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法治与德治结合:一项高屋建瓴的治国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与"德治"并重并用,才能治理好国家△必须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中的法治与德治思想△实现法治与德治结合应有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要加强法治和德治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人治在国家治理中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并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但由于人治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之上的,故应当摒弃;法治在国家治理中虽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单靠法治国家是治理不好的;应当充分认识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法治和德治”并举的治国方略,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实质是社会治理方式之争。儒家具有由来已久的重德传统,同时认为法和刑也是调节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儒家"德治"中"君德"的思想非常丰富,"以德治君"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批判性品格。在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推进法治进程的今天,更应该关注德治,关注制度下人的因素,关注道德的人和人的道德,尤其要关注官员群体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质对于法治的重要性,而不应摒弃德治,患上制度迷恋症。  相似文献   

4.
德治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它以人性论、民本论为其理论基础,以为民表率的君德思想、保民富民的民生思想以及宽猛相济的社会治理思想为其主要内容。在当今社会,正确反思和清理"德治"与"人治"的关系,积极挖掘和总结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精华,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德法共治不是道德与法律简单地累加适用,而是既体现二者区别,又体现二者结合。德法共治要求发挥德治与法治的各自治理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参与国家治理,以实现国家治理绩效的最大化。德法共治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治理手段与治理目标的统一,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本质特征,因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中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贴切表达。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中德法共治的内在逻辑表现为: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标志;实现善治的理想状态要以现代道德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德治和法治建设;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统一是推进德法共治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6.
"法德合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是否具有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和德治意识,将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大事,将影响未来中国的社会面貌.法律基础课教师必须承担起这一重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国的基本方略,我国古代礼、德、法兼容并举的历史证明,法治与德治两种手段可以同时并用。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法律与道德的经济、政治基础基本一致,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内容广泛交叉,其功能作用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使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有机地发挥它们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8.
邬沈青 《兰州学刊》2004,4(5):138-140
法治属于硬约束 ,德治属于软约束 ,硬约束不可能规范所有的社会行为 ,软约束的存在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法”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发展的 ,而“德”恰恰要在“法”的演进中起导引作用。“德治”对于“法治”不是补充 ,而是相互平衡的关系。“法治”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 ,首先是一种制度安排。“法治”是国家建设的首要问题 ,优先于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9.
德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对于当前的道德定位问题实际上需要解答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辨析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下推行"德治",是一种道德的教化,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治。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上看,法治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体现,法治的最终根本目的是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项社会行为与活动几乎都纳入到法律的轨道中,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诸多的行为是难以通过法治予以规制,需要从社会道德的角度进行规范,然而道德的规范是一种内在的约束,从当今民众的社会信仰的现状上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难以有效的规范一些社会现象,如碰瓷、故意摔倒老人的讹诈、公路散落物品被村民哄抢等。因此在法治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对道德治理进行准确的定位,真正发挥与弘扬道德在规范与约束民众行为的作用,道德治理社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对法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现代社会内在的本质要求,就此而言,不存在与法治并列意义上"德治"。但这并不意味着法治排斥"德"的因素,相反,"德"同时也是法治的内在要求,并在法治体系的不同层面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重视"德"在法治中重要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这一根本前提,必须坚决避免以"德治"的形式重新陷入人治陷阱。  相似文献   

11.
全面地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要首先注意区分法治与人治和法治与德治这两个层次的概念关系.在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我们党又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这种国家形态的手段,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相比则居于主要或根本方式的地位,因为一是就哲学根据而言,这是由矛盾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不平衡所决定的;二是就实践根据而言,德治也不能居于治国的根本方式地位;三是就现实的法治对德治的作用而言,厉行法治为推行德治提供了方向性保证、制度规范和秩序保障;四是就维护社会稳定而言,现实德治的功用威慑力远不及法治功用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12.
张林海  殷勤 《中州学刊》2004,(3):166-169
<盐铁论>刑、德之争不是法治和人治之争,而是术治和德治之争,焦点是以德为本还是以"术"为本.应以"治道"理解法治.德治与法治是"治"的两种表述方式,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两种对立或并行的治国方式.  相似文献   

13.
德治与法治是统一的社会治理过程,欲致国治,必先治德,这是国家治理进程的基本规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治与法治统一的规律,大力弘扬科学理性,大力张扬法治权威,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实践创新,把人们的思想意识引导到推进科学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上来,使良好的道德风尚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4.
德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社会治理的层面上是德治的 ,是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在社会治理体系和行为模式的特征上 ,是服务型的 ;在制度形式上 ,是德制的。德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标识 ,自觉地进行德制建设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治国理政的方式上,德治与法治是两个主要手段。纵观中外历史发展,只有实现法治与德治的协同互补,才能形成良好的治理体系,产生好的治理效果。古代中国奉行"德主刑辅"的观念,坚持德法并用,实行"重德轻法"的治国方略。这一治国方略曾产生积极影响,但也有着明显的缺陷。当代中国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德法双治"、德法相济,构建和实施"德上法下""循法成德"的新型治理范式。  相似文献   

16.
在以何种方式治理国家方面,我国法学界曾有过三次大的讨论。在90年代后期达成共识,法治与人治的区分不在于是否由人来治理,而在于法是否具有至上权威,应当实行依法治国,彻底抛弃人治。法制一般指静态的法律制度,法治作为治国方略则指动态的法律运行体系,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等内容。关于德治的具体内涵,法学界尚存在争议。对于德治能否作为治国方略,有的赞成,认为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有的反对,认为不能将德治理解为与法治同级别的“他治”。当前应当淡化以德治国的提法,着力探讨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法治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其建立在国家机器民主法治化基础上催生出来的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不仅要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更要重视国民的法治社会心理的培育。如果没有内生于社会生活的法治心理的支撑与配合,法治国家的实现就缺乏坚实的内在驱动力。当代中国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中存在诸多社会政治心理障碍,特别是传统社会形成的人治意识与现代法治社会存在根本冲突。现代法治心理的核心要素是理性,公正是现代法治心理的"生命线",信任是法治社会心理的价值前提,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法治的心理基础。实现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历史性转变应加强社会心理基础的培育,塑造以权责意识为内容的公民意识,培育以法律认同为根基的法律信任,建设以民主法治为导向的法律文化,践行以法治思维为核心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8.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国家治理方式 ,在对权力的治理上强调权力立足于法 ,能有效地限制、规范和约束包括各级、各部门权力执掌者手中的权力。为更充分、有效地发挥这一功能 ,在实践中需要遵循权力配置的社会化原则、法律至上原则、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监督原则等 ,以确保权力沿着维护公共利益的轨道运行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维护社会的模式是多元的。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历来都比较重视运用法治、德治这两手,以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建构了封建统治的超稳定社会结构。但这种法治的有限性和德治的局限性还是非常明显的,是与现代社会的法治和德治不可同日而语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双管齐下,共同发挥作用,并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二是制定良法,引导、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三是加强道德建设,为推进法治提供重要支撑。四是重点抓好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法治是治国方略的基础,德治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阐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分析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基础,总结了我国历史上治理国家的经验。同时,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及现实挑战,要求我们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方面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使良好的道德风尚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