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属于很有现代经济意识、靠写作致富的少数作家之一。他一生在努力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时,也主张尽力赚钱,追求经济效益。在文化传播实践中,他找到了一条既面向作家又面向读者市场的通衢大道:让作家面对自己,写出各自最好的作品;让编辑兼半个经纪人,面向市场统一调理、配制、吆喝。他的文化输出,严格地说是一种"文化产品的贸易",一切创作行为既要符合商业的原则,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要有助于"敬德修业"、增长知识、愉快身心、丰富生活,让世界真正与全面地了解中国。林语堂走出了一条文化人既不必做官,也不必依附于人受气,而完全靠自己一枝笔,自得自适,名利兼收的新路,但"畅销"这一目的,对他才华的表现和所推动的进步文化事业有所掣肘。  相似文献   

2.
回归、审视与选择--论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督教家庭和教会学校教育,造成林语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隔阂;旅居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又使林语堂对"自己民族特有东西"情有独钟.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与他同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有所不同.他有着强烈的回归传统文化的倾向,同时又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审视着传统文化,以西方的视角选择着传统文化,而他的回归、审视与选择是彼此关联、相互渗透的.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一直被誉为"中西文化之间的游者",林语堂凭借其精湛的中西语言功底和对中西文化的通晓,将中国古典文化译介到西方社会,促进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接受。因此将在异质文化融合的视角下,以林语堂的小品文翻译为个案研究对象,探讨林语堂在东学西渐过程中发挥的积极的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张骞出使西域为开端的古"丝绸之路"虽成为历史,但其促使中西文明第一次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接触碰撞中相互激发、学习、滋润,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分,进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张骞通西域开始的对外传播,掀起了中国对外传播史的扉页,成为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对外文化传播、交流的开端。而从传播效果研究方面来看,张骞的"凿空"无一不体现着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技巧等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关系。本文试从传播主体西汉王朝、传播对象西域各国两个方面对张骞"凿空"之行的传播效果来进行审视,浅析其传播实践及在中国传播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琼州学院学报》2019,(6):123-128
圣约翰大学开阔了林语堂的知识视野,培养了他良好的学科基础、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能力、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科学严谨的精神,四年圣约翰的教育,林语堂的"文武全才"已现端倪。圣约翰大学这种教会学校的排他性教育,不准中国学生接触中国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的规定,造成了林语堂在中国文化学习方面的"断层",这也是教会学校——其中包括圣约翰大学欠林语堂的一笔"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后,以跨国文化工业公司为主体的世界传播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世界文化传播体系的核心,全球性文化市场已经形成。在其语境下,好莱坞在中国一方面推介其新自由主义传播思想,同时利用文化帝国主义逻辑加强媒介控制力度,中国电影只有在充分认识国际文化传播的现状基础上,坚持"例外的新自由主义"及"新自由主义例外"的原则,超越支配/抵制二元模式,使中国电影传播逐渐融入世界电影传播体系,才能取得国际国内市场与文化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对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孔子学院在连续四年的规模扩张之后,开始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旨的孔子学院能否通过日常汉语教学较好地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这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作者从四个方面反思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传播战略:首先,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明确孔子学院到底要传播中国的什么文化;其次,分析当前国际文化格局和文化传播过程可能遭遇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各国语言文化传播战略;再次,厘清如何传播,通过什么渠道和机制进行文化传播;最后,密切跟踪孔子学院的对外文化传播效果,展开科学的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8.
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从如下方面着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提升传播内容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话语风格,增强传播的吸引力;不断推进高素质的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式,提高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以闽南乡土文化为起点,在西洋文化道路上长跑,在中国传统文化基地上竞走,以建设性、向前看的姿态,广采博取,用自己的生命形态推动中国文化特殊转型,成为宽容谦卑、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和文化巨匠。林语堂反复强调自己的"闽南人"身份,对闽南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价值体认,并以自己独特方式推动闽南文化向世界传播,提升了闽南文化的知名度,扩大了闽南文化的影响力,为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儒学产生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我们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采取了迎合依附、争夺受众、话语渗透等多种策略,造成了佛教在传播中的有意"误读"现象,同时对儒学的传播构成竞争挑战,并弱化了儒学对文化传播话语权的控制.促成了儒学的思想重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中国的流行音乐文化进行了梳理,在回顾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运用音乐传播学理论,对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过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化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施萍 《社会科学》2005,16(11):99-104
林语堂与"革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以及他对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理解.林语堂从"语丝"时期激进的社会批判转化为"论语"时期社会批评和文化建设并重,其态度的变化标志着评判知识分子价值体系的重建,他在原有的道德-政治尺度之外,又增加了文化的尺度,社会角色也由单一变为双重.在这双重角色中,林语堂更看重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的日本媒体的中国报道,呈现出一个以"中国威胁论"为终极目标的趋同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不管什么样的中国报道,日本媒体皆通过想象乃至编排中国,营造出一种挑战世界秩序、冲击全球经济、干扰地域格局的"中国威胁论"的氛围。我们需要一方面秉承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努力提高自身实力;一方面亦要深刻把脉日本媒体的潜在意图,有力地展开话语批评与形象宣传,加强中国文化传播力的建构。文化传播力的建构应当从创立文化传播中的议程设置能力、培养文化传播中的叙事技能、提升文化传播中的整合传播力等三个方面着手,积极推动媒体宣传,正视来自日本、美国,乃至世界媒体的报道乃至挑衅,正面积极地宣传自己,加强文化传播力的建构,树立起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大国国家形象与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丹卉 《天府新论》2009,(1):118-123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的中国获得传播,这与当时的文化环境有密切联系.文化环境的变化促使五四前期高扬"德赛"精神,"德赛"精神凝聚着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作为德国乃至整个西欧思想和学术的高度结晶,天然蕴含科学与民主两大主旨,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准备.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传播,除了它自身真理强大这一内因,外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表述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相似性;二是在国际形势上,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苏俄向中国展示了成功范例和友好姿态.  相似文献   

