不意李水海同志却知难而进,独辟蹊径,从楚语方言入手,考证训解《老子》,成《老子<道德经>楚语考证》(下简称《考证》)一书,严谨精细,系统深入,新意迭出,成一家言,使《老子》研究别开生面。 《考论》一书,考释帛书《老子》中楚方言辞语凡五十一个,探索楚语的起源、形成、演变以及《老子》所用楚语和通语异同的专论三节,考证《老子》成书时代的论文一篇,无论是词语考释还是专题研究,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概言之,全书特点有四:  相似文献   

16.
<正> 从明代开始,有人怀疑《老子指归》不是西汉严君平(严遵)的著作,从而影响了后代学者对该书的重视,近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中,亦没有论及此书的。实际上,这部书出自严君平之手,是中国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现就其真伪问题考辨如下。一、古籍对《老子指归》的记载及其考辨《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载:严君平“依老子、严周之旨,著书十万余言”。《三国志·秦宓传》载:“严君平见《黄》、《老》,作《指归》”。晋常璩《华阳国志》载:严君平“著《指归》,为道书之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载:“《老子》严遵注二卷(字君平,蜀郡人,汉徵士;又作《老子指归》十四卷)”。《隋书·经籍志》载:“汉徵士严遵注《老子》二卷”。唐玄宗《道德经疏外传》载:“严君平《指归》十四卷,汉成帝时蜀  相似文献   

17.
老子书问世以后,注家众多,各以其观点来注解《老子》。据焦竑《老子翼·考异》说:“古书传世,为人所窜易者多矣。而《老子》尤甚。”因而,对经文真伪之考订,实为一极难解决复杂的问题。 谨对经文进行力求符合实际的考订如下。 (1) 章段调整 老子书原刻在竹简上,由于脱简错简或任意改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与春秋史官的哲学思想孙以楷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事物对立统一性质的认识,常常是用一与两、或阴与阳等概念来表示的.一、两概念及阴、阳意识在《易经》、《诗经》、《尚书》中已经出现,但作为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则主要是春秋史官们的贡献。阴、阳二字最早见于《诗...  相似文献   

19.
盟誓是我国古代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其影响波及古代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记载我国古代君王文告与君臣活动的《尚书》为例,全书共58篇,其中以盟誓为主要内容的就有《甘誓》、《汤誓》、《泰誓》、《牧誓》、《费誓》、《秦誓》等5篇之多。《史记  相似文献   

20.
帛书《要》篇中出现的“尚书”二字对已有的《尚书》学史的基本观点并未构成本质性的冲击,最多只能说是细微的修正而已:出土文献中称说的“尚书”与传世文献中称说的《尚书》并不是一回事,今天所谓的经学意义上的《尚书》在先秦时期只称《书》;《要》篇中的“尚书”既不是指《连山》、《归藏》,也不是指《尚书》;《墨子·明鬼下》篇中的“尚书”也不是指《虞书》。“尚书”在先秦时期泛指“上古之书”,《墨子·明鬼下》子墨子称说“尚书”二字有可能来源于《要》篇孔子称说上古典籍的习惯称谓。曾一度被学术界公认的清人王念孙改《墨子》中的“尚书”为“尚者”的观点值得怀疑,王氏之说虽然在文本上下语气上讲得通,但并没有实据,甚至可以说是属于据己意臆改,其说在出土文献的确证下显然已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