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房青 《船山学刊》2010,(1):78-80
湘潭方言的助词大体分为两类: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时态助词帮助构成动作的完成态或进行态,湘潭方言的语气助词数量比较多,表示的语法意义细腻丰富。本文通过介绍湘潭方言助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来认识湘潭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0.0 现代汉语助词包括什么样的单位,可以分多少类,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多年来,流行着一种看法,认为这种虚词包含三类: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这样的划分,是“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所提出的,在语法教学中已经推广了开来。推广的观点不见得必然合理,因而可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助词“得”字的历时演变,“得”表义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并且着重讨论了助词“得”生成的语法化诱因和机制:句法位置的变化,组合关系的变化,句法功能的变化,隐喻及词义变化,重新分析,类推,泛化以及语言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恩施话与普通话中助词“得”的用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考察了恩施话中助词“得”的特殊语法,归纳为十一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汉语“的时候”进行功能分析,旨在提供一个功能角度解释.“的时候”可以分析为助词“的”与名词“时候”的词语搭配之外,还可能是“的”与“时候”融合成“的时候”,形成一种语法手段;从词汇到语法,意义逐步虚化,体现了词汇与语法的互补.  相似文献   

6.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得”共出现687例,其中动态助词“得”共出现49例,占“得”出现总量的7.1%。其作为动态助词出现的句法格式有“动+得+名词(包括时间名词)”、“动+得”(在分句末)、“动+得+数量短语(包括时量、动量、名量)”、“动+得+动词(包括动词性短语)”、“形+得+名词”,动态助词“得”在这之中全部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完成实现,而不表动作状态的持续。动态助词“得”的功能在宋元明时期开始逐渐趋向单一。  相似文献   

7.
现代广州话动态助词“过”有四种含义:1)动作完毕;2)动作或变化的过程已经经历过、尝试过;3)表示整个动作过程从头重复;4)要去尝试做一下该动作或决意要干某事。以动态助词“过”在共同语的发展为参照,通过考察动态助词“过”在明清时期3种粤语俗曲文本《花笺记》、《二荷花史》和《粤讴》中的使用情况,认为动态助词“过”是动词“过”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尝试证明,虽然结构助词“的(底)”与其前的“之”、“者”在功能上有相同之处,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渊源关系,“的”是在特殊的句法环境中,通过语法化,由其原来的指示代词或者疑问代词用法独立发展出来的。“的”的用法与其前的结构助词有本质上的差别。由于唐朝中期,“数+量+名”成了占优势的数量表达式,由此而带来的类推效应要求一般的修饰语与其中心语之间也有一个类似于量词的语法标记,而指代性质的“底”因其句法和语义上的相宜性而被虚化为一个助词来充当这一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9.
“了”,在现代汉语中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后边作语助词,表示行为过程已经完成,有时是时态助词,有时是语气词。如:“天亮了”,“他走了”,“他到了好久了”。有时它只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如:“天快下雨了”,“他马上就来了。”有时它表示祈使的语气,如:“你可以走了”,“你就别操心了”。有时它又表示感叹的语气:如:“糟了!”“太棒了!”“好极了!” “了”字在古代汉语中也有作语助词的。现代汉语的语助词“了”,也是从古代汉  相似文献   

10.
介词是汉语中一个封闭的词类,它的绝对数量是有限的,但是它在语法中起到的作用却很大,被动式等很多特殊的语法现象都无法绕开介词。而上古汉语体系中,词的兼类现象是很常见的,像“于”字这样的一个单音节词既可能是动词,又可能是介词或是是助词。因此在铭文释读的过程中对于介词的把握是正确释读的一个难点。本文以最具典型性的介词“于”字为研究对象,在《金文今译》中收录的423篇铭文材料范围内作穷尽性的研究,将金文“于”字的介词性语法功能作比较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并对前人的研究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肖科见 《南方论刊》2007,(1):109-110
连动式是句法化程度较低的一种句法结构,在汉语发展史上,使成式、处置式、体助词“着”和“了”以及比较标记“比”等的产生,可以说都是在连动式结构中进行的。以连动式为参照点来考察汉语语法化现象,使我们更深刻了解句法位置、结构形式对语法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谷向伟 《殷都学刊》2006,(4):98-101
林州方言中表示可能意义的情态助词“咾”位于句尾,表示某种情况可能实现,其句法功能就是为所附加的句子增添一种可能语意,使得整个句子相当于普通话中含有格式“V得C”的句子。  相似文献   

