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体性曾是当代中国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往对主体性的探讨所存在的一个重大缺失在于缺乏对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的自觉区分。在哲学史上,康德最早对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界线以及价值主体的优先性进行了深刻的阐明。这一思想理路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和评估主体性原则的历史遗产,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坚持这种区分,把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视为主体性在性质上有着重大不同的两个维度,我们将可以在扬弃主体性狭隘的认识论内涵的同时,维护其丰富的价值论内涵;可以在拆解以认知主体为核心的主体形而上学立场的同时,为价值主体的存在合法性提供有力的辩护。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在新的基础上深化了康德关于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划界和价值主体优先的思想,把人理解为自由、目的和责任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中最为精髓和最富当代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问题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马克思在大学时期追求主体的自我意识哲学,《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开始探索无产阶级主体的革命作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转而研究作为劳动主体的工人的异化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现实的个人"作为实践主体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无产阶级主体的历史使命,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展开对资本的主体性批判,标志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成熟。通过研读不同时期的马克思的文本,发现可以从主体性的视角呈现出马克思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思想演变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3.
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的提出是后文革时期一种重要的思想现象。如同康德、马克思晚年的学术旨趣一样,李泽厚也关注“人是什么”的问题。阐释者需要从李泽厚哲学的思想渊源和根本的学术立场出发来理解其主体性学说。在这总体视角下,文章对李泽厚的主体性思想作了一般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其他三个问题进行了简明而必要的讨论。对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建构而言,李泽厚的主体性学说无疑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现象学方法诠释人的主体性,从而把主体性问题推进到实践生存论境地。现象学视域人的主体性突出表现为回到事情本身,现象学视域人的主体性突出表现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建构性,现象学视城的人的主体性通过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实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现象学方法诠释人的主体性,从而把主体性问题推进到实践生存论境地。  相似文献   

6.
笛卡尔以降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始终是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人道主义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哲学模式。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要求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处于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历史性存在。正是从历史性视域出发对人的本质的创造性重释,使得他们在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革命中肩负起了重构与颠覆的历史重任。然而,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历史性视域,开辟了两条不同的理论路向,并由此引发了现代主体性哲学的两种迥异的命运。马克思在批判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的形而上学内涵的同时,又在新的基点上重建了历史性的实践主体性哲学,而海德格尔则试图从根本上拆毁和颠覆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力求建构非理性主义的历史性生存论哲学。这两种极为重要的哲学形态,为20世纪欧陆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性的思想地基。  相似文献   

7.
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规定:一是实践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二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也具有自然本质。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为了实现和满足其需要而在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中进行对象性主体实践的个体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启蒙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史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从马克思理论与启蒙理论本身的碰撞出发,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启蒙的批判和超越集中在三个方面:启蒙的"普遍性"困境主要表现为如何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寻找到了一条把人从抽象的普遍性和同一的特殊性中解放出来的现实道路;启蒙的"主体性"困境主要表现为作为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和作为客体的货币、资本成为主体,马克思通过对于货币获得实体性的存在并成为主体的揭示和对于资本主体性取代人的主体地位的批判,试图在斩断资本之链的意义上使得人重新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个人;启蒙的"理性论"困境主要表现为理性自由的丧失和理性同一性与资本逻辑的同构,马克思试图通过对作为理性表征形式的哲学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达到对于启蒙理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唯物主义具有本原性主体,但缺乏能动性,唯心主义却把主体性局限于精神领域,抽象地研究主体性.马克思发展了主体性理论,对主体性理论有极为深广的拓展,在他的哲学中,主体性远远不只是囿于精神的层面,主体性已走向现实,主体性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思辨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生成论问题.实践对主体性是一种到达,主体性对实践是一种趋赴,主体性是人的实践不可分割的部分.主体性问题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观念进行深入的批判,这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主体"的"实体化",使得"主体"成为无根、独断和封闭的存在,这是导致"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根源.现当代哲学的"主体性"批判破解了"主体"的"实体化",有力地深化了人的自我理解,取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成果.但是,"主体性"批判又有其限度,在消解"实体化"的"主体"之后,作为"非实体化"的"价值主体"仍然有其不可消解的存在合法性.在摆脱现代性方案的教条和独断倾向,破解"主体性"原则的实体化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捍卫个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实质就是在捍卫文明发展所凝聚的重大成果.这既构成"主体性"批判的限度,同时也是"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旨趣.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人的认知规律与公文写作课程的特点,提出“会用——会评——会写”三阶段教学目标的教学流程。“会用”指的是会使用:分辨文种,“会评”指的是能运用相关知识对公文进行评价与分析,“会写”是指能写出规范的公文。经过实践证明,此教学思路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2.
王东仓  石瑾 《兰州学刊》2010,(3):191-194
抗战时期(1937-1945)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是针对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政策。边区民族政策尽管只具纲领性,没有形成专门、系统的文本,但其模范的实践性和强有力的工作机构提供的保障性仍使边区民族政策取得辉煌成就,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解放的灯塔。  相似文献   

