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危害与破坏之大的莫过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它与早期相比,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纲领和理论观点,且日益形成一种国际思潮,公开与科学社会主义为敌,在70年代以后,虽然反共倾向有所减弱,但在意识形态方而,仍然强调要与共产主义开展斗争,要用民主社会主义最终取代“极权共产主义”。特别在近年来,它与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及国内资产阶级自  相似文献   

2.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1898—1979)的“新社会主义”思想在西方有较大影响。对这一思潮进行分析和评论,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作一初步尝试,以期抛砖引玉。一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以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马克思主义日益传播,共产主义运动继续发展的同时,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高度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大众传媒通过制造现代神话,使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当下人们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一部分.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侵淫下,精英意识形态被迫不断变化其话语姿态,由此,精英意识形态与现代性语境遇合的一体化文学生态注定走向解体.在精英意识形态与后现代消费主义“祛魅”后遭遇的精英文学危机中,精英文学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生存形态、生存方式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生机盎然地上演着“异趣呈现”的多元叙事语态.  相似文献   

4.
杨雨帆 《东南学术》2024,(2):191-201
日本学者广松涉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两段经典论述作出判断,认为在确立共产主义理论之际是恩格斯拉响了“第一小提琴”。事实上,广松涉的理解是错误的,他的文本分析无法证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解落后于恩格斯。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既主张将共产主义作为“现实的运动”来思考,也坚持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论述共产主义。在合作的著作中,文字的“撰写者”并非就是其所传达思想的“隶属者”。马克思对原文的增补绝非讽刺、玩笑之语,他的关于“共产主义不是‘理想’”的提法也不是针对恩格斯笔下的共产主义,而是针对“施蒂纳式的共产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始终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共同创始者,抬高或贬低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卢风 《河北学刊》2003,23(5):29-32
关于文明对话或文化对话的问题 ,已经成为“冷战”后国际社会 (或者用当代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和伦理学家罗尔斯的术语来说“世界社会”[worldsociety])最为紧迫的中心课题之一。十年前 ,美国哈佛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理论 ,一时间让国际学术界失去平静 ,各种见解聚讼于斯。与此同时 ,政治家们也开始寻求“后冷战时代”料理国际关系的各种替代性方案 ,诸如所谓“第三条道路”、“后殖民政治”、“世界多极化”、“政治区域化或集团化” ,等等。“冷战时代”,东西方阵营两极对峙的政治张力曾经支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 ,但随着这一张力的消失 ,国际政治秩序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平衡 ,各种政治力量开始了新一轮“华山论剑” ,强大的美国开始纵横江湖 ,仿佛失去了对手 ,“天下第一剑”的心理滋长了“孤独求败”的傲慢心态。于是 ,国际政治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困境 :失去力量制衡的基础也就意味着失去重建秩序的条件。今天的世界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罗尔斯所吁求的“公平的正义”。即使我们不计长期僵持不下的阿以冲突 ,仅仅是最近二十多年间 ,两伊战争 ,解放科威特 ,轰炸科索沃 ,“9·11”恐怖事件 ,直至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 ,已经让“后冷战时代”的世界足够热闹了。这是怎么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孕育并成就了联合国这一战后最大、最有影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本文通过论述和分析联合国成立过程中大国间分歧和矛盾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的协调一致,试图找寻隐藏在这些分歧协调背后的深层原因。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矛盾和分歧以及最终的协调一致,也使联合国为战后世界提供了一个解决分歧的机制和场所,从而得以实现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宗旨和原则。  相似文献   

7.
一、国际范围内政治、经济、市场因素对亚太经济合作格局的促成及影响1、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亚太国家扩大区域性合作完备了政治前提。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根据当时美苏尖锐对立然而又不直接参与战争的国际政治格局,曾提出过“遏制理论”和“冷战理论”。不能不看到,冷战曾经对亚太合作构成严重制约。一方面,以印支半岛和朝鲜半岛为界把亚太地区长期分解为两个意识形态板块。因为意识形态不同的对抗性政治因素,这两个意识形态板块之间的经济关系一直处于零的阶段。另一方面,鉴于日本在二次大战中给亚太地区国家造成严重战争创伤的历史因索,一直使亚太经济关系笼罩着一层阴影,意识形态相同的亚太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仅限于局部型、松散型和低层次型。八十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出现了从对抗到对话、从紧张转向缓和的新情况。同时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更是为亚太经济合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雅尔塔体制告终,柬埔寨问题趋于解决,中韩、中日、中澳贸易扩大,中国与印尼、新加坡等亚太国家陆续建交,海峡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是当代调整国际关系,平衡国际政治力量的重要杠杆。它的源起,联合国新闻部编撰的《联合国概况》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的:“‘联合国’这一名称是富兰克林·D·罗斯福设想出来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1942年1月1日的‘联合国宣言’中第一次使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占居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所提出的“艺象形态”论,可以通过儿童心理研究、神话研究、民俗学研究、原始部落文化研究与原始艺术考古研究,从起源学的角度得出艺术思维是一种象性思维的结论,这说明,将文学定位于“艺象形态”具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法的发展,主要是在海洋空间方面,特别是海洋法,发展得尤其快。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所拟就待签订的《海洋法公约草案》(即非正式协商案文。以下简称“公约草案”),共分十七部分,三百二十条、八个附件,其规定的详尽,范围的广泛,远非其它国际文件所能比拟。这次海洋法会议,历时已达八载,自1973年12月开  相似文献   