15.
郭宪春  何洪霞 《理论界》2014,(12):136-138
晚明时期利玛窦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和中西方文化,进而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传播,这些方法和手段对当今的汉语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本文从实现传教士的中国化与当今海外汉语教师的素养,展示欧洲文明的"西洋奇器"与当今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建立《天主实义》儒学化理论与当今海外汉语教材的"本土化",天主教传教于"无形"与当今中华文化传播策略等四个方面探讨利玛窦传教对当今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孔子学院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孔子学院在全世界迅速发展的案例,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对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关系及其建立、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方式和途径、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理性的研究.研究得出,孔子学院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是自身文化的一次发展成熟的过程,有利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增加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有利于政府在推行各种政策时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更多理解和支持,最终达到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孙强 《南京社会科学》2012,(12):98-103,111
积极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工具.当今汉语国际传播在汉语教学本身及汉语承载的文化传播两个方面存在不足,有必要进行策略重塑和路径创新.策略重塑包括传播理念的“去工具化”、传播形式的“柔性化”和传播媒介的“丰裕化”等.路径创新则可以从分类传播、典型引领和受众体验驱动等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8.
李广增  马拥权 《河北学刊》2003,23(1):130-132
人本位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在新闻传播领域体现为受众本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出了受众本位的内涵,是受众本位的理论基础;受众本位的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包括提供丰富的新闻信息,提供参与和利用媒体的机会,提供实用技术,提供娱乐等多个方面;传播先进文化是受众本位的中国特色.受众本位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一国的传播实力是其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指出,中国对外传播当前面临着国家利益冲突,政治意识形态与文化隔阂这三层"文明的藩篱",要突破这三层"文明的藩篱",需要对传播策略与传播内容进行改革,而更深层次的变革,则来自文化产业政策的调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与重建.  相似文献   

20.
对外汉语教育是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文章从对外汉语教育传播的意义、现状与问题等方面着手,研究了对外汉语教育与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国文化地位的关系,并就对外汉语教育的传播战略思维做了较为深入地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