13.
康德提出空间先验直观形式说,否认空间是经验的对象。这一思想明显受到笛卡儿关于空间和广延区分思想的影响,广延的杂多有限性和空间的统一无限性形成明显差异;这种思想还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区分空间与对象物的思路;在胡塞尔那里,空间是通过先验主体的视觉和动觉的动态建构成就的。  相似文献   

14.
半个世纪前,在松辽盆地上开展的石油大会战,广大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石油工人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为动力,以《实践论》和《矛盾论》为指引,拿下了举世瞩目的大庆油田,为共和国注入了生命的血液,并且,使石油稳产5000万吨持续了27年,至今仍在为创建百年油田而努力拼搏。这里的石油人,用青春、用热血、用生命、用对共和国的赤诚和执著的爱,铸起了一座辉煌的丰碑。  相似文献   

15.
半个世纪前,在松辽盆地上开展的石油大会战,广大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石油工人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以《实践论》和《矛盾论》为指引,拿下了举世瞩目的大庆油田,为共和国注入了生命的血液,并且,使石油稳产5000万吨持续了27年,至今仍在为创建百年油田而努力拼搏。这里的石油人,用青春、用热血、用生命、用对共和国的赤诚和执著的爱,铸起了一座辉煌的丰碑。  相似文献   

16.
恐怖小说和电影等叙事性恐怖艺术早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以恐惧感为主要审美心理的恐怖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呢?本文从恐怖审美范畴的对象和情感两个角度入手,明确了恐怖独具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西藏民族学院前身是西藏公学,是西藏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我的母校。根据当时西藏复杂的历史条件,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西藏在祖国内地办学的决定。1957年开始筹建,1958年9月15日正式开学,西藏公学的诞生,揭开了西藏民族教育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我是西藏公学的第一批学生之一。我们于1957年7月离开西藏到祖国内地,当时由于西藏公学校址还未确定,我们先到了现在的甘肃省山丹市,当时是山丹县,在那里待了几个月。  相似文献   

18.
半个世纪前,在松辽盆地上开展的石油大会战,广大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石油工人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以《实践论》和《矛盾论》为指引,拿下了举世瞩目的大庆油田,为共和国注入了生命的血液,并且,使石油稳产5000万吨持续了27年,至今仍在为创建百年石油而努力拼搏。这里的石油人,用青春、用热血、用生命、用对共和国的赤诚和执著的爱,铸起了一座辉煌的丰碑。  相似文献   

19.
铁人精神作为大庆精神的人格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铁人精神的研究成果写成一部通俗的政治读本,从而使广大受众自觉而坚定地将铁人精神内化为自我的精神,外化为继承弘扬铁人精神的实际行动,这正是本书编著者的自觉而明确的主观意图与追求。本书具有哲学的高度,历史的深度,现实的角度,接受的效度,很好地阐述了铁人精神的生命本体研究、鲜活载体研究和价值实现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引言:一个左右中国人命运的游戏规则 一个社会就是一群人按照特定的"游戏规则"集结而成的,或者说,社会是由"游戏规则"来定义的.当然,这种规则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整套"或多维的,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其中总有一种最一般、最有普适性或覆盖力、最具"特色"标识性的规则.而纵观古今,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应试"制度恐怕就是这样一种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