11.
宇宙是如何生成的?这是世界各文明古国以创世神话形式探讨的共同问题。从《老子》的“朴”(葫芦)到古希腊神话的“卡俄斯”再到印度神话的“金蛋”,都不谋而合指向“混沌”也就是国际神话类型学所谓“宇宙之卵”,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心理所具有的某种共同性。实际上,这是远古蒙昧时代智力有限的先民处理他们无法解答的终极提问时,巧妙地将问题悬搁起来而采用的一种不答之答。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低幼儿童随意涂抹的图画中,出现频率极高的线条就是圆形线。圆形构图被用来代表许多形状、性质完全不同,甚至跟圆形毫不相干的事物和对象,…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终结以后的文化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终结冷战出现在“二战”结束以后,它以东西方为势不两立的两大阵营,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为不可调和的两种意识形态,并以这两种意识形态你死我活的冲突为中心,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军事上相互遏制和对抗,形成了长达数十年的全面对峙格局。这种对峙格局直到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各国风云突变,接连爆发意识形态危机而引起社会震荡和制度更迭,华沙条约国组织自行解体,才正式宣告终结。冷战终结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冲突明显让位于国际性的经济实力竞争和文化较量,…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化的时空背景及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晚清以来,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中国与世界的接触和交流都使得中国文化发展处于一个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交织的时间场与本土化和全球化共筑的空间场中。在这一文化生态背景下,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具体形态可以分割为“前80年”与“后20年”两个时段来进行描述。在“前80年”,革命话语充斥和支配着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了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双重改造,三者形成了一个“文化等腰三角形”,最顶端正是“革命”背景下的主流文化,两底端分别是被主流文化改造过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后20年”,经济建设话语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其文化格局也形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最顶端正是“建设”背景下的大众文化,两底端则分别是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这三个要素的分化组合几乎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迁史。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物的联合国,其主要职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赋予联合国安理会。”自从联合国诞生以来,联合国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实践中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但总的说来,联合国安理会在维护二战以来的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开创了一系列国际先例,为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88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命令组建的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被瑞典学院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这是…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际政治领域的重要概念,“国际社会”具有两面性。从表面上看,“国际社会”是国际行为体之间开展合作的场域,应建构和维护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因而在国际交往中不应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和以意识形态划线;从本质上看,“国际社会”是国际行为体开展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博弈的重要场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国际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关键是国际话语权,其实质是国家(或国际社会成员)的国际利益。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考察“国际社会”,有利于看清“国际社会”的本质,这对于深入理解国际热点问题和国际舆论的实质,特别是对于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建设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是以“现实的人”为落脚点,在此基础上说明生产力与交往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并科学地揭示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探索世界历史发展的这一过程对我们考察当代全球化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美分歧的深层原因:以政治文化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7-22
中美关系中的差异行为可以从政治文化包含的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这三个层次寻找原因。从意识形态层次看,中美两国对共产主义的不同认知,反映在两国关系中,存在着世界多极化与单极化之争以及对国际制度和国际组织态度的分歧;从政治心理层次看,"中国例外论"和"美国例外论"的根本差异导致两国对世界的认识、对国际组织的看法也有不同;从政治价值观层次看,民主是否能够带来和平成为两国争议、分歧和差异的深层原因;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的分歧成为损害两国关系的"暗礁"。  相似文献   

18.
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作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结合心理分析学派的无意识理论,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保卫马克思》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正如J·拉雷所指出的:“在最近的二十年里,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作了最有影响的探讨。”下面,我们主要分析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1965)一书中的意识形态学说,并简略地论述这一学说在他以后的论著中的发展。一、意识形态与科学“意识形态(ideology)”和“科学(science)”是贯穿《保卫马克思》全书的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概念。什么是意识形态?阿尔都塞说,“一个意识形态是具有自己的逻辑和严格性的表象  相似文献   

19.
战后,世界虽然从紧张走向缓和,从冷战走向合作,但地区性的冲突仍然此起彼伏,世界依然不太平,人类仍然处于为世界和平而奋斗之中。因此,战后成立的联合国也把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放到了首位,正如《联合国宪章》序言所述的“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并为达此目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和安全。”而在《宪章》第一条第(一)项更是明确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就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因此,实施维持和平行动也就成了联合国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从1948年联合国首次向巴勒斯坦地区派遣军事观察员至今已进行  相似文献   

20.
从炼金术到化学:当代诗学的话语转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社会经济及原有的意识形态语境及文化秩序的大幅度变化,“话语转型”被提了出来.而在文化界的这种“后现代热”中,以前曾处在所谓“先锋”位置的诗歌却显得有点过于迟缓.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深究的现象.诗人们或是处在某种深刻的不适状态,或是出于逆反心理以“精神持有者”的姿态傲视于当下语境.当然,这一切仍说明了某种历史变化所引起的深刻震荡已远远超出了人们所能省察的程度.二、三年前,欧阳江河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八十年代末所标志的一个诗歌时代的结束,可是,在1993年以后又发生了一次诗歌“中断”,虽然它并不是以一种突然、强烈的形式出现.诗人们渐渐发现自己落入了一个更复杂也更困难的境地.换言之,历史并没有重复,但它所发生的喜剧性演变,知使诗歌的轮子再一次悬在了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