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道德的普遍性与相对性 中国古代多数思想家认为道德是普遍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都肯定道德原则具有普遍性。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肯定仁义是人类生活的普遍原则。但孟子也承认不同学派对于仁义有不同意见,如杨子为我,墨子兼爱,杨墨两家就与儒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1992年美国数字图书馆初始计划首次合成“数字图书馆”一词,经过十余年发展,该术语已为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普遍适用的“数字图书馆”定义却始终没形成。据美国学者统计,1999年数字图书馆相关定义已达65种,上海图书馆2000年统计也收集到近百种数字图书馆定义。有学者将这一现象概括为“有多少数字图书馆项目就有多少种定义”。定义分散加上近似概念的参与,如数字对象图书馆、多媒体图书馆、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恩格斯、斯大林给政治经济学对象所下的定义,进行了热烈地讨论。由于这两个定义在文字上表述不同,就产生了对定义的不同理解。其中之一,说斯大林的定义不仅“是从恩格斯的定义后退了”,而且“是后退了两步”,说在我国经济活动中“许多含混的、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论点,都是由此引出的”。对斯大林的定义持否定态度,这是当前经济理论界在讨论经济理论问题中片面性的一个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4.
在《史记》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认为司马迁的道德观是进步的,他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揭露与批判了封建道德的虛伪性。如有人说:“司马迁指出当时有两种道德,一种是有财富有权势的人的道德,一种是被压迫者被统治者的道德。”又说:司马迁之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律,居然敢于给道德范畴打上阶级对抗的烙印,这的确是前无古人的创见。”有人则说:司马迁“不仅区別了不同阶级的道德,而且是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猛烈的攻击压迫阶级道德,这是他的道德观点的非常进步的一点。”有人更说:司马迁“怀疑封建统治阶级所谓圣贤和所谓仁义道德。而从实际出发,‘已饗其利者为有德’,肯定了另一类人  相似文献   

5.
略论“经济人”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道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 ,而且也是道德经济 ,它必须以经济道德作为其基石 ,才能保证它的健康、有序发展。然而 ,经济道德的基石又只能是“经济人”的自律 ,没有“经济人”的自律就不可能有经济道德。针对当下中国经济道德严重滑坡现象 ,论文指出了经济道德呼吁社会性经济伦理规范已迫在眉睫 ,分析了市场经济中道德行为规范的必要性 ,认为经济道德行为规范在市场经济中不但不多余、不能被消除 ,而且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调整措施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代的“诚信”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和“信”是古代两个重要的思想范畴。“诚”、“信”虽可以互训,但有不同:“诚”可以作为本体论范畴使用,“信”则主要是一个伦理学概念,但也有其它一些意思。本文把“诚”和“信”组成一个词,用“诚信”作为一个分析范畴,来论述古人的一种道德观念。 简单说来,诚信最基本、最起码的意思就是不说谎,不许假诺言,不作假见证。在出言或许诺的当时就不说谎,必涉及到他人,这样,诚信就在处置关系中获得了一种道德的含义,它永远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讨论“诚信”,主要是从道德的角度检查诚信与义务的关系,即探讨在古代中国人那里,诚信是不是一种基本的、第一等级的、即  相似文献   

7.
孙英 《天府新论》1997,(2):92-94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市场经济道德问题的论文可谓汗牛充栋,现摘要综述如下。(一)市场经济界说。研究市场经济道德的首要问题显然是:何谓市场经济?这是个跨学科难题。围绕这个难题,争议颇多。一种观点叫做“同一概仿论”,认为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同一概念。在这种观点看来,商品经济既可以定义为“为了交换而发生的经济”,也可以定义为“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前者是以经济运行的目的特征为根据的定义;后者是以经济运行的手段特征为根据的定义。因此,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不过是同一种经济形态相对不同对象来说的不同名称: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8.
我国逻辑学界大都把“模棱两可”当作一种逻辑错误。但是,什么叫做“模棱两可”?人们却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就是“两可”,即对两个矛盾判断同时予以肯定;有的说就是“两不可”,即对两个矛盾判断同时予以否定;有的说就是“两可”加上“两不可”;有的说就是无可无不可,即对两个矛盾判断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至于“模棱两可”的错误所在,有说是违反了矛盾律,有说是违反了排中律,也有说是既违反了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究竟怎样?实有弄清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人生存于社会,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就以不同身份出现(即充当不同的角色),这就要求人们遵守相应不同的行为规范(即角色道德)。为此,提出“角色道德”这一概念并加以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角色,就是指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端所承担的相应的社会身份。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也就是充当不同的角色。例如:一个人在职业上,可能是工人、农民、教师、军人、医护人员等角色;在家庭中,可能是孩子的父母,父母的子女,妻子(丈夫)的丈夫(妻子),弟妹的哥哥或姐姐等角色,在亲戚关系中,有多少称谓就有多少角色;另外还有“师长”“朋友”、“同事”、“邻居”、“顾客”、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上看,德治与法治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分别需要臣民道德和公民道德的支持。中国法治进程因遭遇臣民道德而面临“法律纸面化”、“法治表面化”的困境,而公民道德可在价值、规范和秩序三个层面提供支持,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的道德保障。无论法律人之公民道德,还是普通民众之公民道德,都在法治建设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年龄大多数是12—14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行为准则常常处于矛盾之中,也知道要用道德标准去约束自我行为,规范自我行为,但在自我实践中其“知”与其“行”显得十分的不同步。大至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学生只表现在口头上说得响亮,而行为上常常与这些道理相违背,其“知”只是较低水平的  相似文献   

