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科学技术只有通过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劳动者才能实际成为第一生产力。文化建设用思想观念、科学知识、劳动技能等武装人, 以强化国民素质来提高社会物质生产力, 实质上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工程。文化建设是公共事业, 是国家通过政府税收来保证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 满足以全社会为主体的宏观市场消费需求; 同时又是公共产业, 是国家通过政府投入来保障产出的一种市场行为, 由国民素质提高、生产力第一要素优化而获得巨大的产业回报  相似文献   

2.
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革命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方向。生产力包括三个物质要素(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两个非物质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是以渗透到三个物质要素中,改造三个物质要素,提高三个物质要素的素质、能力和水平,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则是改善和调整三个物质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也就是说改善人(指劳动者,下同)同生产资料,人同生产对象,改善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改善分配方式等,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达到促进生产的目的。科学技术是特殊形式的生产力,它必须体现在三个物质要素中,经济体制的改革则是通过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体现出来的,它是以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去影响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由于科学技术渗透到影响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各个要素之中,并同各个要素结合、联姻,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科技渗透于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促使生产工具的改革和创新,可以解放巨大的生产力;科技渗透于劳动对象,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改变和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促进生产力的提高;科技渗透于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素质,将科技转交成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科技渗透于组织管理,使科学管理成为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运筹性重要因素;科技渗透于法制之中,使法律与科技的关系更加密切,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科技渗透于金融,强化科技与金融的联姻,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发挥启动力的作用;科技渗透于国际社会之中,加快国际交流和合作,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正> 首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包括三个要素,即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并用于生产过程的劳动资料以及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构成了生产力的主体,但是并没有把生产力的复杂系统包括无遗。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 ,人 (劳动者 )的因素是关键。在人的各方面素质中 ,道德素质是最基本的。道德问题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个体道德素质的优劣关系到劳动者以何种精神状态投入到生产过程 ;群体道德素质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从而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社会公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尚的职业道德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家庭美德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人的综合性道德素质 ,必将使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企业素质结构,是指构成企业系统的生产力二要素的质量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它包括三部分,即职工队伍素质、技术装备素质和生产经营管理素质。企业的素质,首先表现为生产力二要素的质量,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质量。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数量一定的条件下,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质量,企业系统才能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的素质可以看作是职工队伍的素质和技术装备的素质。其次,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其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成败,所以,企业的素质还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一、职工队伍素质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状况与发挥程度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决定因素;同时,“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所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与劳动者的个体素质,而且与劳动力群落和总体的素质有关。我们通常所说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实质是指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其中主要是劳动力的素质结构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就制约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因素而言 ,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低 ,进而劳动者思想道德观念滞后和科学文化素质差、生产活动能力低等因素常常被忽视。这一严重偏向在本质上加剧着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成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缺乏内在动力的根本原因。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形势下 ,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人是生产力中重要的主体因素 ,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得以表现和实现的关键前提和基础 ,因而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状况对生产及生产力有着直接的和根本的影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愚昧落后更不是社会主义 ,没有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 ,也就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一、人的思想觉悟在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 我们认为,人的思想觉悟同科技、教育、企业管理一样,是发展生产力的一个因素。在生产力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甚至是带有决定性的要素。劳动者质量的提高,既取决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取决于劳动者的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如何以最少时间,生产出最大限度的产品,是离不开人的自觉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谢维营 《云梦学刊》2001,22(2):13-16
作为哲学范畴的生产力与作为经济学范畴的生产力有重大区别,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主体不断增长的需要与原有生产力水平局限的冲突,生产力的社会结构是劳动组合形式,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是通过新旧劳动组合形式的更替实现的.知识生产力不但产生了新的劳动者主体、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生产目的,而且将会出现新的劳动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1.
十四大报告谈到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努力实现关系全局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确实,科技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首先,这种作用表现在它渗透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使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和知识结构改善,使劳动对象优化和使劳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指出 ,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人是生产力的主体 ,知识经济的兴起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必由之路 ;人的全面发展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适应劳动者现有素质提高的可能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求劳动者的素质相应提高,这就要发展教育。但是,一定水平上的生产力只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费。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教育经费、结构的制约,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必须有一个过程,这就存在一个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适应劳动者现有素质提高可能性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舆论界经常责备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太低,适应不了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需要。我认为,这种责备是不公平的。因为决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根本动因是现实生产力水平,教育只是一个必要条件。我国现有的劳动者素质是与我国还存在大量落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发展教育,使劳动者素质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整个生产力体系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其理由是:现代科技在当今世界的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决定着生产的组织结构、方式,决定着产品韵结构、质量。而且左右着生产的发展方向,左右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速度。科技作用大于劳动者直接劳动的作用,无可置疑地是第一生产力。第二种观点则赞同传统的生产力定义及生产力二要素、三要素说,反对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生产力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前生产力或元生产力,它与生产力体系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生产力体系,是对提高整个生产力体系的功能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因素。其理由是: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之外,在科学实验中产生的;科学技术是作为一种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非现实的生产力存在着;②在生产力体系内,劳动者才是具有决定作用的首要因素。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劳动资料的创造者与劳动过程的承担者,离开了劳动者就没有人类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现在人们都已经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不少人误以为这只是指自然科学,不包括社会科学(含人文科学)。其实,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这可以分四个层次来看:第一,社会科学虽然不直接决定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但是直接决定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劳动者的素质和智力水平,尤其是现代化的劳动者需要更多更好地懂得社会科学。第二,任何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成就都必须通过社会决策与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所以领导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组织科学、行为科学等对于发展生产力是至关重要的,从…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既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又是生产关系的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分别结成技术组织关系和经济组织关系。技术组织关系是指由劳动的技术分工所形成的生产诸环节的连续性和劳动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它包括劳动组织的规模、分工与协作的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的技术比例。因此,这种关系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诸要素的组合状况。技术组织关系的变化会改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职能和参加劳动的方式,从而导致劳动者经济组织的改变。由于劳动者参加劳动的方式是经济组织关系的一个方面,经济组织关系能否顺应技术组织关系的发展要求,往往以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方式即经营方式是否变化为  相似文献   

17.
略论社会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胡昂生产力本身是客观的物质形态,科学是生产力,其中间必然有一个转化的过程。通俗地说:科学理论通过渗透,作用于各生产力要素,而对生产力发生作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主要包括:一、通过对劳动者的培养和...  相似文献   

18.
要全面理解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社会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对最积极最活跃的“劳动者”要素的作用,提高劳动者的质量,协调劳动者互相之间的关系和劳动者与别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把社会科学排斥在“第一生产力”之外的看法,是对“第一生产力”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19.
文化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归根结底是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因此,文化艺术部门也应学习和研究生产力的开发。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即人——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关键是做人的工作。因为没有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是不会自己创造财富的。要想让劳动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探明劳动者潜在力量的源泉,并且研究如何将它转化为社会的包括个人的财富。一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由体力、才力、导力三个方面的力量组成的。这三个力量共系一  相似文献   

20.
教育之所以能在经济方面得到收益,是因为:教育能够再生产科学知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能够再生产劳动力,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还能够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劳动者,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育还能够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并把科学知识,即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因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增加国民收入.同时,教育还能够使受教育者在投入到劳动之后,增加个人收入.可见,教育能够在经济方面获得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