13.
昆明话中有一种述补结构,用结构助词“得”的音长来表示事物性状的程度的加深,述语由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充当,补语要么重复充当述语的词语,要么省略中心语;作为补语标志的结构助词“得”的读音可以任意延长。  相似文献   

14.
赣语上高话助词“来”,既可位于句末做事态助词(记为“来1”),表示过去曾经发生过、完成了某事,且有成句作用,是过去已然态标记;也可位于谓词性成分后做动态助词(记为“来2”),表示曾经完成过某种动作、发生过某种变化或存在过某种情况,属于某种经验或阅历,是经历体标记.“来2”产生途径有二:一是“来1”受“V+助词+O”格式类推前移至谓词性成分后,从而形成了“来2”,二是由表完成义动态助词“来”在“过去”语境中逐步语法化为“来2”.  相似文献   

15.
汉语“V+P+N”结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守华 《学术研究》2002,(10):124-129
本文根据汉语语法分析必须与汉语的声音和意义相适应的原则 ,先将“V +P +N”的层次切分为“V +P /N” ;然后再根据P在这种格式中的作用提出了P是“指向助词”的主张 ;从而进一步分析认定“V +P”是一种特殊的临时“挂靠形式” ,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 ,句中充当述语 :最后阐明了N是补语的理由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意探讨存在于惠东多祝客家话中的一种较特别的语法现象——单音节名量词、数词的“A 打A”式重叠,初析了其语法结构、语法功能及其3种附加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数量词 名词”结构中,多数情况下不可在“数量词 名词”间加入助词“的,”但有的情况下却可以。文章主要从量词的次范畴划分,对这一结构中能否加“的”做了描写分析,认为数量词和名词之间能否加助词“的,”除了取决于量词自身的一些语法、语义特点外,主要与量词在语义上跟数词、名词二者中谁结合更紧密有关。当量词与数词语义上结合紧密,以表示名词的数量时,一般数量词和名词之间可以加助词“的;”当量词和名词结合更为紧密,主要对名词起限定、描绘作用而不是重在计量,则数量词与名词组合时,中间不能加助词“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语法学界一般将语法成分“了”分为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词“了2”.本文认为“了2”应该再分为“了2”和“了3”,带“了 2”的语言片段能被更大的语言片段包容,“了2”不是语气词;“了3”是“了2”和另一个语气词的合音.  相似文献   

19.
《马氏文通》建构了自己的元语言系统,充分体现了马建忠对建立汉语语法学和开创中国语言对比研究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马氏的模仿不是机械的,而是部分地继承了中国古代语法学说,结合汉语的实际,将西方的语法理论运用于汉语语法现象的分析;突显了汉语的“字”不同于英语的“词”,用“字类”替代了西方语法学中的“词类”;马建忠的“实字虚用”和“虚字实用”,直指“汉语实词不可分类”的事实;在字类中专设“助字”,体现了汉语助词与英语虚词的不同功能;“句读”及省、顿、次、式等概念,“为华文所独”,体现了中国古代文章学与现代“篇章学”的有机结合.马建忠较为成功地建构了汉语的语法体系,体现了“体用结合”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不定式(Infinitive)是—种非谓语形式,它有两种形式:带to不定式(To-Infinitive)和不带to的不定式(Bare Infinitive)。不定式能有进行式和完成式形式,也能有被动语态,但没有“时态”的特征,时间关系得借助于主句动词的“时态”的形式来表示。不定式是一种非限定形式,它可以充当种种句子成分,它可以用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宾语补足语等。一、不定式短语作主语不定式短语能直接置于句首作主语,例如:Tosee once is better than tO hear a hundredtimes,(百闻不如一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