12.
论词组(上)     
一 词组的名称和定义 1.词组的名称 在谈词组的名称之前,先谈谈汉语里究竟有没有既不同于词,又不同于句子的语法单位——词组。许多语法著作承认有这样的语法单位,但也有不少语法著作否认这种语法单位的存在。如丁树声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就不讲词组,而是把词组结构的分析跟句子结构的分析合为一体,说“除了一个词的句子以外,每个句子都可以分成多少个成分,这些成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句法关系,造成一定的句法结构。”(9页)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也不讲词组,而是把词组和句子都混合在词的配合关系之中,说:“词和词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道德的本质?这个既古老而又全新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人们。近年来,不少同志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综而陈之,大致有“道德本质的主体性说”、“道德本质的规范性和约束性说”、“道德本质的规范性和主体性统一说”这三种。笔者以为,要深刻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道德的“利益”原则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鲁迅曾说过一段被人们认为是“道德定义”的话:“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能有存在的价值”。这段话真如人们所说,是对“道德这事”的精确“定义”?笔者不敢苟同。但是,如果允许暂时避开这段论述的特定背景和局限不论,那么,我们认为,这段话至少可以作为认识鲁迅伦理思想的一把钥匙。开宗明义,在鲁迅的论述中,这段话是首次把“利益”的原则引入“道德”范畴之中的,或可视作“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道德作为一种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  相似文献   

15.
《河北学刊》1982年第2期发表刘勤署同志的文章,题目是《也谈客观真理的定义——与徐飞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定义”),对我在《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10期上发表的《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文提出不同意见,我觉得有必要作一答辩,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深入研究是有益的。 “定义”对我文章中引用和阐述的列宁关于客观真理的观点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说我在理解列宁的那句话时抹掉了在“人的表象中”五个字;二是说我断章取义,没有将这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联系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只有在这里将列宁对这个问题的提法全部引出。列宁批判说,波格丹诺夫“把下面两个问题搞混了:(一)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  相似文献   

16.
从政反腐,安邦兴廉,不仅需要党纪国法作保证,更需要发挥从政道德固有规律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只注重对腐败的“法”治,忽视了对腐败的“理”治,往往是屡禁不止,防不胜防,反腐工作成效总不尽如民意。深入持久地反腐倡廉,既是民众的大事,亦是官众的根本,尤其需要标本兼治,强化官众从政道德的反腐意识与反腐功能。一、从政道德机制及其互动从政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职业道德系统工程的“主体工程”。恩格斯说:“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①。社会上有多少…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木桶原理”,说的是企业效率水平及其提高,受制于相关因素中最短的那块木板。伦理学上也有一条铁的法则,讲的是人类永恒的道德律引导我们向上。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定律,却如文明大厦的地基与天梁,通过各种台柱共同构成社会进步的伸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道德研究的新领域:从规范伦理学到元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伦理学是研究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未加证明的前提和假设的理性反思活动。没有对这些前提和假设的讨论和证明,规范伦理学对许多问题的探讨和证明是不充分的,并有可能犯“论点预设不当”的错误。这些前提和假设包括:道德判断是否表达可以有真假的信念?究竟有无道德事实?道德知识如何可能?道德动机如何可能?道德辩护如何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探索,最终会导致对实践理性的考察和反思,反过来会极大推动道德问题以及和行动相关的其他学科,如政治学、国际关系学、行政管理学、决策学等的研究。因此,如果人们想更深入地探讨规范伦理学的问题以及道德问题,就必须考察规范伦理学所预设的前提和假设,开拓新的道德研究领域,从规范伦理学走向元伦理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人一直有种深深的复古情结,在文学领域内尤其如此。所以,自古至今,人们总是不断地推崇所谓“风人之致”、“雅人深致”等等。他们没有、也不需要给出任何理由,似乎只要有“风人之致”就一定是好诗,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的诗。出于同样的心理,人们对古风犹存的“汉魏古诗”、“汉魏风骨”也心仪不已。其实,“风人之致”和“雅人深致”虽然同受推崇,但从审美的角度说,则是明显不同的两种美学趣味。而偏重于感悟和欣赏的中国古代文论,一直并不关心这一审美趣味的理论渊源,或者说,古代文论家们即使不得不对某些问题探本求源时,也往往流于概念…  相似文献   

20.
道德作为经济基础反映的一种意识形态,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概念,而是历史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类型的道德,甚至同一阶级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道德观念,道德评价标准也不一致。这就是道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所谓主体道德,就是在全社会诸多道德类型中占主体地位的道德类型。阶级对立社会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在经济、政治诸方面占统治地位,其道德在该社会存在的各种道德中也占统治地位,成为社会的主体道德。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阶级上升为领导阶级——特种意义上的统治阶级,其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