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社会,和谐思维——从思维方式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主题凸现了以"和谐"为基点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大意蕴.沿着这一思维路径,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及社会自身各层面的和谐共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课题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汪清  苗文玉 《学术探索》2005,46(3):44-4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活动主体,以人为着眼点,人类社会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由二者决定的人自身关系这三大领域。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人自身的和谐则是实现这二者和谐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可以归结为人工自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工自然不仅是利益的载体,也是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栽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四大关系".这"四大关系"所在领域内的"四大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和谐的全息性使得"四大和谐"成为可能.从"三大关系"到"四大关系"、从"三大和谐"到"四大和谐",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在人工自然演化过程中调节人工自然,进而调节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人类社会的利益格局,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威 《船山学刊》2007,(4):104-106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以及近代思想家都对和谐思想有深刻的阐发.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是多层次的: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和谐"的人文情怀和伦理追求在儒家伦理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伦理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古代,这一思想体系对于培育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儒家关于"和谐"的伦理意蕴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具有和谐的特征.从以人类为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传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对维护当时社会的安定、保证生产的正常发展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这种思想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解释和发挥,应该说对现在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试图对传统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有丰富的社会和谐的思想和观念.儒家关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安身立命"的观念,在当今时代,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作为个体的人自身身心内外的和谐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和启发意义,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影响云南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之间发展难兼顾、人与人之间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难平衡、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协调、多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务重、人与自然的关系难处理等五个方面。因此,云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关键是如何保持经济与社会、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多元民族文化以及人与自然这"五个和谐",使五个方面的和谐因素得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不和谐因素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  相似文献   

9.
神人以和:上古图腾服饰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古服饰充当的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通过神人关系关照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跟图腾有关的服饰,既将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又在对"神人以和"审美理想的追求过程中,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个体的人获得群体认同感,增强同一部落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神人以和"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到服饰艺术中,是服饰各元素的协调有序、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10.
论公共财政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壮伟 《东岳论丛》2007,28(3):205-206
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个体自身的和谐。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公共财政,在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调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的道德诉求与大学生和谐道德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道德诉求,应当是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而大学生的和谐道德应包括和谐道德认识、和谐道德选择和和谐道德实践三大内容.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和谐道德的养成应着重协调好合作与竞争、奉献与索取以及认知与行为三对范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表达的是一种伦理秩序,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人们所建构的人与自然和谐秩序均属于黑格尔所说的"主--奴关系"秩序,缺乏公平正义性.和谐需要正义来担保,拥有公平正义性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具有价值合理性与社会正当性.公平正义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平等地分配价值地位,公正地进行权利义务的交换.如果仅仅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忽视其公平正义性质,就不可避免地使"和谐"本身或者成为奴役自然的工具,或者成为奴役人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为反思、解构、超越现代性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发展的不和谐问题,在方法论上,他们主张摒弃主客二元对立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倡导主客融合的整体有机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文化观上,主张消解"同一性"和"本质性",崇尚多元共生性的文化观,建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平等对话与和谐发展;在价值取向方面,反思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膨胀的弊端,推崇人的情感、意志和创造性,追求心灵的自由,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理念:对现代性的中国式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从社会系统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探讨了"和谐社会"理念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为我们反思"现代性"困境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五德"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一直靠"轴心文化"生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轴心文化即母德就是儒家创立的"五德--仁义礼智信".把握其积极内涵,推陈出新,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幸福社会,幸福视界中的和谐社会是全面的、动态的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幸福的前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幸福的保障,人与人的和谐是幸福的标志,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幸福的核心。我们应在多重和谐关系中为人们获得丰富的、全面的幸福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真正实现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   

17.
胡娟娟  王飞 《理论界》2013,(7):85-88
当前我国部分城市的生态建设,过于强调城市小环境自身发展的高效、协调、可持续,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甚至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加剧或激化了社会矛盾,如循环经济体建设中引发的干群矛盾、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彰显的贫富矛盾、企业搬迁改造激化的城乡矛盾、住房建设暴露出的阶层矛盾等。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个反映,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消除人与自然之间不平等的前提。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兼顾两点,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矛盾,积极思考、预防和化解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有赖道德的支撑,公民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的道德内涵包括人自身各方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培育公民道德行为是社会团结和谐的重要纽带,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所以,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性出发思考问题,以人为本应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等各种关系中.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是矛盾统一体,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就没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但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和环境整体和谐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的矛盾问题,解决好人类对环境利益的公平分享问题,这需要在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条件下正确处理资本、体制、文化、民生等制度的创新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